文/安徽理工大學土木建筑學院 吳 玥 黃云峰
佛塔在古印度原是作為供奉佛骨舍利的象征性建筑,隨著佛教思想的傳播與發(fā)展,佛教信徒們對于興修佛塔趨之若鶩[1]。文峰木塔位于我國西北地區(qū),而古代西北地區(qū)的建筑類型多樣。蒙城萬佛塔又稱興化寺塔、插花塔等,是皖北地區(qū)極具代表性的佛塔。皖北地處中原,中原地區(qū)佛塔建筑的建造年份較早,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當地建筑受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影響而極具特色。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文化的不同導致2座佛塔的建筑造型、內部結構、空間場所和裝飾細部各異。通過調查研究,探析地域文化對廟塔建筑材質、結構、造型等方面的影響。
文峰木塔位于陜西省三原縣文峰寺內,陜西處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qū),空氣干燥,四季少雨,便于木材保存。當地山巒遍布,植被覆蓋率高,為文峰木塔提供了大量高質量的建筑用材。
萬佛塔地處中部平原地區(qū),蒙城縣境內有芡河、渦河、北淝河、茨淮新河等運河,水陸交通十分發(fā)達。境內蘊藏大量礦產資源,如黏土、灰?guī)r、鐵礦等,同時靠近靈璧縣等天然石材儲備量發(fā)達的區(qū)域,為萬佛塔的建造提供了大量的資源與材料基礎。蒙城縣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雨季多,梅雨季節(jié)尤其濕潤,空氣潮濕不利于木材保存,故該地區(qū)少有古代木塔保存至今。
建筑材料選擇受地理氣候條件制約。不同于山西應縣木塔采用純木質建造,文峰木塔的主體部分采用木質材料建成,而第一層和臺基則由石材建成。就地取材的木材適應當地的自然氣候條件,使木塔在陜西特定的環(huán)境下具有耐久性(見圖1)。木結構建筑具有抗震性能好的優(yōu)點[2],但因其有易遭受蟲害、水淹、火侵,我國少有木質結構廟塔保存至今,而文峰木塔見證了黃土高原400多年歷史。
圖1 文峰木塔
蒙城萬佛塔為純磚塔,磚石建筑的耐久性遠強于純木質建筑。蒙城縣地處平原,不易發(fā)生地質災害,故該地區(qū)磚石建筑抗震性差的弊端則不會顯現。雖經歷時代變遷,萬佛塔至今保存仍相對完好(見圖2)。
圖2 蒙城萬佛塔
不同的地理氣候條件決定了當地建筑最適合的結構體系,萬佛塔是八角十三層樓閣式磚塔,文峰木塔是磚石基礎純木質主體的樓閣式塔。
蒙城縣萬佛塔在北宋年間建造,塔在興化寺內西側,又稱興化寺塔。萬佛塔是八角十三層樓閣式磚塔,塔身高42.6m,底層周長25m,塔梯自下而上等比例逐步縮小至塔頂,由塔剎、塔身、塔基、地宮四部分組成[3]。萬佛塔內采用混合結構,有穿心式、回廊式、壁內折上式的樓梯[4],形式多樣,結構復雜精巧,由樓梯可上至11層,塔內11層以上未設樓梯,且空間狹窄逼仄,勉強僅能容納1人。萬佛塔地處平原,地勢平緩且遠離地震帶,距離渦河也有一定距離,不易發(fā)生地質災害和洪澇災害,為其由磚石結構搭建打下基礎。
文峰木塔位于陜西省三原縣東南約5km的安樂鄉(xiāng)中王堡,始建于明朝,是陜西省境內唯一現存木質古塔。文峰木塔又名中王堡木塔,是明工部尚書溫純捐俸倡建的樓閣式塔。文峰木塔共有3層,六角攢頂、四重檐且犄角高挑。塔身高24m,在4m高的磚石塔基上搭建,與北側大殿的磚砌坡道連接。塔身內有臺階可供人上至2~3層,各層均有回廊可供人休憩和觀賞。我國西北地區(qū)地質災害頻發(fā),木質結構韌性好、質量輕,故文峰木塔具有較強的恢復力與抵抗力,抗震性能良好。
文峰木塔高24m,底徑約13m,平面為六邊形,高寬比為1.85∶1。蒙城萬佛塔高42.6m,底徑8m,平面為八邊形,高寬比為5.32∶1。
對比2座木塔可知,文峰木塔整體造型敦厚、大氣,具有北方建筑的特點,蒙城萬佛塔造型靈動,代表南方建筑的秀美、端莊。
我國不同區(qū)域的閣樓式佛塔各具特色:西北地區(qū)佛塔莊重古樸、華南地區(qū)佛塔簡達大方、華東地區(qū)佛塔靈動飄逸、華北地區(qū)佛塔華麗高貴[5]。萬佛塔與文峰木塔整體造型風格均十分符合當地特色。
萬佛塔塔身內外均鑲嵌赭、黃、綠色的三彩琉璃磚,磚上多雕刻3尊佛像,從左到右依次為迦葉、釋迦牟尼、阿難,少量磚上僅雕刻1尊釋迦牟尼像(見圖3)。全塔身共有約8000尊佛像,故被人們稱為“萬佛塔”。萬佛塔塔身平面為八角形,無臺基,輪廓呈拋物線形[6]。底層由下往上逐漸收縮,形狀既如寶劍直插云霄,又如雨后春筍挺拔靈動。塔剎與塔身有8根鐵鏈相連,鐵鏈上掛有風鈴,微風吹過,風鈴輕輕作響。
圖3 萬佛塔琉璃磚
萬佛塔不同于其他樓閣式磚塔,還有2,3,4層平座,用仰蓮瓣代替斗栱起承托作用[7],使佛塔具有獨特且精致的造型,每層飛檐翹角下雕刻著極具當地特色的花紋式樣,代表當時大眾對生活的美好期望。
文峰木塔為四重檐、六角攢頂,塔身由6根通頂的粗柱支撐,最底層的柱子鑲嵌于墻內,四周設回廊構成下檐。不同于萬佛塔以仰蓮瓣代替斗栱,文峰木塔由“永定柱”支撐,飛檐挑起,整體造型更莊重、敦實。塔身四周設有格子窗,并設回廊供人駐足,回廊上飛檐下懸風鈴,敦厚的塔身與飄動的風鈴形成鮮明對比(見圖4)。相較于萬佛塔精致的雕刻和秀美的裝飾,文峰木塔的裝飾造型簡單、樸素,塔身敦厚、大氣。
圖4 文峰木塔飛檐
文峰木塔作為陜西省境內唯一現存木質古塔,在清朝、民國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均被修繕過,基本保持原有風貌。木質材料的特殊性使現階段的修繕維護更多的是對木材進行保養(yǎng)和加固,在保存原有材質的基礎上,讓木塔更持久地矗立于西北大地。
蒙城萬佛塔建成后經歷自然侵害和人為破壞較為嚴重,故對其進行搶救性修繕,底層周圍被掏空的地方均用磚填實砌牢,同時進行抽水、清淤、深挖等,建造的八角形石墻可更好地保護塔基,使其免于被湖水侵蝕[7]。如今的古塔雖經歷歷史沖刷,但仍挺拔秀麗,在公園內與湖水相映成趣。
目前,文峰木塔和萬佛塔已與城市公園融為一體,成為當地居民日常游憩的目的地。保護古代廟塔建筑不應只將其留存,而應通過各種方式使其融入人們的現代生活中,讓古建筑煥發(fā)新色彩。
千年廟塔建筑留存至今,是人類歷史難得的瑰寶,不僅對我國古建筑保護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更對佛教文化的發(fā)展和人類文化的進步產生重要影響。通過研究對比文峰木塔和萬佛塔的材質、結構及造型等方面,可知地域性文化歷史背景對廟塔建筑產生多方面影響:地理位置決定建造材質與結構體系;地域文化決定造型和風格;近現代的合理保護與修繕使古塔煥發(fā)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