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明
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明人陳幼學萬歷十五年(1587年)中進士后,先后當過確山知縣、刑部主事、湖州知州、按察副使督九江兵備。無論在哪一任上,他都關注民生疾苦,打擊豪強惡霸,所在皆有政聲。陳幼學當年在湖州時,在中堂掛了一副大大的對聯(lián),內容是:受一文枉法錢,幽有鬼神明有禁;行半點虧心事,遠在兒孫近在身。意思是說:一個人行事要正,如果貪贓枉法、泯滅良知,必然得到種種報應。報應不僅會禍及自己,還會貽害兒孫。其對聯(lián)既是對個人的時刻提醒,也是其一生剛正的寫照。
“遠在兒孫近在身”,這句話說得真好!
一個人如何為人處世,首先影響的是自己的聲望。你品質不好、眼無是非、冷漠無情、自私自利,鷺鷥腿上都想刮下肉來,別人對你就會有戒心,給你留下的評價就高不到哪里去。你深懷良知、知情重義、不懼邪惡、大公無私,朋友跟你在一起會有安全感,你的名聲便可能變得美好。民國時的翻譯家馬宗融正直、善良,與文學大師巴金志同道合,誰說巴金的壞話,他甚至會跟其打架。有一次,巴金受人之托,從日軍封鎖線下帶出了一口箱子,里面有一支手槍、一百發(fā)子彈和一包義勇軍的文件,在馬宗融家一放就是一年多。在淪陷區(qū)收留這些東西風險極大,可馬宗融沒有半點兒怨言。巴金一輩子都沒有忘記馬宗融的情誼,在他去世數(shù)十年之后,依然深情贊美其為人。
人的品質過硬,也會福澤加于子孫,最明顯的表現(xiàn),是使別人潛意識地對其兒女生出某種關愛。世人都知道一個簡單的道理:善待好人,才會有更多的人愿意去做好人。關愛好人的后代,在某種意義上也等于回報了好人。曾國藩晚年與左宗棠關系鬧得很僵。左宗棠曾在曾國荃攻下天京(今南京)后,向皇帝上奏說過曾國藩兄弟的壞話,這使曾國藩非常惱怒,兩人好長時間不通音信。然而,曾國藩去世之后,左宗棠卻極力關照其兒女,比如為曾國藩貧病交加的二兒子捐錢,替曾國藩的女婿安排職位。為什么這樣?曾國藩的人品最終感動了他。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朝廷給各地下達了協(xié)餉任務,其他地方多有拖欠,唯獨曾國藩任總督的兩江地區(qū)一分不少,曾國藩甚至將自己最得力的部將劉松山交給他使用。這些事都是在兩人產生過節(jié)之后發(fā)生的。
品質好的人自己有聲望,其后代遇到困難多有人施以援手,使得他們的兒女做事比一般人更自信。梁啟超的九個子女個個成才,其中三個還成了院士,顯然與他們身為梁啟超兒女,干事業(yè)有較高的精神參照系有關。這種精神參照系既構成了他們向前的動力,也鍛造了他們面對艱難困苦的巨大勇氣。
人的一生必須達到兩種心靈高度,其一,具備制欲之心。對金錢、享受看得太重,生怕自己活得不瀟灑,你就可能成為物質的奴隸,并最終遭人唾棄。對金錢、享受看淡一些,講究一點兒“吃相”,有些精神上的追求,你便會對物質有一定的警惕,便可能達到某種靈魂的品位。其二,愿做好人。有的人總想將福氣一代享盡,他活在世上,不僅周圍的人不能活,連子孫活不活都不考慮,這樣的人,你讓他講操守、情懷,與以殺人為樂的犯人談論正直、悲憫一樣困難。只有希望成為好人,渴盼將自己創(chuàng)造的精神福分傳給子孫的人,才看重自己的品質,也才會考慮做一件事,其正面或負面影響會不會“遠在兒孫近在身”。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