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 祎
唐寅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文人、書畫家,有“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的稱號,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后因徐經科場舞弊案無緣仕途,迫于生計游走于文人畫家和職業(yè)畫家之間。唐寅的繪畫題材廣泛,山水、花鳥、人物各科皆有涉足,是一位詩書畫全能的書畫家。而唐寅的繪畫成就以人物畫最為突出,尤以美人仕女畫最具代表性,美人圖取材于與他經歷相關的青樓女性,畫中的女性形象迎合了明代廣大市民階層的審美要求,世俗趣味性較強,但唐寅畫中的美人不局限于美人本身,還包括美人背后的故事,借風塵美人的形象體現他落魄才子的處境。唐寅有著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自幼受到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匡扶救世思想的教育,而儒家美學中不斷踐行的修身入世、中庸之道、對藝術的善美統一也對他產生了深遠影響。
“善美統一”是儒家美學的核心思想,而這一美學思想根源于孔子的“盡善盡美”論??鬃邮侨寮颐缹W的創(chuàng)始人,“仁”是孔子美學思想的核心,“仁”指的是“里仁為美”“仁者愛人”,以“人”為中心,關注人內心的思想情感?!爸杏埂笔强鬃邮冀K追尋的道德理想,而“盡善盡美”是孔子對文藝的評價標準,孔子認為只有具有和諧融洽社會作用的藝術才是“美”的?!墩撜Z·八佾》中記載: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敝^《武》:“盡美矣,未盡善也?!笨鬃诱J為,《韶》與《武》兩個樂章都有“聲容之盛”的美,都能帶給聽者極好的審美感受,所以都是“盡美”的,也就是外在形式上的“美”。之所以未都盡善,是從其思想內容上來看,《韶》樂表現堯舜禪讓之事,表達的是仁義禮智的道德理想,對社會有著正確的道德導向作用,所以孔子評其“盡善”;而《武》樂表現武王伐紂之事,表達的是戰(zhàn)爭,不符合孔子的君臣綱紀思想,所以孔子評其未盡善。由此可見,孔子是站在道德倫理角度來看待“善美”問題,只有具有正確的社會導向作用才是“盡美盡善”的。其中“美”是指外在形式上令人心悅的美,“善”是指思想內容上的高尚品格,而盡善盡美之境界則是形式之美與內容之美的和諧統一,是通過形式表現高尚的道德境界。
孔子所談及藝術中的“形式之美”指的是感官表象中令人心悅的美,能給人帶來審美感受的美。關于視覺表現上的“美”,不同歷史語境下的畫家根據自己對“美”的理解創(chuàng)作不同的物象,仕女畫則是一部關于“女性美”意識的流變史。縱觀仕女畫,魏晉仕女圖中的仕女氣質高雅、仙氣飄飄,多取材于文學作品、神話故事。唐代仕女圖中的仕女雍容華貴,呈豐頰肥體之態(tài),多取材于貴族婦女。宋元仕女圖在繼承唐代遺風的基礎上造型更加寫實,題材更加廣泛。直至明代,仕女畫開始脫離唐代遺風,具有婉約柔弱之態(tài),多取材于平民女子,表現出趨向世俗性的審美風尚。明代社會政治氛圍壓抑,士大夫產生病態(tài)心理,在其創(chuàng)作上極力“弱化”女性,這種非正常的心態(tài)使他們更加偏愛瘦弱的女性形象,以滿足他們的自尊心,由此仕女畫在形象上呈現“消瘦”“婉約”的特點。唐寅是明代仕女畫家中的代表人物,觀其大部分仕女圖,畫中女性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瘦弱”,筆下美人容貌精致、眉眼靈動,體態(tài)端莊優(yōu)雅、脖頸修長、瘦柳細腰,頗具柔美婉約之風。可見,唐寅畫中的女性形象是明代文人審美意識下的女性。從畫中的視覺形象上看,唐寅的仕女畫具有很強的觀賞性,無論是人還是景都和諧統一,能帶給人舒適的審美感受。例如《李端端圖》是唐寅紙本設色的一幅代表作,畫中的李端端手持白牡丹,姿態(tài)優(yōu)雅,面容清秀精致,身形纖細,莊重矜持,明代典型的美女形象,整幅圖設色淡雅,用墨清潤。人物背后的屏風山水在空間上突出了畫中人物關系,畫中人物的神態(tài)各異引起了觀者的想象思考,使得整幅畫具有很強的觀賞性與故事性?!肚镲L紈扇圖》是唐寅宮怨題材中的代表作,畫中女子獨自站在蕭瑟的秋風中手執(zhí)團扇,神情哀婉地看向遠方,女子的衣裙隨風飄動,背景大面積空白,襯托了空曠蕭瑟的感受。女子眉眼細長,五官小巧精致,身形纖弱,神情顯得楚楚可憐又無助,畫中女性呈現一種憂郁美的狀態(tài),能讓觀者產生一種憐憫之心。另外,《紅拂妓圖》中的女子形象同樣是明代士大夫審美下的典型美女,女子身穿紅色衣裙,美麗端莊,眉眼靈動,明眸皓齒。從這幾幅作品視覺形象的簡單介紹中可見唐寅的仕女畫是具有觀賞性的,從這方面來看也就是孔子所談及的能帶給人審美感受的形式之美。
就唐寅仕女畫中的主題內容而言,唐寅善以歷史典故、神話故事、歌妓為主題作畫,借古喻今,再以題詩表明自己的思想態(tài)度。例如《秋風紈扇圖》與《班姬團扇圖》講的都是班婕妤之故事,班婕妤是漢成帝的妃子,才貌雙全,后因漢成帝迷戀趙飛燕遭冷落?!肚镲L紈扇圖》中唐寅題詩云:“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家誰不逐炎涼。”題詩既點名了主題也表明了唐寅的態(tài)度,畫中仕女面露憂傷,神情哀婉,唐寅對女子內心情感的關注與刻畫表達了對深宮女子的同情,他借美人故事聯想到世態(tài)的炎涼,不僅有著對自身處境的感傷,還有著對現實社會的失望。唐寅的仁愛之心及對現實社會的關懷在《李端端圖》中也可看見,《李端端圖》講的是唐朝揚州的名妓李端端與狂傲的詩人崔崖之間的故事,李端端是唐朝揚州的名妓,畫中形象端莊優(yōu)雅,毫無媚俗之態(tài),從畫中女子表現出的不卑不亢與勇敢自信可見唐寅對待妓女的態(tài)度是同情憐憫,不因其身份而輕視。《紅拂妓圖》講的是隋唐時期的紅拂女識英雄的故事,唐寅題詩云:“楊家紅拂識英雄,著帽宵奔李衛(wèi)公。莫道英雄今沒有,誰人看在眼睛中?”可見唐寅在講述傳奇女子故事的同時抒發(fā)世無英雄、江湖灰暗的社會關懷,寫自己于此亂世中命犯華蓋的憂傷。
由此可見,唐寅畫美人不局限于美人的外表,更重要的是美人背后的故事。仕女圖不僅有美的表現形式,其內容也具有思想性與深刻性,也以此寄托了明代失意文人的心理訴求與現實關懷,畫中女性的情緒表達打破了傳統官方思想對人心的控制與約束。這也符合孔子美學思想中“仁”的觀念,對人內心情感的深刻關切,與對現實社會的關懷,是具有正確社會導向作用的作品。一方面,與其他悲觀厭世的文人相比,唐寅即使科場失意,依然追求文人理想,有著社會關懷之心。另一方面, 唐寅雖未入仕途,但內心深處一直都有儒家的理想人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他年少時所作的詩“夜來欹枕細思量,獨臥殘燈漏夜長。深慮鬢毛隨世白,不知腰帶幾時黃。人言死后還三跳,我要生前做一場。名不顯時心不朽,再挑燈火看文章”中可以看出其在仕途上有遠大的抱負。當他把這種社會關懷表現在仕女畫上,仕女畫便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內容。無論從作品的視覺形象還是作品的內容深度來看,唐寅的仕女畫都是善美統一的。
唐寅的仕女圖風格不似唐宋仕女圖的華美,也不似清代仕女圖的羸弱,而是頗具明代女性婉約、柔弱的審美特點。畫中女性形象多為削肩、柳腰、尖臉、細眼瘦弱而憂郁,毫無媚俗之態(tài)。畫中背景留有大片空白,物象簡略,以景襯人。作品設色與人物身份相呼應,或工整妍麗,或簡逸淡雅;作品主題常以歷史典故、民間神話、女子日常生活為主,以題詩表明主題與作者態(tài)度,或贊揚,或同情,或諷刺。畫中女性多以與他經歷相關的青樓妓女為原型,例如《牡丹仕女圖》《紅葉題詩仕女圖》就以他的紅顏知己沈九娘為原型,畫中的女性形象毫無人們慣性思維中對妓女的媚俗印象,而是表現得清麗端莊,有世家小姐之形貌。
儒家美學中說到以中庸之道為尺度,求盡善盡美之境界。中庸講求中和之美,中庸之道的道德智慧體現在社會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從人的社會交往來看,中庸要求人能在社會交往中換位思考、感同身受,理解他人的處境,并將自己的道德領悟轉化為道德實踐,在為人處事上充分體現這種道德修養(yǎng)。唐寅的仕女畫便充分體現了這種道德智慧,《秋風紈扇圖》看似描繪了憂郁的女子形象,畫中的題詩卻表明了作者的思想。“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唐寅自問佳人是因何事而如此傷感?“請把世情詳細看,大家誰不逐炎涼。”這兩句勸導佳人不要為此感傷,只因當今世態(tài)是這般情景。唐寅站在班婕妤的角度描繪了她孤寂哀怨的內心情感,也聯想到自己命運的苦楚,世態(tài)炎涼、親人離去、無緣仕途。因此,唐寅在《秋風紈扇圖》中創(chuàng)作了憂傷、哀婉、瘦弱的女性形象,畫中大面積的空白給人無限的空虛,景物的稀疏、團扇的隱喻更是襯托了女子哀傷的心境,此心境也是唐寅之心境。朱良志先生認為:“唐寅雖寫他人事,表達的卻是自己的思考。其紈扇圖不在敘古說今,甚至也不光在傷惋個人的遭際,它超越‘自傷’‘自解’的一己之嘆息,而上升到對人類命運的詠嘆,具有表達‘生命之一般’的意義?!碧埔鷱膫€體的情感表達上升到世人之情,感嘆現實社會,有著追求理想人生的美好愿望。由此可見,唐寅仕女畫中的思想深度超越了個體的哀嘆,體現了中庸之道道德智慧的精神特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思想,而唐寅的道德實踐便是仕女圖本身的意義。
此外,從畫中的情感表達來看,中庸強調情感的適度表達,孔子提出過猶不及的準則。《論語·八佾》中記載孔子曾贊美《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這是孔子聽完《關雎》后的審美感受,“淫”與“傷”即是過度,孔子認為情感的表達要適度,不可過猶不及。唐寅在仕女圖中的情感表達或贊揚,或同情,或諷刺,以仕女形象與畫中題詩表明態(tài)度?!睹鲜駥m妓圖》是唐寅工筆重彩作品中的代表作,俗稱“四美圖”,后改名為《王蜀宮妓圖》。這幅作品描繪了前蜀后主王衍宮中等待召喚侍奉的四位宮妓形象,畫中無背景,仕女形象通過精心刻畫,濃妝艷抹、手執(zhí)酒壺、神色迷離,營造了前蜀后主宮中奢靡腐化的氛圍。畫中題詩:“蓮花冠子道人衣,日侍君王宴紫微。花柳不知人已去,年年斗綠與爭緋?!焙笥邪险Z云:“蜀后主每于宮中裹小巾,命宮妓衣道衣,冠蓮花冠,日尋花柳以侍酣宴。蜀之謠已溢耳矣,而主之不挹注之,竟至濫觴。俾后想搖頭之令,不無扼腕?!鳖}詩大意是說前蜀后主王衍喜愛命令宮姬頭戴蓮花冠,身穿道服,每日沉迷喝酒享樂,不理朝政。當后唐的軍隊打來時,仍在喝酒,兵士們都說:“沒什么,再行一首搖頭的酒令吧!”從題詩可見前蜀后主王衍的荒誕行為。《孟蜀宮妓圖》表面看似描繪前朝舊事,但結合當時的明代社會背景來看,有借古諷今之意。明代中葉,資本主義萌芽,商品經濟得到發(fā)展,社會風俗從簡樸轉向奢靡,統治者不理朝政,宦官專權,政治腐敗,社會動蕩。唐寅借前朝的宮姬形象表達了對當權者的不滿,對宮廷生活奢靡腐朽加以揭露與諷刺。唐寅雖無緣仕途,卻心系國家,借舊事隱喻當下,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自己對當今朝政的不滿。從唐寅的幾幅代表作可看出,一方面,唐寅的仕女圖描繪了美麗的女子;另一方面,不同女子的形象與故事隱喻著作品的思想深度與唐寅的思想感情。
從唐寅仕女畫中的形式與內容、藝術風格、情感表達這幾個方面可以看出仕女畫中所隱藏的“善美統一”與“中庸之道”的美學思想,這是我們在研究唐寅仕女畫時不可忽視的美學思想。唐寅的仕女畫開辟了婉約風格一派,畫中美人容貌精致、瘦柳細腰,頗具明代女性的柔美婉約之態(tài),而唐寅對美人圖內心情感的深刻關注從“自解”上升到社會人生的高度,更是升華了美人圖的藝術價值。無論是美人圖外在形式上令人印象深刻的美,還是美人圖中的思想性與深刻性,都體現了儒家美學中對藝術“至善至美”的追求。此外,唐寅在畫中的含蓄、適度的情感表達通過題畫詩與美人形象訴說著明代失意文人的內心感受,從不同的歷史典故中找到自己生命的“影子”。這也就是儒家美學中所說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情感表現以及中庸之道領悟性的道德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