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李麗娟
教育評價不僅僅關系到中考,其牽涉范圍極廣,影響極大,意義極深遠。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這是新中國第一個關于教育評價系統改革的文件,也是指導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斗桨浮窂狞h中央關心、群眾關切、社會關注的問題入手,破立并舉,推進教育評價關鍵領域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
自21世紀初,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式啟動以來,山西的評價改革始終與課程改革同向而行,特別是中考命題改革,始終致力于“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在命題環(huán)節(jié)大膽設想、小心求證,不僅命制了符合教育改革方向的優(yōu)質試題,還逐漸形成了“一核·六維·四手段”命題理論,使中考命題在服務立德樹人、助推教學發(fā)展方面的作用得以充分發(fā)揮。
時至今日,站在“十四五”規(guī)劃這一新的歷史起點上,山西怎樣基于本省的實際情況,深入貫徹落實《方案》,在中考命題改革等評價改革已有成果的基礎上繼續(xù)深入推進,促進初中教育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成為當務之急。對此,山西省義務教育學科專家團隊以發(fā)現真問題、聚焦新舉措為目的,以山西省11個地市的初中學校為樣本,針對教育評價的相關問題展開大規(guī)模調研,發(fā)放并收回教師、學生、家長各類有效問卷198506份,獲取大量反饋信息,形成了這份關于落實《方案》的深度調研報告。
《方案》包括導語、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和組織實施四個板塊。其中的“重點任務”依次為:改革黨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評價,要義是推進科學履行職責;改革學校評價,要義是推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改革教師評價,要義是推進踐行教書育人使命;改革學生評價,要義是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改革用人評價,要義是共同營造教育發(fā)展良好環(huán)境。本調研報告圍繞“改革教師評價”“改革學生評價”兩個話題,研讀統計數據,審視現實基礎,提出落實建議。
一、調研對象和樣本分布
本次調研以山西省11個地市為范圍,調研對象包括三類人群:初中三個年級所有學科的任課教師,合計13610人;初中三個年級的學生,合計93528人;初中學生的家長,合計91368人。
指定的調研地區(qū)共20個,包括4個地級市和16個縣(區(qū)),所選擇的學校兼顧各個層面,包括城市、縣、鄉(xiāng)不同地域,公辦、民辦不同機制,大校、小校不同規(guī)模以及優(yōu)質學校、普通學校、薄弱學校等不同類型,確保樣本的多樣性。
(一)教師群體的整體情況
1.教師群體的地域分布
本次調研的教師樣本來自不同地區(qū),具體分布如上表:來自城市的有4547人,占比為33.41%;來自縣城的有5454人,占比為40.07%;來自農村的有3609人,占比為26.52%。其中有省會城區(qū),也有較為偏遠的山區(qū);有全省經濟十強縣,也有經濟欠發(fā)達的縣城;有常住人口最多的洪洞縣,也有人口最少的永和縣。抽樣地區(qū)的多樣性保證了調研數據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2.教師群體的教齡分布
本次調研的教師樣本覆蓋教齡的不同時段,其中6~10年教齡的教師人數最少,有1521人,占比為11.18%;20年以上教齡的教師人數最多,占比為48.86%。
3.教師群體的學科分布
本次調研的教師樣本涉及初中階段所有文化課教師,語文、數學、英語教師最多,分別是2493人、2377人、2081人,占比分別是18.32%、17.47%、15.29%;信息技術教師最少,284人,占調研教師總數的2.09%;道德與法治學科和歷史學科人數大致相當;化學學科教師約占物理學科教師的一半。整體比例與初中學校教師的實際比例吻合。
4.教師群體的任教年級分布
本次調研的教師樣本涉及初中三個年級,其中七八年級任課教師人數基本相同,合占63.1%;九年級教師人數略多,占36.9%,符合通常學校九年級教師人數略多的實際情況,也契合本次調研的目標指向:了解中考命題改革引領下的教育教學狀況。
(二)學生群體的整體情況
1.學生群體的地域分布
本次調研的學生樣本覆蓋不同地區(qū),具體分布如上表:其中來自城市的有30171人,占比為32.26%;來自縣城的有21579人,占比為23.07%;來自農村的有41778人,占比為44.67%。和教師樣本一樣,學生樣本來源地區(qū)不同,學校也各異,既有省級優(yōu)質學校、課改先進學校,也有普通初級中學和農村學校,盡可能涵蓋不同類型的學校。
2.學生群體的年級分布
本次調研的學生樣本涉及初中三個年級,七年級、八年級、九年級的占比分別為35.46%、33.88%和30.66%,基本相當。
(三)家長群體的整體情況
本次調研的家長均為初中生家長,七年級、八年級、九年級全覆蓋,且三個年級比例基本相當。樣本來自不同地區(qū),其中城市的有30797人,占比為33.71%;來自縣城的有22205人,占比為24.3%;來自農村的有38366人,占比為41.99%。和教師、學生樣本一樣,家長樣本來自各類地區(qū)。此外,91368名家長中,有9646名為私立學校的家長,占家長總數的10.56%。抽取樣本的多樣性保證了調研數據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二、改革教師評價的現實基礎和落實建議
改革教師評價是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重要一環(huán)。《方案》明確將改革教師評價列為教育評價改革的五項重點任務之一,對于教師更好地履行立德樹人職責,調動工作的積極性,實現專業(yè)領域的成長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把師德師風作為教師評價的第一標準
良好師德師風的根本體現是以育人為宗旨,以學生的健康成長為一切教育教學行為的根本出發(fā)點。從“學校是否將‘以學生為中心作為考核教師的重要內容”這一問題的調研結果來看,13610名教師中,有9568名教師認為學校以此作為評價教師教育教學行為的標準,占比70.3%;其余4042名教師認為自己的學校只關注教師所帶班級的考試成績,“以學生為中心”僅僅停留在學校規(guī)章制度的紙面上,這部分人合計占比29.7%。
由此可見,簡單地用學生的考分評價教師的現象依然存在,而且有不小的“市場”,這是長期以來基礎教育教師評價中的頑癥痼疾。評價“目中無人”,必然會導致教師忽視立德樹人,忽視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影響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必須加以切實糾正。
《方案》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的第一標準,意在堅決克服重教書輕育人的現象。建議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資格定期注冊、業(yè)績考核、職稱評聘、評優(yōu)獎勵的首要要求,建立健全教師榮譽制度,完善師德失范行為通報警示制度,探索實施教育全行業(yè)禁入制度,以此作為發(fā)揮典型示范作用和懲戒師德失范行為的有力舉措。
(二)探索建立教師教學述評制度
突出教育教學實績,是《方案》改進教師評價的一個重要導向。教師最基本的教育教學實績,就是認真履行好教育教學職責,為此,《方案》提出探索建立中小學教師教學述評制度,要求任課教師每學期須對每個學生進行學業(yè)述評,述評情況納入教師考核內容。
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這項制度設計的初衷:第一,建立教師教學述評制度是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的具體體現。教育要回歸到原點,就必須要把學生放在教學的中心位置。理念必須付諸行動。第二,建立教師教學述評制度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實施因材施教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教師要研究掌握學生的實際需要、能力水平和認知傾向,為學習設計教學,優(yōu)化教學過程,發(fā)展每名學生的優(yōu)勢潛能。第三,建立教師教學述評制度是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必要手段。所以,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才,打牢學生成長的共同基礎,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把科學的質量觀落實到教育教學全過程。
那么,落實此項制度的現實基礎如何呢?請看下面來自13610名初中教師的問卷統計結果:
研讀數據可以發(fā)現,在我省建立教師教學述評制度有如下基礎:其一,有一定的認識基礎。多數教師能夠認識到建立教學述評制度可以從記錄學生成長的動態(tài)性、重視學生表現的日常性、注重對學生未來學習做出引領、注重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進行,特別是超過80%的教師認可述評制度,這意味著教師尊重學生人格的完整性和關注學生發(fā)展的差異性。這些認識都非??少F。其二,有一定的實踐基礎。調研發(fā)現,目前能做到對所帶班級的每名學生進行全方位述評的教師占比為62.47%;另有29.07%的偶爾會有,并且評價時會適當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基本沒有學業(yè)述評,只把考試分數作為評價依據的僅占8.46%。這組數據表明:盡管以往沒有將“述評”作為規(guī)定動作進行統一要求,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自發(fā)地采取了這一基于學生、行之有效的做法,其適用范圍很廣泛,這為接下來建立并完善述評制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老師的實踐往往源于直覺,止步于較為粗淺的感性認識和經驗傳承,未能站在遵循教育規(guī)律、發(fā)展素質教育、培養(yǎng)時代新人的高度上認識述評制度的深刻內涵,因此,還需要加強培訓,統一思想。其實,教師教學述評制度的基本出發(fā)點就是“教學要基于學生”,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闡釋:第一,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斗桨浮窂娬{“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標準”,探索建立教師教學述評制度的范式,正是要突出評價目的的育人性,服務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第二,關注學生的個性特征。學生個性差異現象從身心各方面來看其表現也是多方面的,要了解和研究學生的個性差異,針對學生心理的不同特點實施差異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第三,科學判斷學生學業(yè)狀態(tài)。學生的學業(yè)狀態(tài)要關注學生學業(yè)過程的評價,不能把知識、技能方面的考試分數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學生的學業(yè)狀態(tài)評價還要從重甄別的評價轉變?yōu)閺娬{學生發(fā)展的評價,從重知識的評價轉變?yōu)閺娬{綜合表現的評價,這些在學業(yè)狀態(tài)評價領域的追求,與“一核·六維·四手段”命題理論體系不謀而合。
具體到教師教學述評制度的建立與實施,應該注意以下問題:其一,教學述評制度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單單是學校的任務,教育行政部門、教研部門、師范類高校都要把教師教學述評作為深化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研究教學述評制度的支持系統。其二,要在吸納傳統評價長處的基礎上,引領學生學習、教師教學、學校管理等的根本性變革,要注重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的全面述評,注重對學生未來學習作出引領,堅持“評價即教育”的觀念,把評價作為一種育人方式融入立德樹人的全過程。其三,加強過程性管理。述評活動可以分為述評前收集信息、研判學情、述評學情、述評后落實指導意見等環(huán)節(jié),每個環(huán)節(jié)不可偏廢,特別是要避免只有評價沒有落實、改進。
此外,調研中也發(fā)現教師對建立述評制度的一些顧慮,如下表。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僅有31.89%的教師完全贊成學校將“教學述評”情況納入教師年終考核內容,認為這將有利于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強化師德師風;但超過半數的教師呼吁要適可而止,不能作為衡量教師教學水平的唯一依據;更有12.2%的教師明確表態(tài)“不贊同”,認為這將大大增加教師工作量,且與師德師風無關。從這組數據可以讀出老師的擔憂,擔心矯枉過正、形式主義,增加無謂的負擔。這些擔憂都是我們在具體實施時要提高警惕、及早避免的,因為歸根結底,包括述評制度在內的教師評價制度的建立是為了尊重教師、發(fā)展教師,使教師在公平、科學的評價中受到激勵、鞭策,積極向上、身心愉悅地投身于教書育人的事業(yè),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力量。
三、改革學生評價的現實基礎和落實建議
《方案》要求將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要求作為教育教學考核的重要內容,把中小學生學習音樂、美術、書法等藝術類課程以及參與學校組織的藝術實踐活動情況納入學業(yè)要求,明確不同學段、不同年級勞動教育的目標要求,明確學生參加勞動的具體內容和要求等。從中可以看到,《方案》強力糾正以前各方以“學生考試成績”作為唯一評價的錯誤觀點,致力于教育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
(一)樹立科學成才觀念,堅決改變用分數給學生貼標簽的做法
以上兩組數據分別來自93531名初中學生和91368名初中生的家長。58.74%的學生反映學校比較重視學生綜合表現的評價,有較為全面的評價指標;21.8%的學生反映學校偶爾會有過程性的評價,有成長檔案袋記錄;只把考試分數作為評價的唯一依據僅占19.45%,這一比例盡管距離我們所期待的全面摒棄“唯分數”現象還有一定距離,但至少表明在近年來基礎教育課程綜合改革的不斷推進下,在全面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理念的熏陶感染下,絕大多數初中學校已經有了多元評價的意識,并且愿意付諸行動。
從家長問卷結果來看,超過80%的家長首先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的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品質,超50%的家長希望對孩子的學習過程和學業(yè)水平進行評價時注重孩子的個體差異,將考試成績視為唯一標準的僅有14.73%。可見,改變用分數給學生貼標簽的做法既是學校的追求,也是廣大家長的期盼。
建議在具體落實中注重措施的可操作性。首先要統一思想,學校、家庭、社會要深刻認識到以考試為目的的學習會導致學生缺乏創(chuàng)造活力;其次,要制定具體方案,提供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的實施路徑,不得通過任何形式以考試成績?yōu)闃藴湿剟罱處熀蛯W生;此外,發(fā)揮榜樣的示范作用,打破學生分數高就是老師水平高、學校辦學質量高的思維定式,發(fā)現并推廣過程評價、增值評價、綜合評價的范式,樹立一批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為己任的好老師、好學校,營造良好氛圍,以典型引路,扎實推進學生評價改革。
(二)改進美育評價,探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改革試點
美育是涵育人的心靈,構成人發(fā)現美、審視美、創(chuàng)造美、傳播美的能力與素養(yǎng)的教育形式和心理基礎,在“五育”的教育體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從孔子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到蔡元培的“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礎的人生觀教育”的論述,都可以看出美育在人的全面發(fā)展中的突出地位。黨和國家一直高度重視美育工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美育和勞動教育更是我國教育評價領域改革的重點。
本次調研圍繞“將美育課程納入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評價體系”,面向初中教師、初中學生、初中學生家長發(fā)放問卷,統計結果依次如下:
統計結果表明,對于美術、音樂等藝術類課程納入中考評價體系,教師、學生、家長均在總體上持支持態(tài)度,且支持率大致相當,其中家長的贊同比例最高,“非常贊同”和“基本贊同”的比例合計82.13%,學生的贊同比例次之,“非常贊同”和“基本贊同”的比例合計80.44%,教師中“非常贊同”和“基本贊同”的比例合計77.37%。有教師在問卷的主觀題答卷部分中專門談道:“音體美考試贊成,這樣可以有效減少音體美被占課的現象。”有少數人則表示反對,所占比例均在8%以下,“不贊同”的主要原因是擔心會增加學生的學業(yè)負擔;還有一部分來自農村學校的教師和家長有所顧慮,如有農村學校的教師表示:“將音樂、美術考試納入中考成績,對農村學生尤其是偏遠鄉(xiāng)鎮(zhèn)影響很大。不少孩子小學六年的音樂課為零,到了初中一周一節(jié)音樂課,雖有教材卻不知從何學起,從何教起?!边@些聲音反映出美術、音樂等藝術類課程確實需要加強,但不是到了中學,面臨中考才緊急“應試”,而要真正從娃娃抓起,讓孩子們的成長歷程中伴隨美育。
此外,美育作為一種集感知性、獲得性和內生性于一身的隱性教育,其教育效果難以像其他知識型或實踐型知識教育那樣可以進行定量或定性評價。鑒于美育對于人的涵育處于“潤物細無聲”的狀態(tài),衡量美育效果或成效難以在短期內形成科學有效的評價,如果以考查識記性知識或給作品打分等形式進行測評,的確有“增負”的隱憂,這就需要在考查方式、測量手段上慎重選擇。
關于“計分辦法”,本次調研也征求了初中教師、初中學生家長的看法,統計結果依次如下:
不約而同地,教師和學生家長認可度最高的做法均為“把過程性記錄和操作性考試成績相結合納入”,認可度最低的是“按過程性記錄分等級納入”。在后期走訪中了解到,認可度低的主要原因出自對公平性、科學性的考量。
關于“考試方式”,本次調研征求了初中學生的意愿,統計結果如下:
93529名初中生中,贊成實行操作性考試的人數最多,共45724人,占比為48.89%;贊成進行抽查評價的人數最少,共12969人,占比為13.87%,可見學生們更愿意接受現場實操性評定。此項調研結果提醒我們,推進美育評價改革,需要充分考慮藝術類課程的特殊性,基于美育對個體全面發(fā)展的意義開展測評,消解當前美育評價的障礙與缺憾。
此外,還要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評價的目的是“以評促建”,而非“以考代評”。我們對于美育評價的內涵理解,決不能局限于學業(yè)成績的考核,而是要在美育評價中彰顯其與“五育”的有機聯系,在美育評價體系中最大限度地彰顯其面向全體的普惠性和廣泛性,不斷推進評價改革。
第二,跨學科的理念不僅適用于中考紙筆測試,也適用于美育評價,要在美育評價中破除學科思維定式。美育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正確的審美觀和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教育,而不僅是一門或幾門學科的教育。要樹立學科融合理念,注重“五育”并舉、相互融合,構建“大美育”的教育體系,切實提升學校美育的社會性。
總之,新時代教育評價是教育目的與方法的有機統一?!斗桨浮返某雠_,標志著教育評價改革的藍圖已經繪就,關鍵是基于各地實際情況,深入貫徹落實。而在落實的進程中,聆聽教師、學生、家長等各類群體的聲音至關重要。
如前所述,山西省以“一核·六維·四手段”命題理論為標志的中考命題改革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如何在此基礎上繼續(xù)深化,以及如何實現全省評價改革的全方位聯通共進,促使初中教育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是當前必須思考的問題。根據新時代經濟社會發(fā)展需求與時俱進,勇于探索,敢于創(chuàng)新,努力構建富有時代特征、彰顯中國特色、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評價機制,提升中國教育吸引力、競爭力、影響力,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們每一位基礎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光榮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