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倩倩
(安徽省合肥市師范附小第四小學 安徽 合肥 230009)
校本教研[1]是致力于解決在校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實際問題的教研活動,傳統(tǒng)的教研方式就是將在校老師相約到一起進行問題的探究討論。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新課標的改革,出現了網絡教研這種新的校本教研模式。網絡教研模式是借助現代信息技術,開發(fā)和利用網上教育資源,建立開放交互、動態(tài)的網絡平臺,利用網絡平臺開展的教研活動[2]。網絡教研通過網上論壇、博客、QQ群等互聯網工具,實現傳統(tǒng)教研活動的互動、交流研討。這種教研方式通過與教育方法專家、學者、教研員和教師的合作共同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而且伴隨著教育教研資源的創(chuàng)建和共享,最終達到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提高教學水平的目的。
傳統(tǒng)的教研模式是基于傳統(tǒng)的圓桌學習、集體備課、現場研討等研修模式存在一定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性[3]。具體來說:
2.1 時間固定性。由于教學工作繁重,時間緊迫,一般來說校本教研活動每周只能開展一次,并且時間上也只能選擇固定的時間段。隨著新課標的改革,教學活動的增加和課程的改變,時間的限制和固定性使教師們由于忙于各種教學任務而錯過了校本教研的寶貴機會,大大減少了教師們學習提高和專業(yè)成長的機會。
2.2 地域的限制。由于校本培訓固定場所,很多地處城郊或者偏遠地區(qū)的學校很難有機會和高水平的學校教師交流,這種師與師之間經驗互換、校與校之間交流學習的機會幾乎不可能實現。而校本教研恰恰需要在教育智慧的碰撞中產生新的靈感,從而解決教學中的問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2.3 交流展示平臺的單一性。交流展示平臺單一也是傳統(tǒng)教研活動的一個突出問題。在很多年長教師眼中,認為自己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水平較高,不愿意參加學校定期組織的教研活動,在很多年輕教師眼中,認為教研是很高深的東西,自己的水平還不足與達到能研究創(chuàng)新的水平,在教研現場中也不敢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此外,有的老師有良好的課堂駕馭能力,有的擅長于教學文章和隨筆的撰寫,這些方面也并不能通過傳統(tǒng)的教研活動得到展示。
網絡教研作為一種嶄新的教育教研模式,主要具備以下優(yōu)勢[4][5]:
3.1 多中心的反饋機制。網絡教研是隨著新課程改革推進而提出來的,目的是豐富和拓展教研形式,把現實的教研和網絡有機結合起來。網絡跨時空交流的方式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傳統(tǒng)的封閉式教研活動變成了一個多主體參與多中心反饋的教研機制,改變了校本教研活動面小的狀況,使教研活動變成了教師主體、專家學者、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的教研活動。利用網絡,教學中的問題可以得到專家學者的專業(yè)指導,同行教師的經驗分享,甚至是來自學生本身的問題反饋,如圖1所示。在這種多主體參與多中心反饋機制的基礎上,教學問題變成了多點求解、集中攻克的工作,教師能獲得高質量的專業(yè)支持,并且還能收到來自學生的及時反饋。
圖1 多中心反饋機制
3.2 構建新型的教研文化氛圍。不受限制的網絡教研平臺不僅提供了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手段,而且在互聯網的空間中教師們能夠平等的獲得教學資源,能夠平等表達自己的觀點,對提高教師參與熱情、提升校本教研文化氛圍有著明顯作用。在網絡世界中,教師們可以建立教育博客群或班級博客群,學校間也可以建立本校的特色課程展示平臺,通過豐富多樣的活動和模式,加強彼此之間的交流和共享,提高教研活動“學習、分享、提高”的文化氛圍。
3.3 提供新型的教學方式。通過網絡教研不僅可以幫助教師解決教學問題,提高教學水平,同時也提供了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網絡教研形成的教學課件、教學視頻、文字資料、拓展學習鏈接等寶貴資料都可以提供給同行教師、適齡學生學習,這種不受時間空間的在線學習方式可以作為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有益補充。
在傳統(tǒng)的常態(tài)化教學教研中,我們一般采用的方式就是上課教師上課,全體教師觀課后集中面對面進行交流觀課后的感想,但是這樣由來已久的傳統(tǒng)的教研模式有很多的問題。對于觀課老師來說,可能未參與到上課老師的備課磨課的過程中,對于教學內容不能有較深的思考和理解,這樣只是通過一堂課的觀察并不能提出很恰當的見解,往往評價較為膚淺和片面。對于上課老師來說,在備課階段所有課程設計要不然是閉門造車,未能集思廣益,又或者是只能和幾個本校同組的老師交流,并不能與更多的同行教師、專家學者交流學習。在觀課以后,由于時間和場所的限制,每一位教師并不能有足夠的時間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又或者礙于面子隱藏了很多真實的想法,無法做到真正的暢所欲言。這些種種的問題,導致上課教師的教學能力提高有限,教研活動的效率也非常低下。最終在教研活動完畢以后,也沒有太多有意義的資料留下,教研的成果也不利于后續(xù)人學習。
基于以上思路,結合網絡視頻技術的發(fā)展,我們提出了基于網絡視頻技術的多中心反饋互動協(xié)作的校本教研方式。多中心反饋是指通過多個途徑收集信息反饋結果,傳統(tǒng)的教研方式主要是以上課老師、同校教研組成員作為主體一起研討教學內容,很難有其他主體參與進來,而通過網絡技術可以讓專家學者、同行教師、家長、學生等多個主體參與到教研工作中,更多的主體參與可以碰撞出更有創(chuàng)造力的智慧火花,提高整體的教研水平?;訁f(xié)作是指通過網絡技術可以更好的進行教師與教師間、教師與專家間、教師與學生間的互動學習、協(xié)作交流,網絡平臺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優(yōu)勢[6],可以讓更多的主體參與,表達自己的觀點,在相互交流中提高教師的教研水平。
4.1 課程的流程圖。整個基于網絡視頻技術的多中心反饋互動協(xié)作的校本教研方式的流程圖,分為說課、議課、磨課、評課、思課五個階段。
4.1.1 說課階段:上課教師首先按照自己的思路制作說課稿,并且通過視頻錄制軟件錄制一段講解自己設計思路的視頻,而后將說課稿和講解視頻放置在網絡平臺上,同時提出自己在設計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和問題。
4.1.2 議課階段:同行老師、專家學者等多方通過網絡平臺上觀看上課老師上傳的說課稿和講解視頻,經過思考后留言評論,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并且也可以在論壇中和其他人交流感想、互動學習。上課老師在收到各方提出的意見后,可以重新修改說課稿,并且重新錄制講解視頻,在和多方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最終確定課程的設計思路。
4.1.3 磨課階段:在實際的課堂上,上課老師在講課的同時,安排人員將整個過程錄制下來作為視頻資料。課后一方面由現場老師評述講過過程,一方面將視頻上傳至網絡平臺,讓更多的專家學者、同行教師能夠觀看到上課過程。
4.1.4 評課過程:上課教師上傳現場其他教師的評課記錄和聽課感想,并且就本次教研過程進行討論。
4.1.5 思課階段:上課老師講自己的反思經驗和感想上傳至網絡平臺。
4.2 課程的流程圖。下面以蘇教版(國標本)第六冊第四課《翻閱遠方的大山》作為例子,進行基于網絡視頻技術的多中心反饋互動協(xié)作的校本教研方式具體講解,本文是描寫我國著名運動員劉翔從開始奢望超越約翰遜,到后來十多次輸給對手,但是通過自己得努力不放棄、奮斗拼搏,最終翻越這座大山,成為世界冠軍的故事。
4.2.1 說課階段:上課教師參照教參設計出本課的教學設計初稿,錄制好說課視頻放置校園網絡平臺,并且提出了自己在教學設計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如何能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刻理解“遺憾”一詞。
4.2.2 議課階段:同行教師在網絡平臺上觀看視頻后,針對問題留言提出意見:成年人在理解遺憾一詞時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感受,而兒童因年級較小,生活經驗不豐富對這詞語理解比較膚淺,最多就是考試沒有好好復習,沒考好的遺憾。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給學生說明一些自己生活中覺得遺憾的事情,也讓學生結合生活來理解。專家針對說課稿在網絡平臺上提出本科難點,提醒教師應著重講解:引導學生理解劉翔是靠什么一步步來到山腳下。
4.2.3 磨課階段:在教師實際上完課程后,將課程視頻實錄放置在網絡平臺上,讓更多未能實際旁聽的教師、專家們參與到聽課磨課的環(huán)節(jié)中。針對引導學生理解劉翔靠著什么一步步來到山腳下這個問題時,上課教師采用的“讀—悟—讀”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并沒有讓學生們完全理解“劉翔的自信心在這么多場比賽的過程中不斷積累”這一點。有的老師在網絡平臺上留言道:在這樣開放性問題的解決上,可以先選取一些圖片,一張是劉翔一個人在跑道上跑步的圖片,一張是劉翔靜坐在跑道上看著天空的圖片,一張是劉翔獲勝后振臂歡呼的圖片,要求學生先同桌討論,此時劉翔的心理會有什么變化,還會不會像剛開始一樣覺得戰(zhàn)勝約翰遜是奢望?再展開想象說一說。此時:再把描寫劉翔心理活動的兩段話出示出來,讓學生對照圖片比較品讀,再談談自己的發(fā)現。上課教師在收到各方提議后,重新修改教學設計,針對這一環(huán)節(jié)重新錄制講解視頻替代原來的片段,同行老師便可及時看到此次磨課修稿后的教學新視頻片段。
4.2.4 評課階段:同行專家教師就本次課例進行論,上課教師針對同行教師、專家學者、學生提出的問題,修改有問題的環(huán)節(jié),重新制作課程視頻,最終形成本次課程的終極版本。
4.2.5 思課階段:上課教師在課程結束上,總結本次教研活動的心得體會和經驗教訓,并提出在拓展方面存在著一些小疑問:其實這篇課文是適合課后拓展閱讀的,因為劉翔身上的精神,很多運動員、作家等身上都具有,在這節(jié)課的最后是要求學生去尋找一些你所崇拜的人,簡述他們身上發(fā)生的故事。若是課外拓展延伸,那教師應該怎樣去做呢?何種形式去做呢?供平臺上得同行教師一起討論。
5.1 學校領導的理解和支持。許多信息化建設實踐都證明,學校領導的理解和支持程度是直接左右教育信息化進程的關鍵[7],也往往是能否具體實施、堅持不懈的因素。這要求學校領導本身對網絡信息化前沿趨勢有自身的理解,同時又能夠統(tǒng)籌協(xié)調業(yè)務主管、研究人員、教師群體等人員,讓他們充分溝通、達成共識。另外,網絡教研需要盡量多層面的人員能夠參與,學校也要提供相應的軟硬件環(huán)境。學校要有實力為教師提供便捷的網絡教研環(huán)境,人人都能快速便捷的登錄網絡教育平臺,能夠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隨時隨地登錄網絡平臺交流心得體會。
加強對教師信息化水平的培養(yǎng)和習慣引導也是影響網絡教研順利實施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強教師網絡校本培訓和教育應用實踐、學生系統(tǒng)靴子技術課程和操作實踐等內容,逐步建立規(guī)范有效的教師培訓和教研活動,形成“大眾群-骨干群-核心群”三個層面的教師團隊,使網絡校本教研既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肥沃的科研土壤,又能通過前沿的項目研究和科研成果,以此引領并帶動學校教學水平的提高和特色項目的發(fā)展[8]。此外,在推動網絡校本培訓的教研過程中,在領導支持和師生參與、平臺工具良性開發(fā)、可行性運行機制等方面,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優(yōu)化并改進實施策略和方法。
5.2 制度保障和組織建設。網絡教研方式良好的運行離不開制度保障和組織建設工作,針對教師發(fā)展、師資培訓、資源建設、教研效益及教學質量方面,學校需要逐步建立和本校發(fā)展相適應的教研管理和成果獎勵制度。通過制度建設和切實執(zhí)行,讓一線教師和職能部門明確各自的任務和工作方向,切實推動網絡教研方式的實施。
網絡教研方式的切實落實離不開人才的培養(yǎng),學??梢酝ㄟ^聘任研究員的方式,從學科教師中選拔一些有信息化知識,并且有前沿教學思想的年前教師重點培養(yǎng),讓他們承擔技術協(xié)調員、學科教研員等職務,并且給以一定的待遇和教學管理指導權責。具體負責教學技術需求分析并制定解決方案,協(xié)助并指導網絡教學研究工作,指導教學資料的開發(fā)和應用,監(jiān)控評估教學教研質量與成果,及時與各方溝通并調整實施策略。
為加強教師對用網絡教研的積極性,需要將教師網絡積分納入到學校評價體系中來,需要學校從考核制度上給以可靠保障并切實執(zhí)行,也需要采取靈活、更有針對性的獎勵制度。通過學校的支持和各方的努力,積極引導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觀念,積極探索有價值的教學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