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杰
秦皇和漢武是中國歷史上一對非常相似的皇帝,這是幾乎所有史學家都注意到的。
首先,兩個人都以武功彪炳史冊。事實上,歷史上第一個大規(guī)模北擊匈奴并取得輝煌戰(zhàn)績的皇帝并不是漢武帝,而是秦始皇。秦始皇三十三年,派將軍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匈奴大敗而逃,秦朝遂取得“河南地”(內(nèi)蒙古烏加河以南及伊克昭盟地),沿河置四十四縣。這是匈奴崛起以來受到的第一次沉重打擊。當然,漢武帝擊匈奴的規(guī)模、次數(shù)和成果都遠超秦始皇。
漢武帝征南越同樣是對秦始皇功業(yè)的重復。秦始皇在統(tǒng)一六國不久,就發(fā)動五十萬大軍,征服了嶺南地區(qū)。然而,秦末天下大亂之中,身為秦朝南方軍最高指揮者的趙佗,在天高皇帝遠的嶺南建起了一個兼有百越各部的南越國。漢武帝為了消滅這個割據(jù)勢力,發(fā)天下水軍和謫徒十萬人,分五路進軍南越,再次把嶺南納入中原王朝的版圖。因此秦皇漢武同樣被頌為雄才大略,武功蓋世,當然也同樣被一些人譏為是好大喜功,窮兵黷武。
秦皇漢武的另一個共同之處是,兩個人都是在陰謀和計算中誕生,早早被立為太子。劉徹母親成為皇后和他自己成為太子的經(jīng)歷,比呂不韋的投資計劃更為傳奇。兩個人都是少年登基,青年親政。秦始皇十三歲登基,但是在清除權(quán)臣和太后勢力后才真正掌權(quán)。漢武帝十六歲繼承帝位,但是直到竇太后去世才得以真正大權(quán)獨攬。兩個人都是智商極高,富于心計,精力充沛,在掌權(quán)的道路上又經(jīng)歷了充分的磨煉,所以運用起權(quán)力來同樣得心應手,自信從容,甚至放縱恣肆。
漢武帝和秦始皇的另一個相同之處,就是對大一統(tǒng)郡縣制度的堅定態(tài)度。秦始皇堅定地推行郡縣制,拒不分封諸子到各地。漢武帝也是堅定的“郡縣主義者”。想必在讀秦代歷史的時候,他對秦始皇維護郡縣制的決心是舉雙手贊同的。如前所述,漢武帝一生,對外最大的功業(yè)是擊匈奴,對內(nèi)最大的成果則是擴大郡縣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quán)。
兩個人都喜歡制定文化統(tǒng)一政策,在精神上劃一天下。只不過方向相反:秦始皇焚書坑儒,以吏為師。漢武帝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
秦皇漢武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用嚴刑峻法,殺人如麻。秦始皇的執(zhí)法殘酷盡人皆知,其實漢武帝殺起人來比秦始皇更“逸興遄飛”。漢武帝一朝,“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大辟四百九條,千八百八十二事,死罪決事比萬三千四百七十二事”。他一生興起數(shù)次大案,每次殺人都以萬計。比如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淮南、衡山王謀反被誅,黨羽死者數(shù)萬人。征和元年 (公元前92年)巫蠱之案,“坐而死者前后數(shù)萬人”。一次殺掉幾百幾十人的事例,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與此相關(guān),兩個人都喜歡任用酷吏。秦始皇所任用的官吏,大多是酷吏。“始皇剛毅戾深,樂以刑殺為威,專任獄吏而親幸之,海內(nèi)愁困無聊?!睗h武帝實際上也是如此。漢初幾代皇帝行黃老之治,以寬仁為政,所以漢初基本沒有酷吏。但是到了漢武帝時代,酷吏政治又一次橫行。
在營陵墓一事上,漢武帝也不遜于秦始皇。漢武帝從即位第二年也就是十七歲開始就為自己修建陵墓,他每年投入“少府”年收入的1/3,一修就是53年。和秦始皇一樣,他也喜歡“求神仙”和“巡幸天下”。如果論及中國歷史上最“迷信”的皇帝,秦始皇得退居第二,第一名的位置應該讓給漢武帝。
漢武帝求仙活動持續(xù)時間之長、規(guī)模之大、投入之多,都超過了秦始皇。如果評比中國古代旅游次數(shù)最多、距離最長的人,漢武帝也是第一名,秦始皇得排在他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