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茜
(蘭州文理學院,甘肅蘭州 730000)
如何運用好高校課堂教學這個重要平臺,努力構建專業(yè)課程與思政教育的有力結合,大力增進學生理想信念和貫徹教師立德樹人教育理念,是新時期高校教育面臨的新問題。同時,關于高校思政教育應擺脫教條式的傳授模式,立足區(qū)域,結合實際,善用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紅色音樂文化,利用音樂本身自有的“親和力”和“感性”特征拉近與青年學生的思想距離,獲得與大學生群體“思政共情性”的認識問題,在教學實踐過程當中得到了成功的驗證。地方高校依托當?shù)丶t色音樂文化資源,對其進行整理、挖掘、宣傳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課堂,就顯示出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音樂用音符來反映現(xiàn)實,訴說情感和思想;政治用文字來表達觀點,樹立準則和規(guī)范??此仆耆蛛x,卻內蘊一致。對這一點的理解上,千百年前的古人就已深諳了音樂與政治的密切聯(lián)系,《禮記.樂記》中就曾寫道:“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笔钦f,盛世之音安詳且喜樂,其政治環(huán)境則平穩(wěn)和諧;亂世之音怨氣且憤怒,從而可感知其政治的混亂動蕩;而亡國之音悲戚且哀傷,反映出的就是民眾的疾苦。這也正所謂是:“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回往古人提倡的“德音雅樂”,亦鑒于此。
數(shù)千年的歷史長河,更迭的是朝代,不變的卻始終是音樂對現(xiàn)實生活和對當下政治現(xiàn)狀反映的本質。近代中國的發(fā)展充滿荊棘,無論是艱苦的崢嶸歲月,還是現(xiàn)如今的和平年代,音樂始終都是時代發(fā)展的風向標。1942年,毛澤東發(fā)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提出了:“文藝是從屬于政治的,但又反轉來給予偉大的影響于政治?!边M一步從辯證法的角度論證了,政治與文藝的關聯(lián)。音樂從屬于文藝,即音樂服務于政治,又反過來影響政治,而這種音樂與政治的關系正是在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的斗爭中建立起來的——中國的紅色音樂文化應運而生。
中國革命的精神,賦予了中國紅色音樂文化的內涵和本質。在內容上,紅色音樂文化重在表達對特殊歷史的紀念以及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采用符合人民大眾音樂欣賞習慣的音樂語言與音樂形態(tài)去展現(xiàn)民族的文化自信和長久生命力??谷諔?zhàn)爭時期,冼星海高舉起音樂的旗幟,揮舞著《黃河大合唱》震天動地。解放戰(zhàn)爭時期,解放區(qū)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促使《陜北組曲》深刻映照進人民的心靈。經過幾代人艱苦的奮斗,中國邁向了大發(fā)展的時期,象征著新氣象的《走進新時代》響徹寰宇。
中國自1919年至今,是一代一代的具有愛國情懷和犧牲精神的熱血青年前仆后繼,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富強和獨立。青年人是中國未來的希望,一個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迅速轉型的中國,需要懷揣理想和信念的青年人。培養(yǎng)什么樣的青年人、怎樣培養(yǎng)青年人,就成了教育的關鍵問題。思政課程的設置,正是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結合課堂教學,寓正能量傳遞于課堂知識講授中。
但是,要使青年人真正的與思政教育產生共情,枯燥的“文件念誦”式課堂教學,已完全退出歷史的舞臺。紅色音樂文化就以其感染力強、流傳廣闊、朗朗上口等特點與思政教學完美融合。
首先,從紅色音樂自身價值上來看,紅色音樂文化順應時代發(fā)展,不斷創(chuàng)新作品,以音符的美妙建構,體現(xiàn)國家最先進的資源形態(tài),鼓舞斗志,團結群眾。而這些同時也正符合課程思政教學的目標要求。
其次,從紅色音樂課堂教學價值上來看,紅色音樂文化自產生已有百年時間,經歷世代人民群眾的傳唱和演化,展現(xiàn)在面前的,就是一幅壯闊的中國發(fā)展的紅色歷史畫卷。無論是以歷史畫卷形式展開講述,還是借助縱向時間軸上紅色音樂的更替和發(fā)展,其所呈現(xiàn)的精神價值和引導方向,都是思政教學過程中最好的教育載體。
最后,從紅色音樂文化的課堂實踐性上來看,思政教學面對的青年一代的大學生,他們充滿青春活力,他們對藝術的追求敏銳且熱情,紅色音樂文化形式多樣,磅礴壯麗的交響樂、精煉動聽的小歌謠,都以藝術的審美性打動著他們成長的心靈,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培養(yǎng)他們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這種感召力也正是思政課堂教學所需要的,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甘肅,古屬雍州,地處黃河上游,東接陜西,南臨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靠內蒙古、寧夏,是古絲綢之路的鎖匙之地和黃金路段,東西蜿蜒1600多公里,總面積42.58萬平方千米。甘肅是中國西部最早的紅色革命政權誕生地;是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的結束地;也是紅軍西路軍悲壯歷史的見證地。在這艱苦奮斗的革命歷史進程中,遺存的不僅是革命先輩們浴血奮戰(zhàn)、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還有甘肅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其中就包括多個物質文化資源形態(tài)的表現(xiàn)。每一處遺址、每一座紀念館、每一個文物保護單位積累的不僅是物質層面可觸摸到的實體形態(tài),更有深蘊的革命紅色精神。這種精神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不斷傳承、融合、寄寓在多樣的意識形態(tài)中,而音樂就成了紅色文化傳播的良好載體之一。音樂是時間的藝術、情感的藝術、聽覺的藝術,我們用音樂去感知紅色文化,用流動的音符去勾勒振奮人心的畫面。
甘肅的紅色音樂文化表現(xiàn)形式豐富多樣?!盾娒翊笊a》《繡金匾》《咱們的領袖毛澤東》等歌曲,作為甘肅紅色音樂的典型代表,成了全國流行的經典紅色歌謠;以華池封芝琴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劉巧兒”,成了家喻戶曉的典型藝術形象;說唱紅色故事的“南梁說唱”更是甘肅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一個個動人的革命故事在人民的歌聲中呈現(xiàn),不識字的農民用真情實感唱出《咱們的領袖毛澤東》;在困苦歲月中,走街串巷的說書藝人在集會中、在鄉(xiāng)間田野中,用手里的三弦訴說著對這段紅色革命歲月的感恩。據(jù)《隴東紅色歌謠》一書收集的曲目就有160余首之多。每一首紅色音樂的背后都是厚重的歷史畫面。他們是活態(tài)的歷史,是我們研究黨史、音樂史強有力的珍貴史料,也是堅定不移地走共產主義道路,實現(xiàn)文化自信的堅實力量;
每一首紅色音樂的背后都是真實的生活畫面。紅色音樂的創(chuàng)編大多來自民歌,而民歌就來自一個個平凡的老百姓和他們平凡的生活,因此保護紅色音樂就是保護老百姓祖祖輩輩共存的血脈傳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和出發(fā)點是以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為主體,依托于高校青年學生的思想情況,在有序、有條件和組織的條件下進行教育與潛移默化的影響,使我國青年大學生可以在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下,逐步形成較為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并且培養(yǎng)其良好的個人修養(yǎng)和道德品質,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而服務。當代大學生具備獨立的思考能力和我行我素的張揚個性,文化的多樣性一方面為他們展現(xiàn)了世界的多彩,同時也影響著他們對本民族文化,特別是紅色文化的理解和共鳴。這就加大了高校開展思政教學工作的難度。針對甘肅本地高校青年學生的調查情況,現(xiàn)狀分析如下:
1.學生對甘肅紅色音樂文化的淺表了解。在對大學生的調查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大致說明什么是紅色音樂,也能舉例一至二首的音樂作品,但是,當問及甘肅有哪些紅色音樂文化時,僅有個別學生能夠答出。從這一調查中,顯示出的訊息呈現(xiàn)出喜憂兩面。喜的是,這些00后的大學生,他們的出生和成長都早已遠離戰(zhàn)爭的艱苦歲月,卻仍對革命的紅色精神有所了解,能夠哼唱出一些耳熟能詳?shù)募t色歌曲,足以顯示當代大學生對紅色精神的接受和認可。而憂的則是,作為甘肅本地大學的學生,卻對本土紅色音樂文化知之甚少。這就進一步對甘肅紅色音樂文化的宣傳和發(fā)展提出新的要求。
2.學生對思政課程有期待,但思政課程教學內容設計無突破。中央對于青少年思政教育工作的強調,是自2004年以來以思政課程形式在全國高校逐步推廣開來的,從最初的上海各校到如今全國普及思政教育工作,思政課程的內容從單一到豐富,整體呈現(xiàn)出進步狀態(tài)。并且在綜合對各年齡段學生的授課反饋情況來看,學生對于思政課程期待性較強,他們希望教師在授課時,結合本課程內容,有效引入思政課程內容。但是,思政課程內容的單一、形式的固化還是普遍性現(xiàn)象,尤其在工科類課程當中,對于思政課程的引入多有強加之意,這就會出現(xiàn),教師講不清楚,學生聽不明白的尷尬現(xiàn)象。
3.教師對思政課程的理解不徹底。盡管思政課程教學的推進與普及已有十數(shù)年,但是,對于思政課程教師到底在教什么?學生究竟在學什么?仍然有不少疑惑。全面推進思政課程,教師的核心地位尤其關鍵。我國的課程思政內容是以學生為中心,堅定學生的思想理念,樹立學生對黨、對社會主義以及對國家、人民的熱愛,圍繞建立學生的政治認同、文化自信、道德修養(yǎng)等觀念,強調學生對法治意識的增強,有計劃、有系統(tǒng)的進行思政內容課程的供給。同時,教育部也針對專業(yè)差別,對各專業(yè)如何利用自身專業(yè)優(yōu)勢開展思政課程進行了分門別類的闡述。教師在講解思政課程時,多仍舊只局限于對學生進行革命戰(zhàn)爭時期內容的灌輸與傳授,這就導致內容狹窄貧乏,學生對思政課程逐漸失去興趣。
4.教師對甘肅紅色音樂文化資源掌握欠缺。對于這一點,前文中已論述了學生的反映狀況,相較學生,教師的情況的也不容樂觀。很多教師,只熟悉個別比較典型的紅色音樂歌曲,沒有深入研究和挖掘,這就必然導致甘肅紅色音樂文化與思政課程的融合度較低,思政課效果不佳的情況。
總之,無論是從教師角度,還是學生方面,甘肅紅色音樂融入思政課程尚存在一定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就成為至關重要的一步。
1.加強甘肅紅色音樂文化宣傳,提高教師認知程度,最大化地將甘肅紅色音樂文化滲透到思政教學理念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备拭C豐富的紅色音樂文化若只呈現(xiàn)在“政府報告”中,何談紅色基因的傳承?首先,從宣傳角度出發(f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平臺,尤其是網絡平臺,重視甘肅紅色文化資源網絡建設。伴隨智能生活的開啟,青年大學生接受新鮮事物能力強,嘗試研發(fā)具有地方紅色音樂文化特色的APP,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打卡”活動,必要時進行獎勵機制,融娛樂與學習于一體,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其次,從教師科研出發(fā),積極引導教師進行甘肅紅色音樂文化的挖掘與探討,只有發(fā)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將紅色音樂文化搬到課堂上、融入教學體系中,使教師身體力行的參與研討,使學生真切感受紅色魅力。
2.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教學模式,開發(fā)甘肅紅色音樂文化新形式。時代的發(fā)展,對甘肅紅色音樂文化的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2019年,9月18日晚,甘肅民族師范學院四幕原創(chuàng)教學歌劇《紅色卓尼》亮相甘肅黃河劇院,歌劇講述了紅軍長征路上發(fā)生在卓尼那段驚心動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這部由師生共同完成的紅色歌劇,憑借其感人的故事、精湛的演出受到了一致好評。思政課程走出課堂、走上舞臺,將藝術性與教育性融于一體,使師生共同投入角色,真切領會紅色精神。這種教育教學模式與實踐性相結合的思政課程創(chuàng)新模式,提升了學生學習紅色音樂文化的興趣,符合當下青年大學生青春活躍的特質,從而更好地使他們銘記歷史,感恩生活,啟迪未來。與此同時,由甘南州文化廣電和旅游局、迭部縣委縣政府、迭部縣泰吾賽雍文化旅游有限責任公司聯(lián)合出品的歌舞劇《臘子口·1935》、甘肅省歌劇院《江姐》等甘肅各文藝團體,也在用自己的藝術專業(yè)能力,開發(fā)甘肅紅色音樂文化的新形式,弘揚甘肅紅色音樂文化魅力。
3.注重思政課程建設,保證思政課程教育與甘肅紅色音樂文化融合的持久性。例如作品《軍民大生產》,從其產生的歷史背景中感觸當年陜甘寧邊區(qū)軍民克服封鎖困難,保障供給的團結斗爭精神,同時,由于其音樂基調來自華池民歌《推炒面》,所以它又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組成部分,對探討地方區(qū)域音樂文化的發(fā)展產生著有益影響,因此,思政課程的建設不是曇花一現(xiàn),甘肅紅色音樂文化的積淀也不是一朝一夕,無論是從兩者融合的政治性、教育性,或者是音樂文化的研究性、多樣性上來說,都具有長久必要性。提倡在秉持各自獨立特質的前提下,注重將切實內容落實到高校課程的教學大綱中,貫穿于課堂始終。
甘肅紅色音樂文化是甘肅地方文化特有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它源自特殊的歷史背景,用音符傳遞紅色精神,記載和傳承紅色文化。在新時代思政課程的背景下,把握思政課程理念,結合當?shù)丶t色資源優(yōu)勢,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理念,“以樂感人”,進一步提升當代青年學生的文化自信,有效推進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