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中央強調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是著眼于維護中華民族大團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的重大決策,也是深刻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得出的重要結論。
——2022年3月5日,習近平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
“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中國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團結是習近平在全國兩會上反復強調的事情。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也是民族地區(qū)發(fā)展進步的根本基石,更是14億多中國人民的共同意志。
2020年,西藏昌都高新區(qū)文創(chuàng)企業(yè)孵化器培育的卓越噶赤傳統(tǒng)唐卡繪畫產業(yè)發(fā)展有限責任公司,嘎瑪嘎赤畫派傳承人扎西江村的妻子益西曲措幫助丈夫創(chuàng)作唐卡作品。 攝影 徐訊/人民畫報
2020年,內蒙古察右后旗白音察干鎮(zhèn)阿牧嘎查石塔汗浩特,來自察右后旗烏蘭牧騎的隊員來到德力格爾老人家里進行表演。 攝影 秦斌/人民畫報
在中國,56個民族生活習俗不同、語言不同,但彼此之間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fā)展,猶如一個大家庭,民族團結之花絢麗綻放。
習近平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qū)特別關心,對民族工作高度重視。從2018年開始,每年的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都要到他所在的內蒙古代表團參加審議。內蒙古是中國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區(qū),并且擁有“模范自治區(qū)”的崇高榮譽, “民族團結”自然成為習近平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談到的一個高頻詞。
2022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開幕前,身著民族盛裝的全國政協委員走向會場。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族工作,站在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采取了一系列新舉措,引領中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推動中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取得了新的歷史性成就。 攝影 齊波/人民政協報
上海師范大學21世紀馬克思主義
研究中心研究員
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之本。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聚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重要要求。
全國人大代表
民進通遼總支副主委
科爾沁藝術職業(yè)學院教務科研處處長
繪就民族團結最大“同心圓”
過去的一年里,我和同事們一起參加了不同層次的專題培訓,不斷加深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解。寒假期間,我們還一起學習了新頒布實施的《內蒙古自治區(qū)教育條例》,我們明白,學校和任何教育機構都要對受教育者進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這是我們每名教育工作者必須遵守的義務。
全國政協委員
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
愛國主義是鼓舞中華民族團結一致的奮斗旗幟
愛國主義是鼓舞中華民族團結一致的奮斗旗幟,是推動中華民族歷史前進的強大力量,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民族感情,也是中華文化的基本價值。在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愛國主義的具體內容、表現形式、范圍與規(guī)模、推動愛國主義前進的社會力量,都隨著社會歷史條件和歷史階段的變化而發(fā)展。但就總體而言,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表現也具有共同的基本內容和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