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中央到地方對文化事業(yè)與社會文化現(xiàn)象的高度重視,學者對文化自信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逐步拓展到文化學、倫理學、教育學、藝術學、建筑學等各個領域。就目前旅游業(yè)的發(fā)展來看,旅游紀念品作為旅游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其已經不單單是一種只注重形式美的產品。從“文化”角度,認為“文化自信”將在兩個維度對《徽派旅游紀念品設計》課程的教學模式進行支撐,構建新型教育模式的同時助力創(chuàng)新性設計人才的培養(yǎng)。
關鍵詞:文化自信;旅游紀念品;教學模式
文化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在歷史的長河中發(fā)揮著重大的作用,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的基礎保障,同時為大國塑造精神圖騰。學者云杉(2010)指出,文化自信是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做到文化自信,關鍵是不忘本來、吸收外來、著眼將來。學者洪浩昌、李廣明(2013)從藝術自信的視角出發(fā),認為當下的文化藝術領域,喪失了本土藝術文化,必須確立自己的文化立場和文化態(tài)度,確立起一個明確的文化價值觀取向,才能推動文化自信。文化與旅游融合將喚起旅游者的民族記憶和文化回憶,文旅融合的內在邏輯是旅游者尋找文化身份的認同,旅游者通過旅游完成自我文化身份的建構,因此旅游過程是旅游者個體情感體驗及文化認同的過程。
旅游購物是旅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徽派旅游紀念品的設計應在傳播徽州文化的同時展示徽州的地域特色,因此增強旅游紀念品的設計研發(fā)力度是旅游業(yè)面臨的重要問題。以往的《徽派旅游紀念品設計》課程,以設計出獨特、多姿多彩的形象為主要目的,旅游紀念品設計不但是工藝美術專業(yè)課程的一部分,也是與旅游經濟發(fā)展相關聯(lián)的一門課程。一些高校旅游紀念品設計課程注重理論教學,但恰恰忽略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導致設計出的作品缺乏一定的文化底蘊,然而旅游紀念品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失去了文化價值等于沒有了靈魂。其最根本的構建包含兩個維度:
一、“情感體驗”維度—文化自信為《徽派旅游紀念品設計》課程的產品設計注入情感共鳴
人們在旅途中看到美麗的風景,感受著當?shù)氐拿袼罪L情,可以忘記生活和工作的煩惱,旅游紀念品可以說是旅游過程中帶來的點睛之筆,而紀念性恰恰是旅游紀念品的最基本的因素。帶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紀念品給我們帶來愉悅心情,同時還記載著游客自身的旅游經歷,引起回憶,這樣能夠更好的讓游者產生情感認同,因此情感體驗是紀念品設計過程中的重要因素。
中國人自古以來都有著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對動物的崇拜之情,旅游紀念品中所帶有的圖騰崇拜、民間文化等作為“文化自信”的一種以“情”為基調,主要突出情感體驗在旅游紀念品中的重要作用,同時作為一種媒介而出現(xiàn),可以溝通交流人的心靈。文化自信恰恰能夠提供一種“人”的主體性視角,揭示人的生存環(huán)境,發(fā)揮人的情感的積極作用,從人本身來感受這種情感寄托。
徽文化博大精深,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較為有特點的文房四寶—“歙硯”、“徽墨”,徽墨素有“拈來輕、磨來清、嗅來馨、堅如玉、研無聲、一點如漆、萬載存真”的美譽,旅游者對其的文化底蘊著迷,這種特殊的文化符號,使之成為能夠引發(fā)旅游者文化記憶的索引。在《徽派旅游紀念品設計》中教學中,應主張“親身感悟”的教育模式,在這樣的文化符號系統(tǒng)組成的特定場域里,學生的知識構成、文化價值觀等直接影響著他對文化的感知能力,因此“文化自信”是把學生的培養(yǎng)提升為最重要的目標,使學生的德、行內在化,從而給紀念品的設計直接注入豐富的情感。
二、“文化認同感”維度—文化自信在《徽派旅游紀念品設計》課程中助力人才培養(yǎng)
“我們?yōu)槭裁慈ヂ糜??”這個問題能夠直接體現(xiàn)出我們大家出去旅游的目的無外乎是為了感受地域的風土民情,品嘗當?shù)氐拿朗骋约靶蕾p美麗的風景。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文化讓旅游具備了身份標簽的符號意義,能夠激發(fā)旅游者對中華文化價值觀和文化共同體的深度思考。文化自信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維度,文化即是一種社會產品,或者是社會的生活方式,文化和旅游是密不可分的,旅游是文化的傳承,文化是旅游的載體,當我們戀戀不舍離開之時希望通過購買當?shù)氐墓に嚻妨魹榧o念。然而現(xiàn)在市場上的旅游紀念品同質化嚴重,設計平庸,工藝制作粗糙,特別對地域文化特點深入研究不夠,難以提高消費者對旅游紀念品的購買欲望。
徽派旅游紀念品是一種特殊商品,其價值應體現(xiàn)在地域文化和精湛的工藝制作上,文化特征突出會受到人們的歡迎,從而得到購買者的認同感是最為重要的元素之一。《徽派旅游紀念品設計》課程不僅是一門設計專業(yè)課,其也包含了將地方文化在設計中呈現(xiàn),傳播地方文化的作用,還應是提高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課程。讓學生了解徽州文化,親身感受和體驗傳統(tǒng)文化,對地域文化的認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能產生設計的靈感。因此在培養(yǎng)學生學習技能、技巧和形式美的同時還應向學生傳播地域文化,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旅游紀念品的設計反映的是一個時代的文化和技術,將獨特的、多姿多彩并具有傳承意義的地域文化融合到《徽派旅游紀念品設計》教學中,將地域文化資源作為旅游紀念品設計的必要資源,充分發(fā)揮其的價值,明確紀念品的發(fā)展趨勢,最大程度的把工藝和文化融合在一起,這對培養(yǎng)原創(chuàng)設計的藝術人才提供最好的助力,同時在構建新型教育模式和促進藝術設計的發(fā)展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
在現(xiàn)代社會符號消費的驅使下,外出游玩,已經不能僅僅局限在欣賞風景的范圍內,而是對旅游紀念品的需求,人們所追求的不僅是實用價值,更是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因此旅游紀念品逐漸演變成旅游者體驗情感和文化的休閑產物。這也就要求在《徽派旅游紀念品設計》這門課程的人才培養(yǎng)上要培養(yǎng)學生以創(chuàng)新思維和能力為基點,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在文化和工藝的交匯中高效吸納知識的能力,從而達到情感和文化的高度結合。
參考文獻:
[1]張道一著,中國圖案大系[M]山東:山東美術出版社,1993:2
[2]李煒,劉瑩著,旅游紀念品的移情化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14.35(16):94-97
[3]王艷艷著,旅游紀念品地方特征的提取和保護[J]包裝工程,2015.36(10):117-120
[4]王鵬飛著,旅游產品設計基礎[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4
[5]余明陽、楊芳平,品牌定位[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5
[6]余明陽、戴世富,品牌文化[M]:第三版.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5 學位論文
作者簡介:袁磊(1985.1),女,漢族,山東省臨沂市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徽派旅游紀念品。
基金項目:
1.安徽省質量工程項目項目編號:(2019jyxm0095);
2.安徽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項目,項目編號:(SK2020A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