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美華 楊曉方
(審稿:張國田)
(本文責編:牟鋒)
三輪復習雖然時間短,但三輪復習是從“學生”到“考生”身份轉變的關鍵期。一輪夯實的基礎,二輪建構的體系,能否有效助力高考,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三輪的精準訓練和實戰(zhàn)演練進行得如何。在三輪復習中,要切實抓好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才能春風化雨,春華秋實,滿載而歸。
仿真訓練是三輪復習的“重頭戲”,我們要通過高仿真訓練,重點提升以下幾個方面的能力。
考場上最重要的原則是“總分第一”,不是要把每一道題都做對,而是在單位時間內爭取最多的分數(shù),因此要優(yōu)化時間分配,爭取效益最大化。開始答題前的5分鐘是非常關鍵的,填涂完基本信息后,要充分利用這段時間整體瀏覽試卷,將試題的數(shù)量、類型、難度等做一個大致的了解,為答題的時間安排和心態(tài)調整做好準備。選擇題不要戀戰(zhàn),要果斷判斷,不鉆牛角尖,對待猶豫項要選出一個最適合的選項,如果在一道題上浪費時間過多,時間成本與這道題的分數(shù)不成正比,從總體來看是得不償失的。主觀題要留出足夠的時間審題,切勿看一眼知識范圍就慌忙下筆,而忽視設問指向、題型要求、材料信息等關鍵信息,甚至答錯區(qū)域,等到反應過來時為時已晚。因此,在三輪復習中,我們首先要練就優(yōu)化時間分配的能力,可以進行“不足時訓練”——比高考用時少5分鐘,倒逼自己提升速度,高效利用時間,靜心專注審題,靈活應對各種突發(fā)狀況。
審好題是答好題的基礎,要堅持“慢審題、快答題”的原則。
(1)選擇題審題技巧
在選擇題方面,要做到題干、設問、題肢三個關鍵要素的有機統(tǒng)一,具體可以遵循以下解題方法:
堅持“一個原則”:先審題干,后審題肢,肢干相連,以干求肢。
堅持“四個審查”:審查設問,明確設問的指向性,看清是正向選擇還是逆向選擇;審查題干,抓住題干材料的關鍵詞或限制詞,明確題干的限定性,特別是主體限定,如人大和人大代表的職權要區(qū)分清楚;審查題肢,逐一進行分析、比較,把握它們之間的差異以及內在聯(lián)系,以提高做題的準確率;審查題干與題肢的關系,看二者是否相符,如原因類不能選措施要求、旨在類不能選客觀結果等。
堅持“四個不選”:題肢觀點與教材內容不符的不選;題肢觀點片面化或絕對化的不選;題肢觀點與事實不符的不選;題肢觀點正確但與題干無關的不選。
堅持“五個排除”:排除觀點本身錯誤的選項,如常識性、知識性錯誤;排除觀點本身正確,但與題干無關的選項;排除觀點本身正確,與題干也有關系,但不符合題干限定性的選項;排除與題干意思相近、變相重復的選項;排除因果關系顛倒的選項。
(2)主觀題審題技巧
在主觀題方面,要做到設問、材料、答案的有機結合,審題主要是提取設問和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為知識的調動運用、為答案的組織構建創(chuàng)造條件。
審清設問“六個限定”:審材料限定,是否要結合材料,結合哪段材料;審知識限定,如是經濟、政治、文化,還是哲學知識范圍,或是哲學中的辯證唯物主義或歷史唯物主義等;審主體限定,如經濟生活問題的主體有政府、企業(yè)、個人(生產者、消費者、勞動者等),政治生活問題的主體是公民、政府、中共、人大、政協(xié)、國際組織、主權國家等;審題型限定,如依據類、意義類、措施類、評析類等;審問題限定,弄清要解決的中心問題;審分值限定,分數(shù)多的適當多寫,分數(shù)少的不要過度演繹。
把握材料“三個關鍵”:對于最常見的文字材料,需要審清材料的中心思想,主要圍繞什么主題和話題展開的;審清材料的結構層次,有幾個段落、幾個分號或幾句話,彼此之間是什么關系;審清材料的關鍵詞句,是可以直接提煉整合為答案,還是需要對接轉化為教材語言。此外,還要特別注意其他類型的材料,審讀圖表要注意標題、圖例和注釋,審讀漫畫要注意標題和解說文字;審讀圖像材料要注意坐標軸、自變量和因變量、箭頭變動方向等。
教材是我們學習的重要載體,也是復習的重要依據,任何一個輪次的復習都不能脫離教材。在三輪復習中,我們依然要巧用教材,充分發(fā)揮教材的多重功效:首先是學科知識查漏補缺,在試題中遇到的知識盲點、理解誤區(qū)、概念混淆、模糊表述等,一定要回歸教材原文,追根究底,明辨是非;其次是學科語言規(guī)范表述,答題語言要有政治學科的“味道”,在教材中有規(guī)范嚴謹表述的內容,答題時要優(yōu)先使用,切忌大白話、表述隨意;最后是學科思維強化訓練,教材中“單元——課題——框題——目題”的體例設計,本身就是一種學科思維方式的呈現(xiàn),告訴我們某一領域的主題主線,層層深入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各個核心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等。比如:人教版必修一《經濟生活》的四個單元是按照社會再生產的四個環(huán)節(jié)“消費——生產——分配——交換”來設計的;2019年統(tǒng)編版新教材必修三《政治與法治》的三個單元是按照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點和優(yōu)勢來設計的:“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tǒng)一,充分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優(yōu)越性。這些都有助于我們理清知識脈絡,掌握知識主線,回歸學科本質。
在三輪復習中,我們可以整合某個考點的小微專題,深挖問題本質,結合考向考法總結答題要點,這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在一定程度上更具有應用價值。比如文化生活中經常會涉及“文化對人的影響”這一考點,如果單從教材看,可能只會總結出文化對人影響的來源、表現(xiàn)、特點和作用四個知識要點。但是究其本質,理解文化對人的影響,最為關鍵的是理解優(yōu)秀文化是如何塑造人生的,即優(yōu)秀文化在思想認識、行動實踐和能力素質三個層面對人產生影響(詳見后圖)。我們可以在訓練的過程中,結合教材的知識、豐富的試題和鮮活的案例,做一個小微專題來研究,總結這類試題在材料背景、設問方式、試題類型、思維過程、論證思路、常用語言等方面的共性特征,從而加深對這一考點的理解和運用。
抓住三層影響文化影響人——(優(yōu)秀)文化塑造人生——3方面(區(qū)別、聯(lián)系)思想認識豐富精神世界側重廣度,強調人格的完善,停留在主觀領域行動實踐增強精神力量側重力度,強調力度的加大,強調優(yōu)秀文化能通過實踐轉化為人們行動的動力能力素質促進全面發(fā)展強調人的核心素質提高使全面發(fā)展成為可能聯(lián)系:豐富的精神世界必然迸發(fā)出強大的精神力量;強大的精神力量激發(fā)人們更自覺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的影響,從而豐富人的精神世界;二者都能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三輪復習要平衡積累改錯與做新題之間的關系,不可因盲目刷題而忽視積累改錯。訓練的關鍵在于思考,每一次訓練后都要進行反思:一方面要反思訓練過程,如時間分配是否合理、心態(tài)是否平穩(wěn)、表述是否規(guī)范、常規(guī)題型是否有漏洞、應對難題是否有技巧;另一方面要反思試題價值,思考試題的本質是什么,背后的命題邏輯何在、突破點是什么、可能的變式有哪些。高考不會考原題,我們要思考自己所做的每一道題對高考有什么幫助,有什么遷移價值,對于做其他題有什么啟發(fā)。只有深入反思訓練過程,切實抓好積累改錯,反思錯題價值,才能回歸學習本質,舉一反三。
毛主席曾說:“精通的目的全在于應用。”我們所積累的知識、能力和方法也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在三輪復習中,我們可以借助時政熱點合理創(chuàng)設情境,提升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面以中華民族精神這一考點為例,說明如何化零為整,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斗爭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鑄就了偉大的抗疫精神,這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發(fā)展和生動詮釋。我們可以從新華社、人民日報、學習強國等權威媒體的新聞報道中找出相關素材,如馳援武漢、救援西安等事跡,加以提煉整合,進而連環(huán)設問:“偉大抗疫精神是如何形成的?它與民族精神有何關系?弘揚抗疫精神對戰(zhàn)勝疫情有何作用?在全社會弘揚抗疫精神有何時代價值?新時代的青年如何學習和弘揚抗疫精神?”通過這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一方面聯(lián)系了時政熱點,另一方面也將知識活化,在具體的情境載體中更加深入地理解民族精神的形成、內涵、表現(xiàn)、地位、作用、發(fā)展和要求,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
除了抗疫精神,我們在訓練中還會看到以抗美援朝精神、紅船精神、長征精神、塞罕壩精神、焦裕祿精神等為背景素材的試題,設問方式上存在相似之處,幾乎都是圍繞著上述問題開展的;在分析某種精神與中華民族精神的關系時,答題語言通常會用到“傳承、弘揚、豐富、發(fā)展、生動詮釋、具體表現(xiàn)”這樣的詞匯;在分析某種民族精神的價值和意義時,答案組織的思路通常會采用三段論的結構——大前提(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愛國主義為核心)+小前提(某種精神與中華民族精神的關系)+結論(結合材料進行演繹分析)。這并不是讓大家“背模板”“搬套路”,而是通過試題的分析和比較,思考這一類問題的共同本質,做到融會貫通,以一當十。
春風化雨備戰(zhàn)三輪,春華秋實贏戰(zhàn)高考。通過三輪復習,強化答題規(guī)范,錘煉應試心態(tài),實現(xiàn)顆粒歸倉,向高分沖刺,讓政治學科為同學們高考助力,為人生的輝煌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