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坤
天津市北辰醫(yī)院 (天津 300400)
近年來,無痛分娩技術在我國廣泛開展,該技術可顯著改善產婦的分娩體驗,幫助產婦自然分娩,降低剖宮產率。其中,以椎管內注藥鎮(zhèn)痛法最常用,鎮(zhèn)痛效果持久,安全性高,但椎管內鎮(zhèn)痛屬于藥物性鎮(zhèn)痛,對產科醫(yī)師和麻醉師要求嚴格,具有嚴格的禁忌證、適應證。因此,在無痛分娩技術下還需要尋找有效的非藥物性鎮(zhèn)痛護理。常規(guī)護理雖然能完成絕大多數基本護理并確保分娩安全,但在緩解疼痛、改善分娩體驗等方面效果不佳[1]。導樂儀干預為目前研究較多的非藥物性鎮(zhèn)痛方式,主要通過刺激機體分泌阿片肽,阻斷來自子宮體、子宮底的中樞神經疼痛信號傳導通路,從而快速降低分娩時劇烈痛感,改善分娩體驗[2]。本研究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增加導樂儀,分析其在胎頭位置異常無痛分娩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68例胎頭位置異常預備無痛分娩的產婦,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38例)和觀察組(30例)。觀察組年齡23~34歲,平均(26.78±2.12)歲;孕周38~41周,平均(39.01±0.33)周;初產19例,經產11例。對照組年齡22~34歲,平均(26.96±2.35)歲;孕周38~41周,平均(39.10±0.29)周;初產21例,經產1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簽署知情同意書;胎兒發(fā)育正常;行椎管內注藥鎮(zhèn)痛法無痛分娩;非頭盆位。排除標準:有精神疾病史;胎兒體質量>4 000 g;胎頭雙頂徑>9.70 cm;既往有藥物鎮(zhèn)痛分娩史;產婦年齡>35歲。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進行產程監(jiān)護、分娩指導、相關對癥處理;由于胎頭位置異常,應指導產婦取側俯臥位,與胎兒脊柱同側,腰部微躬,含胸屈膝,同側大腿微彎曲并與床貼緊,對側大腿合理上收并與脊柱縱軸成90°,然后借羊水浮力、重力、子宮收縮力完成胎頭旋轉;胎頭位置改正后用自由體位,使用分娩球幫助產婦調整體位至舒適狀態(tài);坐位產婦在分娩球上進行上下彈坐,或左右晃動盆骨;蹲位產婦應將分娩球與墻壁持續(xù)貼緊,產婦蹲坐在兩邊,分娩球頂端位于肩胛骨水平處;直立位產婦將分娩球放在分娩床上,產婦雙手抱球,身體微向前傾,頭部緊靠分娩球;跪姿產婦取軟墊墊在膝蓋下;此外,可使產婦上半身傾斜30°左右,確保盆底肌、腹肌、子宮收縮力著力點相同,利于胎頭推出。
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使用武漢金萊特光電子有限公司生產的FMY-I導樂儀進行干預:在使用前囑產婦排空膀胱;在宮口開大3 cm,產程進入活躍期,疼痛達到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分為6分時使用,指導產婦取坐位,常規(guī)消毒,將腰部傳導貼貼在髂棘最高點至L3~4棘突位置,將手部傳導貼貼在雙手手腕正中神經處和橈神經虎口處,確保皮膚與傳導貼緊密貼合;使用前將電流調到最小(0 mA),根據產婦耐受程度調節(jié)電流為2~3 mA(傳導貼允許最大電流為5 mA),以肉眼可見肌肉輕微顫動為佳;宮口全開時關閉導樂儀;若產婦取仰臥位,則分開雙腿,足跟貼近臀部,產婦手抓床旁扶手,再使用導樂儀,導樂儀操作同上;在整個產程中指導產婦正確放松、呼吸、用力。
(1)記錄產程,包括第一產程、第二產程、第三產程、總產程。(2)采用VAS評估無痛分娩開始后10 min、1 h、2 h的疼痛程度,分值0~10分,分數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劇烈。(3)采用產婦疲乏程度量表(fatigue scale-14,FS-14)評估產后24 h疲乏度,包括腦力條目6個,體力條目8個,答對計1分,否則不計分,評分越高說明疲乏程度越高,Cronbach's α為0.88~0.90[3]。(4)統(tǒng)計泌乳發(fā)動時間,泌乳發(fā)動指泌乳Ⅱ期(乳汁大量分泌,以產婦自感乳房變化為準),產后24 h開始詢問,之后每4小時詢問1次,直至發(fā)動。(5)統(tǒng)計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胎兒窘迫、新生兒窒息、尿潴留等。
觀察組各產程以及總產程用時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程比較
觀察組無痛分娩開始后1、2 h 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無痛分娩開始后VAS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產后24 h體力疲乏評分和疲乏總分均低于對照組,泌乳發(fā)動時間早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產后24 h疲乏度和泌乳時間比較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0.00%,對照組為13.16%(胎兒窘迫1例,新生兒窒息2例,尿潴留2例),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508,P=0.0337)。
分娩是指胎兒脫離母體成為獨立存在個體的這段時期和過程,可分為第一產程(宮口擴張期)、第二產程(胎兒娩出期)、第三產程(胎盤娩出期)。在分娩過程中,胎兒的下降過程會壓迫母體盆底結構,導致盆底組織不斷擴張變薄,使產婦產生劇烈疼痛感,刺激交感神經,使機體腎上腺素分泌增加,抑制子宮收縮,甚至影響產程和胎兒血液供應,可導致諸多并發(fā)癥。因此,緩解圍生期疼痛意義重大。此外,改善分娩體驗,促進產程和產后恢復也是護理改進的重要目標。常規(guī)護理包括體位護理、心理護理、宮縮與體征監(jiān)測、胎兒宮內監(jiān)測等,根據產程情況、產婦狀態(tài)等進行生理、心理干預,其中體位護理作為胎頭位置異常產婦中重要護理項目,能糾正胎兒位置,提高經陰分娩率,配合其他常規(guī)護理可保證產婦分娩安全和胎兒安全,滿足大部分護理需求,但在緩解疼痛方面的效果不佳。導樂儀則通過促進人體分泌鎮(zhèn)痛物質阿片肽發(fā)揮分娩鎮(zhèn)痛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各產程以及總產程用時均短于對照組,無痛分娩開始后1、2 h 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體力疲乏評分和疲乏總分均低于對照組,泌乳發(fā)動時間早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增加導樂儀可提高鎮(zhèn)痛效果,縮短各產程及總產程時間,緩解產婦分娩過程中的疲乏感,促進產后泌乳,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其原因為,導樂儀可產生電流刺激機體神經、肌肉,進而誘導和加快阿片肽的分泌,激活自身鎮(zhèn)痛效果,阻斷疼痛信號傳遞至大腦,降低疼痛感,起效快且對胎兒影響小,能降低麻醉藥物不敏感產婦的疼痛閾值,提高鎮(zhèn)痛效果[4];而通過緩解分娩疼痛,可降低強烈痛感對產婦的干擾,提高產婦分娩勇氣,使產婦聽指令正確用力,從而更快速地完成分娩,縮短產程,緩解產婦疲乏感,促進產后泌乳;此外,導樂儀可抑制疼痛所致的應激反應,改善胎盤血流,促進機體碳水化合物代謝,從而降低新生兒窒息、胎兒窘迫等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5]。
綜上所述,在予以胎頭位置異常無痛分娩產婦常規(guī)護理和體位護理基礎上使用導樂儀,能加快產程,緩解產婦疼痛和產后疲乏,促進母乳分泌,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