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麗
手足口病是小兒群體極為頻發(fā)的傳染病類型,其致病菌是腸道病毒,主要發(fā)病于嬰幼兒群體。該病治療延誤會造成多種并發(fā)癥,如心肌炎、腦膜炎或是肺水腫等,甚至會威脅患兒的生命安全。為縮短手足口病病程,臨床多在規(guī)范化治療的同時進行護理服務。那么手足口病應該怎樣護理呢?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其一,消毒隔離。手足口病患兒多被收治于隔離病房,病房內通風比較好,光線較充足。護理人員每日會對病房進行2至3次通風換氣,每次的通風時間是30min。此外,護理人員每日對病房進行紫外線消毒,時間為1h,也可以用動態(tài)空氣消毒機全方位的消毒室內空氣。每日定時使用含氯消毒劑(500mg/L)對門把、手樓梯把手以及床欄桿等物品進行擦拭消毒?;純旱呐判刮锘蚴求w液可能會污染病房地面,此時需要使用含氯消毒液(2000mg/L)對地面進行噴灑消毒,使地面濕潤,待30min后將消毒液擦拭干凈。也可以使用漂白粉對地面進行覆蓋,消毒覆蓋時間是2h,而后清理干凈。按照感染性醫(yī)療垃圾的相關回收與處理標準處置病房垃圾,由專車運送垃圾并進行集中化處理。護理人員在執(zhí)行護理操作時需要采取七步洗手法,保證手部完全消毒,以防交叉感染?;純旱脑\療器具必須專人專用,用前與用后應消毒。在病房內設置干手設施與洗手池,同時備好快速手消毒液,便于護理人員、患兒與家屬及時清潔手部。待患兒出院后需對其被褥行嚴格化消毒處理。
其二,病情觀察。動態(tài)化監(jiān)測患兒體征,如體溫、血壓、呼吸頻率等。重點觀察患兒的神志狀態(tài),若其有嗜睡、嘔吐、心情煩躁、精神狀態(tài)差或是肢體無力等表現(xiàn),需要上報醫(yī)生,輔助醫(yī)生完成相應的檢查項目,如腦電圖與腰椎穿刺等操作,并結合檢查結果配合醫(yī)生完成治療工作。同時觀察患兒的呼吸情況,若有呼吸節(jié)律變快或呼吸困難表現(xiàn),同時發(fā)現(xiàn)患兒發(fā)紺、痰液顏色改變,則需通知醫(yī)生進行對癥處理。觀察患兒循環(huán)系統(tǒng)狀態(tài),監(jiān)測其心率、血壓體征,檢查其皮膚狀態(tài),若皮膚表面有花紋,面色蒼白且四肢發(fā)涼,血壓監(jiān)測后發(fā)現(xiàn)水平升高,則可能為病情加重,應上報醫(yī)生。此外,患兒的血糖值和疾病嚴重度也有相關性,當患兒病情加重后,其機體應激反應強烈,此時血糖水平明顯升高,需要高度重視。
其三,創(chuàng)建靜脈通路。手足口病患兒需要接受靜脈輸液,為確保藥物的及時輸注需要創(chuàng)建靜脈通路??煞胖渺o脈留置針,其保留時間大概在72h。在藥物輸注過程中要嚴格掌握不同藥物配伍禁忌,觀察穿刺點是否出現(xiàn)藥液外滲或是皮膚紅腫表現(xiàn)。尤其是甘露醇等藥物具有較強的高滲性,應強化巡視管理,若出現(xiàn)藥液滲漏,應立即處理。通常情況下,可使用硫酸鎂(濃度50%)對穿刺點行濕敷護理,也可以用紗布蘸取酚妥拉明(濃度0.01%)進行濕敷處理,或者用燙傷膏進行外敷護理。若發(fā)現(xiàn)患兒的穿刺部位已出現(xiàn)局部缺血情況,則禁止熱敷。原因是熱敷會升高組織溫度,加快組織代謝速度,使氧耗量明顯增加,進而導致組織壞死。
其四,發(fā)熱護理。手足口病的一大癥狀便是發(fā)熱。要求為患兒進行飲食管理,告知家屬讓患兒進食低脂肪、高蛋白與易消化的流食、半流食。讓患兒多飲水,以加快組織代謝。若患兒體溫超過39℃,則采取物理降溫,可以使用溫水擦浴、冰袋冷敷、冰帽降溫和冰水灌腸等方法?;純后w溫長時間處于高熱狀態(tài)則需要采用化學降溫法,即口服退熱藥。其能夠對體溫調節(jié)中樞起到較強的抑制作用,避免機體大量產(chǎn)熱,可以加快散熱速度。用藥30min后測量患兒的體溫值,并在體溫單上記錄所測結果。確?;純旱纳眢w清潔,若患兒出汗量較多,則需立即換掉被單與衣物,同時要加強保暖。分析患兒的發(fā)熱特點以及規(guī)律,記錄發(fā)熱伴隨癥狀,以此為基礎合理調整退熱方案。
其五,口腔與皮膚護理。護理人員每日清晨與睡前需要對患兒行口腔護理,告知患兒在飲食前后均需要漱口,若患兒的口唇比較干燥,則可以少量涂稀甘油或是液體狀石蠟?;純撼霈F(xiàn)皰疹癥狀可以外用抗病毒軟膏。應保證患兒的皮膚處于干燥狀態(tài),告知家屬為患兒準備棉質、寬松衣物,每日定時更換被褥。由于皰疹等皮膚癥狀伴有瘙癢感,因此患兒可能會抓撓皮疹處。應告知家屬修剪患兒指甲,年齡較小者可以為其佩戴手套或者用包被將患兒手部包裹住。若患兒的臀部出現(xiàn)皮疹,需要及時將其大小便進行清理,確保臀部干燥。在皮疹初期可以為患兒外涂爐甘石洗劑,皮疹形成、破潰以后可以外涂碘伏,以加快皮疹消退。
其六,心理護理。護理人員需要安撫家屬情緒,積極與家屬溝通,反饋患兒的病情變化,創(chuàng)建緊密性護患關系。同時應結合患兒的年齡、性格與病情程度,為家屬實施心理護理。在每次巡房時,護理人員需要做到態(tài)度親善、語氣和藹,開展微笑服務??梢酝ㄟ^護患溝通評估家屬的負面情緒,進行一對一疏導。告知家屬積極配合對于患兒病情的正面作用,進而提升家屬的治療配合度。
其七,健康教育。患兒入院后,由護理人員引導家屬與患兒熟悉院內環(huán)境,介紹醫(yī)護人員資質,講解院內規(guī)章制度。住院期間,護理人員加強病房巡視工作,主動和家屬溝通,講解疾病常識、病情觀察方法與護理技巧。重點普及治療方案的可行性,告知家屬用藥方法和治療意義,進而提升家屬對于疾病知識的認知度。出院前對家屬進行全面教育,告知家屬患兒出院后先居家休養(yǎng)1周,禁止接觸其他同齡人,避免疾病傳染給他人?;純旱牟途摺⒚淼人饺擞闷吩谑褂煤笮枰褂脽崴蠓邢?,時間為3min。被污染的衣物或者玩具需要用含氯消毒劑清洗。告知家屬注意患兒的個人衛(wèi)生,在飯前便后應使用洗手液嚴格洗手,保證室內通風。患兒的衣服被褥可以經(jīng)常晾曬,進行紫外線消毒。禁止患兒進食生冷食物,院外要堅持易消化、高蛋白與高維生素飲食。每日定時測量患兒體溫,監(jiān)測體溫變化,觀察手足口部位是否出現(xiàn)皰疹,若有異常需要立即入院。
其八,康復護理。手足口病可能損傷周圍神經(jīng),指導家屬利用滾、揉、彈、按等方法對患兒肢體與腹部進行按摩,以加快血液循環(huán),改善患兒的神經(jīng)功能。每日可按摩1至2次,每次按摩20min。
總之,手足口病是小兒群體的常見病癥,需要結合患兒的疾病特點和癥狀表現(xiàn)開展護理服務,嚴格監(jiān)測其體征,做好病情觀察與消毒隔離等護理工作,規(guī)避并發(fā)癥的風險性因素,進而提升患兒的疾病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