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鑫 李 馨
2018 年3 月以來,中美貿易摩擦不斷發(fā)酵,由于在中美貿易中的特殊地位,大豆成為中國政府實施首輪反制措施的商品之一。2018 年6 月16 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fā)布公告,對原產于美國的大豆等545 項價值約340 億美元的進口商品自2018 年7 月6 日起加征25%的關稅。反制措施取得了明顯成效,2018 年7 月—12 月,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大豆數量銳減至84.35 萬噸,較2017 年同期下降94%。
我國利用在世界大豆市場的買方壟斷地位①,對美國的地方保護主義行徑形成有力還擊,但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大豆的供給市場為寡頭壟斷②,中國大幅減少從美國進口大豆在牽制美國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影響到我國大豆產業(yè)自身,特別是以進口大豆為主要原料的沿海大豆產業(yè)集聚區(qū)的大豆供給和食物安全提出嚴峻挑戰(zhàn)。
本文以沿海大豆產業(yè)基地江蘇為例,首先主要分析中美貿易摩擦對江蘇大豆生產規(guī)模、大豆市場價格、農民收入等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提升江蘇大豆供給能力的政策建議,其次從產業(yè)鏈的角度分析中美貿易摩擦對江蘇大豆產業(yè)鏈的影響,最后對中美貿易摩擦前景不甚明朗條件下,保障江蘇及沿海進口依賴地區(qū)大豆產業(yè)安全提出政策建議。
中美貿易關系自2018 年3 月開始,緊張狀況不斷升級,由于時間相對較短,因此目前就此次貿易摩擦的經濟影響研究的文獻對偏少,且大部分以定性研究為主,定量研究則鳳毛麟角。其中定性分析主要是對貿易摩擦的動因、加征關稅的影響程度以及相應的應對措施的研究(肖志敏和楊軍,2019)。而定量分析主要評估和測算加征關稅對大豆價格、對食品價格和CPI 的影響。
普蓂喆和鐘鈺(2018)認為,加征關稅的直接影響是使國內CPI 上漲0.09%~0.15%,仍然在CPI 3%的調控目標內。李安林和張蕊(2019)利用2014 年1 月—2018 年2 月的月度數據,采用VAR 模型分析加征關稅對中國進口大豆數量和國內大豆價格的影響。肖志敏和楊軍(2019),采用GTAP 模型,定量評估中美大豆貿易摩擦、中國擴大大豆進口的開放程度和大豆生產技術改進的經濟影響。騰飛等(2018)分析1964—2017年世界大豆產量和貿易狀況,按照近年需求量不變計算,得出中國大豆需求缺口為3087.1 萬噸。但是由于市場價格、壟斷、出口國產量的實際狀況,最大購買量實際上是很難滿足的。韓俊(2018)認為,中國采取反制措施導致的大豆進口缺口,不會對我國食用油和畜禽養(yǎng)殖產業(yè)產生較大影響。通過積極拓展大豆進口來源、調整飼料配方減少豆粕用量、加大其他食用植物油供給力度、完善大豆扶持政策,我國完全有能力應對美國大豆進口減少的缺口。張振等(2018)認為,雖然貿易反制的結果很容易“殺敵一千、自傷八百”,但貿易爭端對大豆的影響主要是價格的短期波動和貿易流的改變,對雙方經濟影響不大。
綜上,既有文獻主要的缺陷是:(1)數據偏舊。大多現有文獻所使用的是加征關稅之前的數據,無法獲得貿易摩擦的真實影響。(2)多總量分析,缺典型區(qū)域分析?,F有研究主要是基于全國層面的分析,針對性更強的區(qū)域分析極少,而僅有的幾篇區(qū)域分析中卻沒有對以進口大豆為原料的沿海港口大豆產業(yè)集聚區(qū)的影響研究,缺乏針對性和典型性。(3)多主觀,少實證。因此,隨著2019/2020 年度美國新季大豆上市及加征關稅實際效應充分顯現,開展中美貿易摩擦對進口依賴較高的沿海地區(qū)的大豆生產的影響研究,對于當地制定針對性更強、更有效的防范大豆供給和市場風險的方案及應對措施,具有重要的現實和理論意義。
江蘇是我國重要的大豆生產基地之一,根據江蘇統(tǒng)計年鑒,2000—2019 年江蘇大豆產量穩(wěn)居全國前8(見表1)。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江蘇大豆生產在全國仍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全省大豆產量及在全國的占比呈現逐年遞減的趨向。這主要與江蘇生產大豆的自然資源稟賦較弱,非農就業(yè)收益與大豆種植收益之間“剪刀差”明顯,大豆種植在面臨與玉米、水稻等其他作物競爭的同時,還要面臨非農產業(yè)的擠壓(楊丹,2020)。因此,江蘇大豆種植的面積和產量呈現出“雙萎縮”的發(fā)展趨勢。與此同時,由于大豆屬于勞動密集型農產品,伴隨著農村勞動力的大量流失,在生產規(guī)模不斷萎縮的同時,江蘇大豆的生產效率也呈現出持續(xù)下降的態(tài)勢。
表1 2000—2018 年江蘇大豆生產情況
1.中美貿易摩擦助推江蘇大豆種植由降轉增。
2.貿易摩擦之前,江蘇大豆種植規(guī)模呈現持續(xù)下降的態(tài)勢。據江蘇省統(tǒng)計局,2017 年江蘇大豆播種面積為198.88 千公頃,總產量為45.99 萬噸,單位面積產量下降至154.13 千克/ 畝,同比分別下降1.41%、2.39%和1.03%。
3.貿易摩擦之后,江蘇大豆種植面積仍然延續(xù)下降趨勢,但單位面積產量和總產量有所增加。據江蘇省統(tǒng)計局,2018 年江蘇大豆播種總面積為193.75 千公頃,較上年下降2.58%,降幅大于2017 年。與種植面積相反,江蘇大豆單位面積產量和總產量在均由降轉增,2018 年江蘇大豆單位面積產量和總產量分別為169 千克/畝和49.12 萬噸,較上年分別增長9.65%和6.80%(見表1)。
可見,貿易摩擦前后,江蘇大豆種植規(guī)模持續(xù)收縮的總體趨勢沒有改變,但大豆單產和總產均由降轉增,且單產增幅較為明顯。
對中美貿易摩擦不確定性的預期,持續(xù)推升大豆市場價格攀升。貿易摩擦激化之前(2018 年以前),國內大豆市場價格相對比較平穩(wěn),在3600~4300 元/ 噸之間運行,均價4010 元/噸。2018 年隨著中美貿易摩擦的加劇,國內大豆市場價格一路攀升,大豆市場價格由2018 年的3815 元/噸猛增至2020 年(1-10 月平均價格)的4567 元/ 噸,漲幅達15.31%(見圖1)。大豆市場價格的大幅上漲,大大提高了大豆種植的收益,刺激豆農擴大生產,提高產能。
圖1 貿易摩擦前后江蘇大豆市場價格變化情況
2018 年中美貿易關系持續(xù)膠著,并呈現出不斷升級的態(tài)勢,我國政府出于牽制美國政府和正常反擊的考慮,大幅限制對美國大豆的進口,但由于長期以來中國對美國大豆進口的依賴程度超過30%,市場出于對未來大豆市場可能出現的短缺預期及由此產生的增加存貨的行為,使得2018 年以來國內大豆市場價格節(jié)節(jié)攀升。
中美貿易摩擦對江蘇農民總收入影響較小,工資性收入下降與轉移凈收入增長相互對沖。
從收入水平來看,農民可支配收入及各項收入在貿易摩擦前后均保持同向大體相當的增長速度。2017—2019 年,江蘇農民可支配收入年同比增速均為9%,工資性收入增速約為8%,經營性收入增速約6%,財產凈收入增速保持在8%~13%,轉移凈收入增速約為12%~17%,呈顯著上升趨勢??梢?,貿易摩擦前后江蘇農民工資性收入和經營凈收入略有下降,財產凈收入下降較為明顯,而轉移凈收入增長也較為顯著(見圖2)。
圖2 2000—2019 江蘇農民可支配收入變化情況
從收入結構來看,貿易摩擦前后農民工資性收入、經營凈收入、財產凈收入和轉移凈收入在總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基本相當。2017—2019 年,江蘇農民工資性收入占比約五成左右,經營凈收入約三成,且延續(xù)下降態(tài)勢;財產凈收入占比均為4%;轉移凈收入占比約兩成,且延續(xù)上升態(tài)勢。值得注意的是,貿易摩擦前后,農民轉移凈收入份額的增幅大于經營凈收入的降幅。
1.供給價格彈性。供給價格彈性(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衡量供給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根據以上對貿易摩擦前后江蘇大豆種植規(guī)模、產量和市場價格的相關數據,可以發(fā)現:(1)從播種面積來看,江蘇大豆種植面積在貿易摩擦前后均對大豆市場價格缺乏彈性,但貿易摩擦激化后,彈性變大。(2)從總產量來看,江蘇大豆總產量對市場價格的彈性在貿易摩擦以前顯著缺乏彈性;而在貿易摩擦發(fā)生后表現為相對富有彈性。可見,貿易摩擦通過作用于大豆市場價格對江蘇大豆種植有一定影響,但較為有限,特別是種植面積方面影響非常微弱。
2.供給收入彈性。供給價格彈性(income elasticity of supply)衡量供給量對收入變動的反應程度。根據以上對貿易摩擦前后江蘇大豆種植規(guī)模、產量和市場價格的相關數據,可以發(fā)現:(1)貿易摩擦前后播種面積收入彈性總體小于0,且缺乏彈性,但貿易摩擦當年播種面積收入彈性呈現小幅增加。這表明,農民收入的增加會使大豆種植面積下降,但降幅較小。具體來看,經營凈收入的增加對大豆種植面積下降的影響最大,轉移凈收入對大豆種植面積的影響最小。(2)產量收入彈性在貿易摩擦前后由負轉正,且彈性增大,但仍舊缺乏彈性。這表明,農民收入的增加使大豆總產量由降轉增,但產量增加的幅度依然小于收入增長的幅度。具體來看,產量經營凈收入彈性最大,接近單位彈性;產量轉移凈收入彈性最小??梢姡杖胩貏e是經營性收入的增加,會帶來江蘇大豆播種面積的下降和大豆總產量的增長,出現這一矛盾現象的原因,是由于收入增長帶來的大豆種植面積的下降不及技術進步帶來的大豆單產的增加。
表3 2015—2019 年江蘇大豆生產的收入彈性情況
中美貿易摩擦激化以前,江蘇大豆種植規(guī)模和產量呈現“雙萎縮”。2018 年隨著中美經貿關系趨緊,江蘇大豆生產規(guī)模延續(xù)下降趨勢,但畝產和總產量均呈現顯著反彈。因此,總體來看,中美貿易緊張氣氛并沒有刺激江蘇的農民增加大豆生產的面積,從這一點來看,中美貿易摩擦對江蘇大豆種植的影響并不明顯。
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一方面是在農業(yè)與非農產業(yè)之間,農地供給缺乏空間和動力。江蘇等東部沿海地區(qū),非農產業(yè)比較發(fā)達,農業(yè)與非農產業(yè)的土地邊際收益存在巨大差距,這種差距使農業(yè)發(fā)展缺乏經濟動力,并且由此造成改革開放以來大量農業(yè)用地被非農產業(yè)發(fā)展占用,農業(yè)用地持續(xù)下降的局面。目前江蘇農業(yè)發(fā)展不但沒有土地擴張的空間,甚至面臨優(yōu)質農田被城市化、工業(yè)化發(fā)展進一步擠占而減少和下降的威脅。另一方面,農業(yè)內部,大豆相比其他競爭性作物,種植收益并不占優(yōu)。與玉米和水稻等競爭性農作物相比,大豆單位面積產量較低。根據江蘇省統(tǒng)計局,2018 年江蘇大豆畝均產量169千克/畝,而同期玉米和水稻的畝均產量分別為387 千克/畝和589 千克/畝,分別是大豆畝產的2.3 倍和3.4 倍。市場價格方面,2018 年大豆市場價格為3815 元/噸,而玉米和水稻的市場價格為1813 元/噸和3100 元/噸,顯然大豆的畝均種植收益低于玉米和水稻。此外,由于大豆屬勞動密集型,勞動投入高而機械化程度低,總生產成本高于玉米、水稻,大豆較低的種植收益加劇了大豆種植規(guī)模的下降。
2018 年江蘇大豆畝產和總產量均出現顯著增長(同比增幅達9.65%和6.80%),大豆產量的增長主要源于大豆品種的改良(見表2)以及較為有利的天氣條件,而不是種植規(guī)模的擴大。因此,基于當前農業(yè)土地供給剛性較強,未來江蘇提升大豆供給能力的主要途徑將是“科技興豆”。③
表2 貿易摩擦前后江蘇大豆種植的價格彈性
不管是供給價格彈性,還是供給收入彈性,大豆產量的供給彈性均大于種植面積的供給彈性,且播種面積供給彈性均較為缺乏彈性,而產量供給彈性則相對富有彈性。這表明,相對于種植面積變更,產量調整的空間和潛力更大。
此外,播種面積供給彈性總體為負,而產量供給收入彈性在貿易摩擦加劇后由負變正。這表明,大豆種植面積變化對大豆價格和農民收入變化均不敏感,提高大豆市場價格和提高農民收入均難以改變大豆種植面積逐年下降的趨勢。但值得慶幸的是,由于技術進步帶來的產量增加效應大于播種面積下降帶來的產量下降,因此總體來看,貿易摩擦刺激下,大豆市場價格和農民收入特別是經營凈收入的增加,使江蘇大豆產量供給顯著增加。
土地資源是農業(yè)發(fā)展的基礎,也是保障大豆供給安全的應有之義。目前,江蘇大豆種植面積呈現逐年遞減的態(tài)勢,對省內大豆供給安全構成嚴峻挑戰(zhàn)。此外,江蘇耕地總面積也呈現逐年遞減態(tài)勢,并緊逼耕地紅線,威脅農業(yè)供給安全。基于此,根據《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江蘇要堅持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堅持藏糧于地發(fā)展戰(zhàn)略,堅守耕地紅線,執(zhí)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持耕地數量保護與質量提升“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為大豆供給安全提供充足資源和空間保障。
當前江蘇農業(yè)發(fā)展面臨較強的土地資源約束,中美貿易摩擦對于刺激農民擴大大豆生產規(guī)模并沒有產生實質性影響。因此,要保障區(qū)域內大豆產業(yè)健康發(fā)展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食物安全,必須依靠科技創(chuàng)新,提高大豆單產。財政主管部門應加大對農業(yè)科技的投入水平和支持力度,加大大豆育種創(chuàng)新投入,加快培育高產高油高蛋白、耐密多抗易機收大豆新品種。同時,加大優(yōu)良品種推介力度和種植范圍,進一步挖掘大豆供給潛力。
江蘇是我國人均耕地面積最少的省份之一,農戶小規(guī)模分散經營一直是大豆生產的主要方式,但這種經營方式不利于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對提升大豆供給能力形成較大制約。近年來,隨著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進程加快發(fā)展,越來越多的農業(yè)剩余勞動力轉移到非農就業(yè),為大豆種植進行適度規(guī)模經營創(chuàng)造了條件;此外,家庭農場、專業(yè)大戶、農業(yè)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興起,壯大了新型職業(yè)農民隊伍,為適度規(guī)模經營提供強大的主體支撐。
大豆產量價格彈性和產量經營凈收入彈性在貿易摩擦沖擊下大幅提升,并由負轉正。這表明,面對可能出現的大豆供給風險,市場價格信號和農戶的生產行為都做出了積極的反應。農業(yè)及相關部門應探索進一步擴大國產大豆市場需求的途徑和方法,切實提高農民種植大豆的經營收益,從而增強農民大豆種植意愿和積極性,最終達到增加省域大豆自給能力的目的。
注釋:
①據布瑞克農業(yè)數據庫,2015-2017 年中國年均大豆進口量占世界大豆貿易總量的60%以上。
②據布瑞克農業(yè)數據庫,2015-2017 年美國、巴西兩國的大豆出口量占世界大豆市場貿易總量的40%和45%。
③2018 年4 月和9 月,江蘇省農業(yè)委員會發(fā)布第8 號公告和第13 號公告,分別引進高產大豆品種13 個和2 個;2019 年3 月,江蘇省農業(yè)廳印發(fā)《2019 年全省種業(yè)發(fā)展工作要點》,鼓勵支持科研單位和種業(yè)企業(yè)參與大豆良種攻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