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時代,知識更新的節(jié)奏不斷加快。有學者根據(jù)放射性元素的衰變原理,提出了“知識半衰期”的說法。如果一名專業(yè)人士的知識不更新,那么在“半衰期”之后,基礎(chǔ)知識仍然可用,但是其他的一般知識卻已經(jīng)落伍了。據(jù)測算,1950年以前的知識半衰期為50年,21世紀的知識半衰期平均為3.2年,IT高級工程師的知識半衰期僅為1.8年。傳統(tǒng)學人“書讀完了”的感嘆再也不會出現(xiàn)。
有人認為,“知識”應當包含兩層意思:“知”是獲取信息,即知道、了解;“識”是具備見解,是比“知”更高的層級。由知而識,方為智慧。
讀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樣的感悟和思考?請就此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對材料作文來說,審題立意最為關(guān)鍵。如何才能準確把握材料重點、啟發(fā)個性思考,這一點值得我們重視。
首先是材料重點的把握。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采用關(guān)鍵詞提取法,即通過材料中最關(guān)鍵、最核心的詞開啟立意的大門。關(guān)鍵詞一般是出現(xiàn)頻率較高,與材料中其他詞語、句子關(guān)系最為密切的詞。比如本段材料中的關(guān)鍵詞是“知識”。對第一段文字來說,它勾連著“知識半衰期”;對第二段文字來說,它引發(fā)了對“知”與“識”這兩層意思的理解??梢?,“知識”就是材料的核心概念。
當然,把握材料重點還有一種方法,那就是厘清語句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先做層次分析:材料可分為兩層,一是“知識半衰期”觀點的提出,二是對“知”與“識”概念的理解。前者的重點在于知識無窮無盡,而時代快速發(fā)展,因此“知識半衰期”越來越短,人在不斷加速更新的知識面前越來越無力;后者的重點在于知識不僅需要積累,更需要理解與運用。從某種意義上講,后者是對前者的進一步延伸:正是因為“知識半衰期”不斷縮短,我們才更需要重視對“知識”概念的理解,思考知識的意義和應該如何對待知識。
其次是根據(jù)材料重點確定觀點。材料最后指出,“由知而識,方為智慧”,顯然“知”與“識”之間的關(guān)系就是文章的重點———一個是積累,一個是理解與運用;一個是單純的記憶,一個是產(chǎn)生自己的見解。二者都很重要,但是明顯又有著高低之分。
我們可以從以下角度確定立意:
1.闡明“知識”的概念:何為“知”?何為“識”?“知”與“識”在當今時代的必要性如何?
2.對“知”與“識”關(guān)系的辯證分析:在信息高速更迭的時代背景下,“知”與“識”的關(guān)系如何?有沒有先后高低之分?為什么?
最后,還要注意論證過程中不能忽略的幾個要點,例如信息高速更迭的時代背景、“知”與“識”的辯證關(guān)系、對“知”與“識”概念的個性化理解等。比如有的同學在寫作中指出,對于快速更新的知識要有選擇性地接收,不要被信息焦慮裹挾,要提升掌握、分辨和揚棄信息的“識”的能力,展現(xiàn)了對社會現(xiàn)實的關(guān)注與思考,獲得了比較理想的分數(shù)。
亮點
以澄明之心解知識焦慮
廈門大學附屬中學高二陳妍言
聚焦現(xiàn)實問題,論證切中肯綮,論據(jù)豐富多樣,貼合時代熱點。
現(xiàn)代社會,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飛躍發(fā)展和信息傳播的不斷加速,人們在知識更新速度不斷提升的大背景下逐漸形成了一系列的知識焦慮。(在準確把握材料重點的基礎(chǔ)上,以相關(guān)熱點“知識焦慮”引出議論,具有問題意識。)
無論是學者提出的“知識半衰期”理論,還是不久前登上熱搜的青少年“量子波動速讀”騙局,都極具典型性地體現(xiàn)了人們對知識更新速度的關(guān)注甚至恐慌———“知識半衰期”越來越短,書怎么讀也讀不完。為了防止被時代與社會拋棄,許多人選擇成為“吸塵器”,秋風掃落葉般地吸取自以為是養(yǎng)料的知識。也正是知識焦慮讓無數(shù)家長前赴后繼地投入,陷入為孩子找尋記憶捷徑的誤區(qū)。用盡全身力氣盲目地追求知識,是知識焦慮導致的一種應激反應。
然而,當下這個知識再也學不完的環(huán)境,使人們不得不開始思考這似乎被長久忽略了的兩問:究竟何為知識?知識對于人生又有何意義?(由“知識焦慮”展開思考,引出下文對知識意義的闡述。)
作家慶山在分享自己對高考、對讀書的看法時曾說:“對人來說,最重要的是心性教育?!焙螢椤靶男越逃保繉ⅰ爸R”拆解,“知”代表的是人們掌握的信息,而“識”代表的則是建立在“知”基礎(chǔ)上的、對于事物的規(guī)律和本質(zhì)的感悟與見解。從一般意義上說,“知”是人人無差別的客觀信息,而“識”是個性的、能動的主觀能力,它涵蓋了自律、意志、平衡能力、學習能力等精神品質(zhì)的各個方面。心性教育培養(yǎng)的正是我們的“識”的能力。(借名人名言提出對“知”與“識”概念的理解,明確議論的方向。)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石黑一雄在對英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背景知識做了數(shù)量可觀的研究后,只用四周時間就完成了小說《長日留痕》的初稿。同樣生活在知識焦慮的大環(huán)境下,他會擔心自己腦中的知識趕不上時代的變化嗎?面對這一問,他大概只會莞爾一笑?!爸笔鞘谝恍蹖懽鞯幕A(chǔ),但“識”才是讓他在知識加速更迭的當下成為一代巨匠的能力。中學階段,那些家長、老師、同學眼中的“學霸”“學神”,他們卓爾不群的根本原因正是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形成了極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完備的知識體系。使他們超出眾人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知識只是表象,在探求知識的過程中形成的感知力、共情力等心性,才是立身的根本。(通過名人事例,再次闡述對“知”與“識”的理解,強調(diào)“識”的重要性。)
我堅信,停留在記憶層面的普遍意義上的知識,其作用必將隨著人工智能的發(fā)展而被削弱。如果有一天,記憶芯片可以植入人腦,知識焦慮于剎那間便不復存在,但那些生活的能力、自律的能力、愛的能力、勇敢的能力……才是人類文明中無可替代的寶貴財富,才是我們埋頭讀書、社會發(fā)展教育的終極目標。畢竟,澄明的心性是沒有半衰期的。
教師點評
文章由“知識焦慮”引出材料中的“知識半衰期”等話題,進而思考知識對于人生的意義。本文聚焦當下的教育問題,分析根源,切中肯綮,頗有時評的味道。作者在論證過程中對概念的理解、闡述和分析不乏個性,“心性教育”“記憶芯片可以植入人腦”“澄明的心性是沒有半衰期的”等語句讓人眼前一亮。文章中的論據(jù)素材包括“量子波動速讀”騙局、兩位作家對知識的理解與實踐、未來信息技術(shù)對知識的沖擊等,豐富多樣,貼合熱點,能夠引起讀者共鳴。(高良連)
亮點
循知而行,強識而立
廈門大學附屬中學高二張婷宇
結(jié)構(gòu)清晰,條理分明,具有說服力。
時代洪流滾滾向前,如今我們已經(jīng)來到了嶄新的21世紀。當今時代,世界的知識體系正在飛速更新擴容。而在這信息爆炸的浪潮之中,有人選擇“躺平”,最終被時代淘汰;有人則在汪洋學海中努力自持,逆風而行。吾輩當勇迎時代之變,隨知識更新的步伐提升自我,方不枉為“新新青年”。(開篇從時代背景入手,提出勇迎時代之變、與時俱進的必要性。)
面對知識焦慮,我們首先應該改變的是對待知識的態(tài)度。從前我們或許是被外界的各種因素推動著前進,如今則應該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循知而行。有學者提出“知識半衰期”的說法,這意味著我們?nèi)舨患皶r更新知識,便會逐漸落伍。是以,我們必須克服思想上與行動上的惰性,不斷獲取新知、充盈內(nèi)心。對知識的敬畏以及謙遜的態(tài)度,則是我們踏出“獲新知、拓眼界”這一步的重要前提。神舟十三號發(fā)射前,參與任務的航天員翟志剛曾在采訪中提及自己雖已執(zhí)行過多次航天任務,卻仍審慎對待每次訓練,不斷吸取經(jīng)驗、拓展知識,提高應對突發(fā)狀況的能力。“淺水是喧嘩的,深水是沉默的。”不斷擴張的知識容器越來越難以被盛滿,因此我們更須戒驕戒躁、永懷熱情、虛心學習,這樣才能永遠走在發(fā)展的大道上。(本段緊扣材料中提到的“知識半衰期”,結(jié)合名人事例,從“知”的角度闡述“循知而行”的意義———靜水流深,緊跟時代。)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日本百歲老人柴田豐出版詩集的新聞曾轟動一時,而令人震驚的除了她的年齡,還有其學詩、寫詩的不同尋常的經(jīng)歷:這位老人竟然92歲才開始從事詩歌創(chuàng)作!縱然知識更新的節(jié)奏不斷加快,但我們?nèi)杂袡C會在持之以恒的學習中找準節(jié)奏,獲得質(zhì)的飛躍。一頭扎入知識汪洋的確不容易,但若我們堅定意志,一定能夠找到最恰當?shù)淖藙?,乘風而行。(借名人事例重申持之以恒地學習的必要性,這是應對“知識半衰期”的不二捷徑。)
保持量的積累之后,質(zhì)的飛躍便成為必要。“由知而識,方為智慧?!蔽覀円饤夃駠魍虠椀膶W習方法,加深對新知的理解與認識。譬如當我們閱讀《大衛(wèi)·科波菲爾》時,理應從米考伯先生的不幸遭遇中悟得人生哲理:適度而不放縱。學習歷史當以史為鑒,學習語言當將其作為交流的工具,學習技術(shù)當用于生產(chǎn)實踐……每個專業(yè)都有其值得鉆研之處,因此在習得新知之后,我們更要勤于思考,勿使其囿于粗淺。(“由知而識,方為智慧?!北径螐闹R的積累上升到理解與運用,強調(diào)“識”的重要性與不可替代性。)
魯迅先生曾言:“真正的勇士,將更奮然前行。”我們要在這個信息爆炸、知識井噴的時代存活且不茍活。循知而行,強識而立,方可真正幸福地活,真正有意義地活。
教師點評
本文開篇由大時代背景引出話題———知識的定義:由“知”到“識”,缺一不可。文章沒有停留在貶低“知”、拔高“識”的層面,而是提出要勇跟時代潮流,用最謙遜的態(tài)度、最堅定的意志去獲取新知,進而理解知識、運用知識。論證過程中能夠結(jié)合當下社會背景、名人事例、名人名言等多個方面的素材,令文章更有說服力。(高良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