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軍,鄢靜靜,張紅,胡芬
(湖北省江陵縣人民醫(yī)院,湖北 荊州 434100)
胸腰椎骨折是常見脊柱骨折類型,通常因高處墜落、車禍等損傷所致,且隨著建筑業(yè)、交通運輸業(yè)等的發(fā)展,胸腰椎骨折發(fā)生率呈不斷升高趨勢[1]?,F(xiàn)階段臨床主要采用手術治療胸腰椎骨折,但相關報道[2]指出,傳統(tǒng)開放手術術需剝離椎旁肌肉層,創(chuàng)傷較大,影響術后恢復,增加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而經皮微創(chuàng)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能盡量避免手術操作對神經、血管、內臟的影響,且穩(wěn)定性好,治療效果確切?;诖耍狙芯恐荚诜治鼋浧の?chuàng)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與開放手術治療胸腰椎骨折患者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 2019 年 8 月至 2020 年 8 月本院收治且行開放手術治療的30 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為對照組,選取同期本院收治且行經皮微創(chuàng)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治療的30 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為觀察組。對照組男 16 例,女 14 例;年齡 23~64 歲,平均年齡(43.5±13.1)歲;骨折節(jié)段:L19例,L23例,T115例,T1213例;骨折原因:交通事故傷15 例,高處墜落傷 11 例,其他 4 例。觀察組男 17 例,女 13 例;年齡25~65 歲,平均年齡(43.9±12.7)歲;骨折節(jié)段:L18例,L25例,T116例,T1211例;骨折原因:交通事故傷17 例,高處墜落傷10 例,其他3 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無神經損傷;骨折時間<12 h;符合手術指征;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原發(fā)性腰椎疾病者;其他復合傷者;心肺肝腎功能不全者;嚴重骨質疏松癥者;代謝、免疫、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腰椎手術史者。
1.2 方法 對照組行開放手術治療?;颊呷「┡P位,術前行全身麻醉,常規(guī)消毒鋪巾,以傷椎為中心做長約12 cm的縱行切口,分離皮膚及皮下組織,充分暴露傷椎、鄰近椎體,且于透視下降椎弓根螺釘植入傷椎、鄰近椎體,矢狀面與骨椎保持12°~15°夾角,釘入3 根椎弓根,再結合骨折程度撐開復位病椎,最后縫合。
觀察組行經皮微創(chuàng)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治療?;颊呷「┡P位,術前行全身麻醉,借助C臂機定位傷椎、鄰近椎體椎弓根中心,做長約2 cm的縱行切口,分離皮膚、病椎周圍組織等,于椎弓根骨質內2 cm處置入穿刺針,后側位透視下了解穿刺深度,取出穿刺針,用中控絲擴大釘?shù)?,將螺釘擰入椎體,固定安置棒,撐開復位,確保螺帽緊固后縫合切口。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影像學參數(shù)、圍手術期指標、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3]評分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①影像學參數(shù):隨訪6 個月,以X 線檢查評估術前、術后6 個月的后凸Cobb角、椎間隙高度比值[4]。②圍手術期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5]。③采用VAS評估術后24、48、72 h及術后7 d 的創(chuàng)口疼痛程度,總分為10 分,評分越高,表明創(chuàng)口疼痛感越輕。④并發(fā)癥:包括墜積性肺炎、靜脈血栓、感染。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影像學參數(shù)比較 術前,兩組后凸Cobb角、椎間隙高度比值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6 個月,兩組后凸Cobb 角均小于術前,椎間隙高度比值均大于術前,且觀察組后凸Cobb角小于對照組,椎間隙高度比值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影像學參數(shù)比較()
表1 兩組影像學參數(shù)比較()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aP<0.05
后凸Cobb角(°) 椎間隙高度比值(%)組別對照組例數(shù)30術前術后6個月19.56±2.23 9.67±2.23a 55.69±7.25 82.83±4.28a觀察組30術前術后6個月t值組間術前比較P值組間術前比較t值組間術后6個月比較P值組間術后6個月比較56.58±7.27 92.84±4.49a 0.475 0.637 8.839 0.000 18.64±1.32 7.57±1.88a 1.945 0.057 3.944 0.000
2.2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及切口長度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表2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組別對照組(n=30)觀察組(n=30)t值P值手術時間(min)105.45±11.76 93.43±11.43 4.015 0.000術中出血量(ml)245.35±9.56 87.89±9.65 63.491 0.000切口長度(cm)12.35±1.87 2.67±1.23 23.688 0.000首次下床活動時間(d)12.76±1.25 5.54±1.23 22.550 0.000住院時間(d)13.05±1.24 9.65±1.43 9.839 0.000
2.3 兩組術后不同時間VAS 評分比較 術后24、48、72 h及7 d,觀察組創(chuàng)口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不同時間VAS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術后不同時間VAS評分比較(,分)
組別對照組(n=30)觀察組(n=30)t值P值術后24 h 8.78±1.43 7.23±1.16 4.611 0.000術后48 h 7.67±1.58 5.34±1.32 6.199 0.000術后72 h 6.98±1.31 4.43±0.98 8.537 0.000術后7 d 4.57±1.22 2.34±0.64 8.866 0.000
2.4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3.33%)低于對照組(23.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
胸腰椎作為機體主要支撐結構,若發(fā)生骨折,易破壞脊柱穩(wěn)定性,出現(xiàn)雙下肢無力、麻木等癥狀,甚至喪失下肢感覺運動能力[6],伴有大小便功能障礙,必須及時通過手術糾正胸腰椎骨段生理結構,但目前臨床治療該病的術式較多,尚需明確不同術式的臨床療效[7]。
為有效置入椎弓根螺釘,開放手術術中需向外側極度拉伸,且需大面積剝離脊椎附著的軟組織及肌肉[8],雖然可以確保術野良好,但手術創(chuàng)傷大,出血量多,同時,長時間拉伸肌肉易造成肌肉缺血壞死或肌肉纖維化,導致術后恢復慢,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高。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及切口長度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后凸Cobb角小于對照組,椎間隙高度比值大于對照組(P<0.05)。表明經皮微創(chuàng)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治療胸腰椎骨折患者療效顯著。分析原因為,該術式從背部做小切口,經小切口完成骨折部位復位、置釘、穿棒等操作,不僅出血量少,還能節(jié)省手術時間,同時還能確保腰背肌肉的完整性,不會影響骨質、骨折部位組織[9],有利于縮短患者的術后康復時間,盡快恢復胸腰段神經功能。與開放手術比較,經皮微創(chuàng)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術后無需長期臥床[10],因此,可降低靜脈血栓、感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3.33%)低于對照組(23.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胸腰椎骨折患者術后疼痛主要是手術操作所致的炎癥疼痛、急性損害性疼痛[11],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24、48、72 h 及術后7 d,觀察組創(chuàng)口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為,開放手術需要大面積剝離肌肉軟組織,手術損傷較大,極易刺激炎癥介質釋放,從而引起疼痛感,加之開放手術需要留置引流管[12],拔出引流管時也會因刺激而產生疼痛感;而觀察組患者也存在一定的疼痛感,可能與術野小,術中因反復牽拉擠壓切口而發(fā)生神經過敏反應有關,但觀察組整體疼痛程度較輕,提示經皮微創(chuàng)椎弓根螺釘內固定可以減輕患者的疼痛感。
綜上所述,經皮微創(chuàng)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治療胸腰椎骨折患者療效顯著,可改善后凸Cobb角寄椎間隙高度,減輕手術創(chuàng)傷引起的疼痛感,加快患者恢復速度,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