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錦程幼兒園 鄒沁言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幼兒身心發(fā)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護和照顧,但不宜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以免剝奪幼兒自主學習的機會,養(yǎng)成過于依賴的不良習慣,影響其主動性、獨立性的發(fā)展?!弊匀徊牧线\用的最終目的不僅是讓幼兒提高動手能力,更是讓幼兒利用所學的知識,學會生活、感受生活的美。我們從幼兒的生活情境出發(fā),以自然材料為途徑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能力。
區(qū)域活動時,材料是幼兒活動的對象,要想激發(fā)幼兒的活動欲望,使幼兒不由自主地產生“我要玩”的想法,就要選擇與幼兒年齡特點、經驗、能力和需要相適應的材料。實踐證明,低結構化的自然材料非常受幼兒喜歡。
活動過程中,為了使幼兒能更好地發(fā)展,我們在每個班級創(chuàng)設了“百寶箱”,走廊中也設置了更大的“百寶箱”,用來收集自然材料和廢舊物品。自然材料作為低結構化的材料,幼兒在逛公園、踏青的時候就可以收集,不需要花費昂貴的價格去換取。這些自然材料需要家長和幼兒一起收集,同時家長要讓幼兒意識到自己是游戲材料的收集者,讓他們根據(jù)自己的需要收集材料。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教學活動時的視頻、照片以及家長開放活動等讓家長參觀幼兒使用自然材料制作的作品,讓他們看到自然材料對幼兒發(fā)展的幫助,從而積極配合。
在收集自然材料的過程中,教師應該與幼兒一起討論、商量材料的特點與用處,為開展游戲活動奠定基礎。收集的自然材料有的可以直接投入到區(qū)域活動中,有的需要經過加工處理才能發(fā)揮自然材料的最大功用。例如:一根長長的樹枝,我們可以剪成一段一段,然后插在瓶中,加上裝飾品;小班幼兒可以運用撕揉貼技能制作一盆春天的“桃花樹”或冬天的“臘梅花”;中大班可用一段一段的小棒粘貼、繪畫制作“會跳舞的小人”“愛運動的小人”等。
自然材料的種類繁多,有樹枝、樹葉、樹樁、鵝卵石、松果、磚塊、沙子、花瓣、石塊、泥土、螺螄殼、蚌殼等,這些隨手可得的自然材料都是幼兒熟悉的。它們貼近幼兒的生活,能讓幼兒在已有經驗基礎上迸發(fā)出創(chuàng)作靈感。
根據(jù)本班幼兒的發(fā)展情況、興趣愛好,教師可以選擇自然材料實行“班本特色”,如本班特色以葉子、鵝卵石、樹枝、沙子、螺螄殼、蚌殼等作為主要研究和實施方向,則葉子可變作“涂色、拓印、繪畫、添畫”等的材料;鵝卵石可繪畫也可放入建構區(qū)用于搭建,或者放入自然角用作裝飾;樹枝可用于制作進區(qū)插牌、“會跳舞和愛運動的小人”等;螺螄殼、蚌殼體現(xiàn)了本土特色,蚌殼可用于創(chuàng)意畫,螺螄殼可用于制作簾子,在鍛煉幼兒動手能力的同時讓幼兒認識家鄉(xiāng)的本土特色。根據(jù)幼兒的需要,教師可以讓幼兒自主收集和使用自然材料,充分發(fā)揮幼兒的自主性,也可讓幼兒到幼兒園走廊創(chuàng)建的“百寶箱”里選擇自己需要的自然材料。
自然材料的投放會影響幼兒對活動的興趣,所以材料投放的適宜性、層次性非常重要。在活動中,同一材料可以變換不同形式來增加活動的趣味性和難度。如“千變萬化的葉子”主題活動中,第一次活動時幼兒只是運用涂色技能,給整片葉子涂上一種顏色,在教師提醒后,幼兒會將葉子會涂成彩虹色甚至漸變色;第二次活動時,幼兒會蘸取顏料將葉子拓印在紙上,或者選擇油畫棒、蠟筆、彩色鉛筆等,體驗不同筆觸拓印的效果;第三次活動時,幼兒運用水彩筆或水粉開始在葉子上作畫,會畫出人物、天空、大地等;第四次活動時,幼兒會運用葉子進行“有趣的葉子粘貼畫”,用各種造型的葉子拼出不同的東西,再進行添畫。通過同一材料的不同形式,幼兒自主操作體驗,進一步激發(fā)了創(chuàng)造能力和動手能力。
同一材料還要選時投放,在活動中我們發(fā)現(xiàn)幼兒對某些自然材料有著極高的興趣,但部分自然材料幼兒玩過一段時間后就冷落在一旁了。比如在美術區(qū)域中投放的鵝卵石,幼兒剛開始對其興趣較高,會在鵝卵石上用水彩筆、水粉等進行涂色、繪畫,但很多幼兒玩過兩次后就失去了興趣。所以,對于幼兒不感興趣的自然材料,教師可以取消或冷卻一段時間后再投放,幼兒就又有興趣了。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環(huán)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fā)展?!睘榱俗層變毫私獠⒄莆张c自己日常生活、學習密切相關的自然材料方面的知識,我們充分利用由幼兒親自使用自然材料制作的物品作為墻飾、掛飾等進行環(huán)境布置,為幼兒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自然材料是五彩斑斕的,帶給幼兒無窮的創(chuàng)造力。我們班的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大多以幼兒作品為主,而幼兒作品多是使用自然材料進行的各種創(chuàng)作,如:幼兒在石頭上作畫,畫出自己想表達的情感,并用作自然角裝飾和建構區(qū)搭建;用樹葉進行涂色、拓印、繪畫、拼貼、添畫等,發(fā)揮無限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并靈活用于各類活動中。幼兒在操作中學會了剪、粘、貼、撕、畫等技能,也提高了自己的動手能力。
在我班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中,主題墻面、進區(qū)牌、區(qū)域掛飾、規(guī)則圖等都是運用自然材料和幼兒作品相結合制作而成的。如主題墻面上有“樹葉拓印”“我的小手”“我登上了長城”等;進區(qū)牌是一段段樹枝,幼兒畫出自己的頭像粘貼在樹枝上,顯得有趣又生動。在“今天你吃了多少”中,幼兒運用樹枝和輕泥制作了小棒插排,每次吃完點心后他們都會插好樹枝代表自己吃了多少。自然材料讓幼兒充滿興趣,使幼兒對新規(guī)則欣然接受。
園內生活離不開園內環(huán)境,適宜的園內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能促進幼兒各方面的發(fā)展。我園創(chuàng)設了以農村特色為主的“安吉游戲”:在開展的“戶外自主游戲”中,材料有輪胎、木架、竹梯、竹架、瓦片、磚頭等,游戲中幼兒自主選擇游戲材料,自主合作搭建玩的木架,充分發(fā)揮了動手能力和合作交往能力;在“野外戰(zhàn)斗游戲”中,材料有沙包、紙球、沙子、水等自然材料,幼兒根據(jù)需要自主選擇游戲材料進行游戲,自己搬運沙包、為水槍加水等,不但鍛煉了幼兒的大動作發(fā)展,也鍛煉了幼兒小肌肉發(fā)展,讓幼兒的動手能力更上一層樓;在“沙水游戲”中,材料有水池、沙子、竹籃、竹竿、泥鰍、樹枝、石頭等,幼兒既可運用多種方法捉泥鰍,也可以自由選擇材料塑造自己想塑造的東西;在“種植地觀察寫生”中,我們在園內和園外開辟了兩大塊種植園地,每個班級認領一塊地,并由幼兒進行松土、播種、澆水、搭架子,也可開展各種活動,如自然植物寫生、觀察測量記錄等;“自然養(yǎng)殖場”中養(yǎng)了些小動物烏龜、小雞、小鴨、兔子等,幼兒可以參與動物的喂養(yǎng)、分娩和生長等。幼兒對自然材料的收集興趣濃厚,為此后活動的開展奠定了一定基礎。
融入社會、貼近自然生活的活動更受幼兒喜愛。幼兒園組織的園外活動,如“挖紅薯”活動,幼兒可以用準備好的材料或者直接用小手扒開泥土,挖出紅薯那一刻不但有喜悅和成就感,還在不知不覺中鍛煉了動手能力;春游、秋游、放風箏、踏青等活動,幼兒可以更接近大自然,用感官感受大自然的美。經過調查發(fā)現(xiàn),3%的家長會利用身邊觸手可及的自然材料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能力;40%的家長會利用周末帶孩子到野外郊游或者野餐等;57%的家長根本沒有這個意識,有些會直接做甩手掌柜,把孩子扔給爺爺奶奶,有些忙于工作根本沒空帶孩子,陪伴孩子的時間少之又少。教師要多與家長溝通,促進家園配合,讓家長與孩子多些“親子時間”,家長可以組織野外郊游、燒烤、野餐、親子制作、親子垂釣、寫生等。在接近大自然的過程中,家長引導孩子參與,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但能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也能讓孩子產生“我很棒”“我很能干”的自豪感。
讓幼兒走進社會、融入社會、體驗社會、感悟社會,帶幼兒到大自然中進行活動,把活動移到大自然,可以充分發(fā)揮自然材料和自然環(huán)境的教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