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沙老地圖上,文昌閣這個地名,曾經(jīng)有3處。如今黃興北路邊的文昌閣,是唯一一處留存下來的古跡。
600多年前,即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長沙縣學宮就設立在今文昌閣一帶。幾乎貫穿整個大明王朝,文昌閣一直就是長沙縣生員們弦誦、科考之地。直到明末崇禎年,張獻忠攻破長沙城,北門外的長沙縣學宮及文昌閣,被農(nóng)民起義軍縱火燒毀。
清代初期,長沙縣學宮一度遷建驛步門外(即大西門,今橘子洲大橋旁五一大道北側(cè))。清康熙年間,吳三桂反叛,長沙縣學宮再度毀于戰(zhàn)火。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長沙縣知縣朱前詒來到長沙,深感地方執(zhí)政首要在于移風,于是在文昌閣舊址上修復了學宮,本地的士紳也將長沙北門外的菜地、田園買下來,捐給文昌閣及長沙縣學,作為文昌閣及長沙縣學養(yǎng)護的開支。
在文昌閣附近,現(xiàn)在有一家叫“文昌閣”的餐廳。這里曾是文廟舊址,古人在此地祭祀祈福才子高中,萬福平安。民國之后祭祀之事漸漸減少,廟宇也隨之荒蕪。近幾年,在政府有關部門和非遺愛好者共同努力下,文昌閣修繕與重新利用計劃啟動,以舊文廟為主體,保留了屋頂和大部分橫梁,并專門搭建了戲臺,通過現(xiàn)代化施工加固和簡單改造,取“文昌閣”本名,創(chuàng)建了這家長沙市井菜館。菜館的定位是一個保留并弘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平臺,地道的長沙美食主要還是為留住客人,“沒有人會拒絕在聚餐的時候聽戲,看表演,哪怕是對長沙彈詞、戲曲毫無興趣的人,也愿意在享用美食的時候聽上一段。”
清末民初的長沙,人們在文昌閣完成春夏祭祀,祈福全家生活無憂,預祝學子高中。夏日午后,泡上一盞茶,在這文昌閣的老戲臺下坐好,萬眾矚目的藝人師傅攜月琴端坐,說唱結(jié)合,鏗鏘婉轉(zhuǎn),一出好戲娓娓道來,臺下的觀眾操著各式各樣的口音叫好,生活的樂趣大致如此。
時光回撥至今,非遺傳人一襲古裝,聚光燈下仿若前世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