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楠楠 劉永軍 邱玉 蔣范黎 傅淑涵 韋思達 汪倩
[摘要]目的運用網(wǎng)狀 meta 分析方法系統(tǒng)評價異甘草酸鎂及多烯磷脂酰膽堿等5種保肝藥物治療藥物性肝損傷的效果。方法檢索中國知網(wǎng)、萬方、維普數(shù)據(jù)庫,獲得相關的臨床隨機和半隨機對照試驗。使用《Cochrane 系統(tǒng)評價員手冊》對文獻進行風險偏倚評估,使用 R 4.0.3軟件進行網(wǎng)狀 meta 分析。結果共納入48篇文獻,網(wǎng)狀 meta 分析結果顯示,總有效率及降低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總膽紅素(TBIL)水平的順序為由高到低為:異甘草酸鎂>復方甘草酸苷>還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膽堿>甘草酸二銨。結論異甘草酸鎂治療藥物性肝損傷的總有效率最高,在降低 ALT、AST 以及TBIL 水平方面的作用強于其他4種藥物。
[關鍵詞]異甘草酸鎂;多烯磷脂酰膽堿;還原型谷胱甘肽;復方甘草酸苷;甘草酸二銨;藥物性肝損傷;網(wǎng)狀 meta 分析
[中圖分類號] R5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2095-0616(2022)08-0042-07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five liver protective drugs in the treatment of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LENG? Nannan??? LIU? Yongjun??? QIU? Yu??? JIANG?; Fanli??? FU? Shuhan??? WEI? SidaWANG? Qian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Jiangsu, Nanjing 21119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ystematically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five liver protective drugs including 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 and polyene phosphatidylcholine on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 by network meta- analysis. Methods The databases including CNKI, Wanfang and VIP were searched to retrieve relevant randomized and semi-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Cochrane Reviewers' Handbook"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risk bias of the literature, and R 4.0.3 software was used for the network meta-analysis. Results A total of 48 pieces of literature were included. The results of network meta-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descending order in terms of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reducing the levels of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 and total bilirubin (TBIL) was 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 > compound glycyrrhizin > reduced glutathione ≈ polyene phosphatidylcholine > diammonium glycyrrhizinate. Conclusion 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 shows the highest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treatment of DILI, and its effect on reducing the levels of ALT, AST and TBIL is strong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 four drugs.
[Key words] 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 Polyene phosphatidylcholine; Reduced glutathione; Compound glycyrrhizin; Diammonium glycyrrhizinate;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Network meta-analysis
藥物性肝損傷(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即因為處方以及非處方的生物制劑、化學藥物或傳統(tǒng)中藥等誘發(fā)導致的肝損傷[1]。DILI 是藥物不良反應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同時也是影響較為嚴重的一種,若是得不到有效的救治,很有可能會造成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DILI 發(fā)病人群較廣,中國大陸地區(qū) DILI 的發(fā)病率為23.8/10萬,高于西方國家[2],同時患病人數(shù)不斷增加,疾病負擔逐年上升。
本研究選擇當前臨床使用較多的5種保肝藥(異甘草酸鎂、復方甘草酸苷、還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膽堿、甘草酸二銨)進行系統(tǒng)評價,旨在收集已發(fā)表文獻進行網(wǎng)狀 meta 分析,系統(tǒng)評價5種保肝藥物的臨床有效性。
1資料與方法
1.1 文獻納入標準
研究對象:DILI 患者且未診斷出限制性的基礎疾病。干預措施:對接受5種保肝藥物中至少2種進行對照治療,治療周期在13~30 d。結局指標:保肝治療總有效率;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總膽紅素(TBIL)。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是指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減輕或者完全消失,肝功能指標恢復正常;有效是指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改善,同時肝功能指標與治療前相比降幅達到50%;無效是指患者癥狀體征未改善,肝功能指標升高或降低不明顯??傆行?顯效率+有效率。研究類型:臨床研究, RCT 及半 RCT,中文。
1.2 文獻排除標準
與主題無關或單樣本中心;無法獲取完整信息的文獻;重復文獻;聯(lián)合用藥的文獻。
1.3 檢索策略
通過中國知網(wǎng)、萬方和維普數(shù)據(jù)庫檢索關于5種保肝藥物治療 DILI 的臨床研究。檢索詞:異甘草酸鎂,多烯磷脂酰膽堿,還原型谷胱甘肽,復方甘草酸苷,甘草酸二銨,肝損傷,肝損害,藥物性肝炎等。
1.4 文獻篩選及數(shù)據(jù)提取
由2名研究人員基于確定的標準對文獻進行篩選,對納入文獻的數(shù)據(jù)信息進行提取,若是出現(xiàn)分歧,則由其他研究人員進行協(xié)商。數(shù)據(jù)提取內容:一般信息、基本特征、結局指標。
1.5 質量評價
由2名研究人員分別根據(jù)《Cochrane 系統(tǒng)評價員手冊5.1版》評估納入文獻的偏倚風險[3],如遇分歧,由第3名研究者協(xié)商解決。研究人員對偏倚風險的評估主要考慮納入文獻的結果數(shù)據(jù)是否完整、是否說明盲法和隨機分配方法,以及研究結果有無選擇性報告等,如果滿足以上所有標準,則將納入文獻評估為低風險,若僅滿足部分標準,則為中風險,如果所有標準都不滿足,則評估為高風險。
1.6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研究主要借助 R 4.0.3軟件完成統(tǒng)計分析,具體應用的程序包為 RJAVA、GEMTC 及 NET meta。計數(shù)資料和計量資料分別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 OR)和標準均數(shù)差(mean difference, MD)作為效應指標,對于所有效應量的區(qū)間估計均采用點估計值和95%置信區(qū)間(confidence interval, CI)。網(wǎng)狀 meta 分析通過貝葉斯統(tǒng)計學方法完成,用 u 檢驗法進行假設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用 R 4.0.3軟件的 NET meta 程序包對各干預措施的結果排序,繪制森林圖。
2結果
2.1 文獻納入結果
通過數(shù)據(jù)庫檢索到2272篇相關文獻,根據(jù)納入及排除標準進行篩選,最終符合納入標準的48篇文獻[4-51]被納入,均為中文文獻,共4153例肝損傷患者入選。
2.2 納入文獻的質量評價
納入的48篇文獻中,35篇為中偏倚風險,13篇為高偏倚風險(圖1)。9篇文獻對隨機方法進行說明,均為隨機數(shù)字表法;48篇納入文獻都未說明隱藏方案和盲法;從分組及報告例數(shù)判斷均無失訪,數(shù)據(jù)完整性較好。
2.3? meta分析結果
2.3.1 網(wǎng)狀關系圖網(wǎng)狀關系圖中,圓點表示不同的干預措施,納入干預措施為5種;圓點之間的線段表明兩種藥物存在直接比較,異甘草酸鎂和還原型谷胱甘肽的線段較寬,表明兩種藥物比較的頻率較高。見圖2。
2.3.2? ALT 評價各藥物降低 ALT 水平直接與間接比較的結果見圖3,除還原型谷胱甘肽和復方甘草酸苷(P=0.0273<0.05)、多烯磷脂酰膽堿和復方甘草酸苷(P=0.0343<0.05)的直接比較結果和間接比較結果外,其他藥物降低 ALT 水平的直接和間接比較結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合并結果顯示,異甘草酸鎂降低 ALT 水平效果顯著優(yōu)于甘草酸二銨[MD=48,95%CI(32,64)]和還原型谷胱甘肽[MD=29,95%CI(18,40)],對各藥物降低 ALT 水平進行排序,異甘草酸鎂>復方甘草酸苷>還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膽堿>甘草酸二銨。見圖4。
2.3.3? AST 評價各藥物降低 AST 水平直接與間接比較的結果見圖5,除多烯磷脂酰膽堿和復方甘草酸苷(P=0.0096<0.05)的直接比較和間接比較結果外,其他藥物降低 AST 水平的直接和間接比較結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合并結果顯示,異甘草酸鎂降低 AST 水平效果顯著優(yōu)于甘草酸二銨[MD=52,95%CI(37,67)]和還原型谷胱甘肽[MD=27,95%CI(17,37)],對各藥物降低 AST 水平進行排序,異甘草酸鎂>復方甘草酸苷>還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膽堿>甘草酸二銨。見圖6。
2.3.4? TBIL 評價各藥物降低 TBIL 水平直接與間接比較的結果見圖7,所有藥物降低 TBIL 水平的直接和間接比較結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合并結果顯示,異甘草酸鎂降低 TBIL 水平效果顯著優(yōu)于甘草酸二銨[MD=15,95%CI(7.9,23)]和還原型谷胱甘肽[MD=11,95%CI(5.3,17)],對各藥物降低 TBIL 水平進行排序,異甘草酸鎂>復方甘草酸苷>還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膽堿>甘草酸二銨。見圖 8。
2.3.5 總有效率評價各藥物總有效率直接與間接比較的結果見圖9,所有藥物總有效率的直接和間接比較結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合并結果顯示,對各藥物總有效率進行排序,異甘草酸鎂>復方甘草酸苷>還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膽堿>甘草酸二銨。見圖10。
3討論
DILI 是常見的藥物不良反應,我國 DILI 發(fā)生率較高,僅次于脂肪性肝病和病毒性肝炎。若得不到及時治療,可能會造成患者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臨床常見治療方式是停用可能造成肝損傷的藥物及保肝藥物治療。目前臨床使用較多的保肝藥主要是異甘草酸鎂、復方甘草酸苷等。其中,異甘草酸鎂與復方甘草酸苷、甘草酸二銨的作用主要是抗炎抗氧化,且不會對免疫功能產(chǎn)生抑制作用[52];還原型谷胱甘肽以解毒作用為主,治療抗結核藥致肝損害的臨床療效較好;多烯磷脂酰膽堿可促肝細胞生成和修復,調節(jié)能量代謝,改善肝線粒體的動能特性[53]。
本研究對5種保肝藥治療 DILI 的效果進行分析,選擇總有效率及降低 ALT、AST 和 TBIL 水平作為效果指標,48項臨床研究的分析結果顯示,總有效率方面異甘草酸鎂最高,其次為復方甘草酸苷;異甘草酸鎂降低 ALT、AST 和 TBIL 水平的作用強于其他4種藥物。由此可見,異甘草酸鎂在總有效率和降低 ALT、AST 和 TBIL 水平的效果都較好。
本研究的局限主要是:①納入的文獻質量偏低,均為中高偏倚風險,大部分研究未報告隨機分配和分配隱藏方法,可能會對結論產(chǎn)生影響。②部分指標存在異質性,對還原型谷胱甘肽和復方甘草酸苷、多烯磷脂酰膽堿和復方甘草酸苷降低 ALT 和 AST 水平的直接和間接比較結果存在異質性,因文獻信息不足,難以進行亞組分析。③納入文獻均為中文文獻,未能檢索到符合要求的英文文獻,可能存在語言偏倚。④受限原始研究,未能評估不同藥物治療 DILI 的安全性數(shù)據(jù)?;谏鲜鼍窒蓿狙芯拷Y論仍需大量設計合理、方法得當?shù)?RCT 予以證實。
目前臨床尚無關于異甘草酸鎂以及復方甘草酸苷、還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膽堿、甘草酸二銨治療 DILI 療效的直接比較,網(wǎng)狀 meta 分析可對不同治療方式進行直接與間接比較,本研究通過網(wǎng)狀 meta 分析對5種保肝藥物的臨床療效進行比較,可系統(tǒng)認識臨床常用 DILI 治療藥物,同時評估多個直接和間接證據(jù),研究結果相對客觀和準確,能讓醫(yī)療衛(wèi)生系統(tǒng)決策者、醫(yī)務工作者和護理專員在多種替代方案而非基于單個認知干預措施研究或傳統(tǒng) meta 分析中選擇。
[參考文獻]
[1]于樂成,茅益民,陳成偉.藥物性肝損傷診治指南[J].實用肝臟病雜志,2017,20(2):257-274.
[2] Shen T, Liu Y, Shang J, et al.Incidence and Etiologyof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in Mainland China[J]. Gastroenterology,2019,156(8):2230-2241.e11.
[3]李幼平,楊曉妍,李鴻浩.知證衛(wèi)生決策工具附件——評估設計(改編自 Cochrane 干預措施系統(tǒng)評價手冊)(文18附件2)[J].中國循證醫(yī)學雜志,2010,10(6):647.
[4]蔡篤運,賈杰,林鋒,等.多烯磷脂酰膽堿治療抗結核藥物所致藥物性肝炎40例[J].山東醫(yī)藥,2009,49(35):100.
[5]羅圣.多烯磷脂酰膽堿治療抗結核藥致肝損害40例臨床觀察[J].蛇志,2013,25(4):383-384.
[6]劉方軍.多烯磷脂酰膽堿治療抗結核藥致肝損害效果分析[J].實用醫(yī)藥雜志,2010,27(11):995-996.
[7]張璽煒,趙子儀.復方甘草酸苷治療化療引起的藥物性肝損害的療效觀察[J].中國藥房,2006(18):1408-1409.
[8]彭浩.復方甘草酸苷治療抗結核藥物性肝損害的療效分析[J].臨床肺科雜志,2014,19(1):176,191.
[9]鄭金莉,周岳進,肖揚,等.復方甘草酸苷治療抗結核藥物性肝炎臨床觀察[J].常州實用醫(yī)學,2010,26(5):294-295.
[10]辛桂杰,鞠桂萍,杭雷,等.復方甘草酸苷治療抗結核藥引起的藥物性肝炎臨床觀察[J].實用肝臟病雜志,2007(4):263-264.
[11]張美琴.復方甘草酸苷治療藥物性肝損害療效觀察[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3,17(11):1390-1391.
[12]李斌,張偉.還原型谷胱甘肽對抗結核藥物性肝損害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2,7(12):199-200.
[13]謝海麗,萬世澤.還原型谷胱甘肽治療化療藥物性肝損害32例[J].醫(yī)藥導報,2010,29(6):740-741.
[14]鄧天君,鄧慧琳.還原型谷胱甘肽治療抗癆藥物性肝損害的臨床研究[C]//.第六屆全國肝臟疾病臨床學術大會暨第二屆中國—印度尼西亞肝病峰會論文集,2008:248-249.
[15]袁霞.還原型谷胱甘肽治療藥物性肝損害療效觀察[J].華夏醫(yī)學,2007(1):139-140.
[16]王繼業(yè).還原型谷胱甘肽治療藥物性肝炎的療效觀察[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2,16(26):3515.
[17]許少綿,賀香毓,丁志偉,等.天晴甘美在肝炎肝功能異常中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9,14(2):100-102.
[18]羅冬生.藥物性肝損害治療的比較研究[J].海峽藥學,2017,29(10):130-132.
[19]肖波.異甘草酸鎂對藥物性肝炎患者的療效與血清學指標的影響[J].抗感染藥學,2016,13(6):1329-1331.
[20]阮圣霆,夏光云.異甘草酸鎂與還原型谷胱甘肽治療抗類風濕藥物誘發(fā)的藥物性肝損傷患者療效比較[J].實用肝臟病雜志,2017,20(5):608-609.
[21]倪鴻昌,契燕燕,馮為東.異甘草酸鎂治療化療藥物性肝損害療效觀察[J].安徽醫(yī)藥,2009,13(9):1099-1100.
[22]李強.異甘草酸鎂治療結核藥引起的藥物性肝炎臨床療效觀察[J].海峽藥學,2020,32(9):155-156.
[23]熊曉晴.異甘草酸鎂治療抗結核藥物性肝損害71例[J].江西中醫(yī)藥,2015,46(11):53-54.
[24]聶琦,袁冶,陶立軒,等.異甘草酸鎂治療抗結核藥物性肝損害150例[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5,18(12):1488-1490.
[25]陳濤,鄧永聰.異甘草酸鎂治療抗結核藥引起的藥物性肝炎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0,12(13):45-46.
[26]陳麗虹,王健華,李春明.異甘草酸鎂治療抗結核藥引起的藥物性肝炎臨床效果觀察[J].白求恩醫(yī)學雜志,2016,14(3):317-318.
[27]蔣利,易星.異甘草酸鎂治療抗結核藥致藥物性肝損傷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6,10(5):117-118.
[28]張雪華,火永康.異甘草酸鎂治療抗腫瘤藥導致肝損害的臨床觀察[J].醫(yī)藥前沿,2016,6(35):209-210.
[29]朱景鳳.異甘草酸鎂治療乳腺癌化療致中重度肝損害的效果分析[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9,23(16):2292-2293.
[30]歐陽龍明.異甘草酸鎂注射液在治療藥物性肝損傷中的作用[J].實用臨床醫(yī)學,2010,11(12):36-37.
[31]周春燕,靳露,李治綱,等.多烯磷脂酰膽堿治療藥物性肝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7,27(23):112-113.
[32]王新軍,田豐.復方甘草酸苷治療抗結核藥物性肝炎的臨床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2,14(7):85-86.
[33]康立文.復方甘草酸苷治療抗結核藥物性肝炎的臨床療效[J].健康必讀(中旬刊),2013,12(11):324.
[34]陳暉,劉猛.觀察異甘草酸鎂治療抗結核藥引起的藥物性肝炎臨床[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59):11636-11637.
[35]王延臣.異甘草酸鎂對藥物性肝炎患者的療效與血清學指標的影響[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8,12(20):140-141.
[36]丁鍔.異甘草酸鎂治療何首烏致藥物性肝損傷臨床分析[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2,31(11):15-16.
[37]李建明,唐中權.異甘草酸鎂治療急性重度肝損傷的臨床觀察[J].內蒙古醫(yī)學雜志,2018,50(7):796-797.
[38]胡紅鋒.異甘草酸鎂注射液治療藥物性肝炎后患者的臨床效果及血液生化指標變化[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5(1):125-128.
[39]夏六均.異甘草酸鎂治療藥物性肝損害的臨床效果評價[J].醫(yī)藥前沿,2018,8(2):247.
[40]孟敏.異甘草酸鎂治療抗結核藥物所致肝損傷臨床療效分析[J].醫(yī)藥前沿,2016,6(18):107-108.
[41]王凌凌,王皓,武振明,等.異甘草酸鎂與還原型谷胱甘肽對化療后肝損傷治療的效果比較[J].肝臟,2018,23(6):555-557.
[42]張曉初.還原型谷胱甘肽治療藥物性肝炎的療效觀察[J].河北醫(yī)藥,2013,35(7):1020-1021.
[43]李榮霞,劉潔,趙玲琳,等.不同保肝藥物治療抗類風濕藥物所致藥物性肝損傷的效果及藥物成本比較 [J]. 中國醫(yī)藥,2019,14(3):396-399.
[44] 石永國 . 異甘草酸鎂治療化療肝損傷的療效觀察 [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8,29(16):2556-2558.
[45] 吳小霞,辛朝雄,李曉云,等 . 異甘草酸鎂治療抗結核藥引起的藥物性肝炎的療效分析 [J]. 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5,26(6):1272-1274.
[46] 李在亮 . 異甘草酸鎂治療抗結核藥引起的藥物性肝炎臨床療效 [J].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7,17(32):79.
[47] 吳潮清,熊禮佳,賀紅光,等 . 異甘草酸鎂治療難治性腎病綜合征患者環(huán)磷酰胺所致肝損傷的療效觀察 [J]. 廣西醫(yī)學,2014,36(4):432-435.
[48] 劉廣德,胡耀,張艷芳,等 . 異甘草酸鎂注射液治療藥物性肝損傷的臨床分析 [J]. 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4,23(24):2680-2681.
[49] 姜建國 . 異甘草酸鎂注射液治療藥物性肝損傷的臨床觀察 [J]. 中國醫(yī)師進修雜志,2010,33(4):72-73.
[50] 魏義勝 . 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和還原型谷胱甘肽對抗結核藥物性肝炎患者療效及預后的影響比較 [J].數(shù)理醫(yī)藥學雜志,2020,33(5):758-759.
[51] 張雅昕 . 還原型谷胱甘肽與多烯磷脂酰膽堿治療藥物性肝損傷的療效比較 [J]. 航空航天醫(yī)學雜志,2019,30(12):1450-1452.
[52] 張喜全,夏春光,萬順之 . 天晴甘美 [J]. 中國新藥雜志,2006(16):1409-1410.
[53] 胡琴,劉維,邵宏 . 藥物性肝損傷的藥物治療研究進展 [J]. 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16,21(2):231-236.
(收稿日期:2021-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