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一直強調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改變過去唯分數、成績至上的教學局面,思政教育也在這樣的背景下被提上日程,成為每個教師必須落實的工作,包括高校體育課程教學。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這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是深化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需要,更是促進青少年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需要。體育課程中蘊含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而且兩者育人目標一致。
體育課程是高校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具有教學形式特別、學生參與度高、內容覆蓋面廣等特點。就目前高校體育教學實施情況來看,學生在課上較多參與體育鍛煉,很少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這難以將課程的育人價值充分彰顯出來。新形勢下,教師在傳授學生體育理論知識,提升其運動技能的同時應積極滲透思政教育,讓學生擁有強健的體格,同時具備健全的人格。在本文中,筆者就體育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這兩者融合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具體措施分享幾點拙見。
1 體育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他還強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痹谶@樣的倡導下,體育教師必須積極響應,不能將體育課程的育人功能局限于提升學生身體素質,要以立德樹人為教育宗旨,深入挖掘課程中的思政教育資源,堅持體育教育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落實教育根本任務。
第二,深化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需要。一直以來,體育課程肩負的育人職責主要是增強學生身體素質,提升他們的運動技能。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通常重技能輕意識,重技術輕文化,重活動輕理論,這違背了素質教育的初衷,甚至對素質教育的推進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阻礙。以立德樹人為導向進行教學改革,讓體育教師認識到體育是一門富含思政元素的課程,自己擔負著青少年思想政治建設的責任與使命,從而去改革和創(chuàng)新。因此,將思政教育滲透到體育教學中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是深化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需要。
第三,促進青少年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需要。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對青少年要求越來越高,要想適應并融入社會,青少年除了要有扎實的專業(yè)基礎,健康的體格,還要有優(yōu)良的精神品質,如團結合作、堅持不懈、迎難而上等精神品質,而體育訓練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在培養(yǎng)學生的這些精神品質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因此,教師在體育訓練中應滲透思政教育,這是促進青少年長久、穩(wěn)定發(fā)展的需要。
2 體育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的可行性
第一,體育課程中蘊含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在部分教師看來,體育課程教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而思政教育傾向于理論教育,兩者之間并無關系。實則不然,體育課程中蘊含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如健康向上的文化追求、 團隊意識、進取精神、人文情懷等。具體來說,體育文化中倡導的積極健康、樂觀向上的生活方式以及勝不驕敗不餒的生活態(tài)度,有助于學生塑造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如體育競賽以及教學活動中需要運動員嚴格遵守要求和規(guī)則等,這能夠增強學生的規(guī)矩意識,讓他們養(yǎng)成自律自制的習慣。此外,體育比賽中涉及到各種各樣的關系,包括與對方成員之間的競爭關系以及與本隊成員的合作關系,通過對這些關系的有效處理,學生會具備團隊合作意識、集體主義精神以及爭先意識等;如體育追求更強、更高、更快的精神,鼓勵運動員不斷超越自我,追求卓越,這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迎難而上、永不放棄、自強不息的意志品質。由此可見,將思政教育滲透到高校體育課程教學中有較強的可執(zhí)行性。
第二,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育人目標具有一致性。蔡元培先生曾說:“完全人格,首在體育?!笨隙梭w育訓練在人格塑造上發(fā)揮的重要作用。體育課程教學目標通常包括身體健康、運動參與、運動技能、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等。其中,身體健康、運動參與、運動技能等主要關注學生對運動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而社會適應、心理健康等是針對學生社會關系、社會意識、心理素質等提出的目標要求。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體育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在育人目標上具有一致性,均是為了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所以將兩者進行融合可操作性較強。
3 思政教育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滲透路徑
3.1 轉變理念,指向立德樹人樹立科學的教學目標
一般理念認為,體育課程教學的主要目標是提升學生體能素質,而對于學生心理健康、思想素質等方面的發(fā)展,體育課程教學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高校體育教學一直以來以傳播體育知識與運動技能為主,忽視了思政教育,這讓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無法落地。行為受控于思想,要想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首先要轉變教育理念,指向立德樹人樹立科學的教學目標。讓整個體育活動在正確目標的引領下有效開展,發(fā)揮預期的育人效果。在具體的操作實踐中,教師要拓寬教育目標的維度,不能只考慮知識與技能這一維度,還要考慮青少年價值觀、人生觀的塑造,制定更豐富、更合理的教學目標,促進思政教育與體育課程教學的深度結合。
以排球訓練為例,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教師要考慮如何讓學生理解并掌握排球運動技能,包括傳球、顛球、發(fā)球等動作技巧,還要思考如何通過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爭先意識、迎難而上的精神品質、自律自制意識等。只有樹立科學的教學目標,才能保證教學活動開展的有序性、高效性。
3.2 整合資源,基于思政教育拓展體育教學內容
立德樹人理念下,教師應認識到在體育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并不是簡單地在教學內容中增加思政教育,更不是在訓練過程中簡單地增加一些口頭說教,它是兩者方方面面的融合,也就是要將思政教育滲透到體育課程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對教學內容既有互補也有交叉。因此,教師應樹立課程思政理念,結合實際情況整合資源,讓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相互交融。
例如,在排球訓練之前,教師可以從網絡上下載一些關于中國女排在各種大型比賽中奪冠的視頻,開發(fā)成課程資源,于排球理論教學中組織學生觀看。這樣的課程資源生動、形象、精彩,既可以讓學生領略到排球這項運動的魅力,認識到排球運動中的各項動作,激發(fā)他們學習排球的興趣,還能利用中國女排精神去感染學生,引導他們學習女排運動員身上不言敗、不氣餒、敢于挑戰(zhàn)自我、團結合作等精神品質。除此之外,還能通過直觀的視頻情境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學好體育能夠為國爭光,知道體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家實力,從中滲透愛國主義精神教育,培養(yǎng)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
又如,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引進一些民族體育項目,作為熱身輔助或者其他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輔助。一方面,豐富體育教學內容;另一方面,增強體育課程教學的人文性,以此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如引進踢毽子、跳竹竿、武術、太極拳、五禽戲等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或是用它們指導學生課前熱身,或是用他們指導學生劇烈運動后緩解疲憊。開發(fā)并運用這些資源能夠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有助于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從而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
3.3 以生為本,指向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在傳統(tǒng)高校體育教學中,教師主要采取示范教學法,即指導學生某個體育技能之前自己先在臺上展示標準的、規(guī)范性的動作,然后要求他們模仿,在不斷重復的訓練中掌握技巧與方法。這樣的教學手段抑制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他們全程處于被動位置,缺乏思考,體驗感不強。立德樹人理念下,必須扭轉這樣的局面,讓學生掌握主動權,使他們在切切實實的參與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從而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質。
3.3.1 游戲教學法
游戲教學是一種趣味性的教學方式,迎合了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合理地運用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對于提升他們的訓練效果有重要意義。更關鍵的地方在于,游戲活動深受青少年的喜愛,在游戲形式的體育訓練中,高校學生會拼盡全力。或是興趣使然,或是好勝心的驅動,他們即使遇到困難、挫折也不放棄,甚至迎難而上,面對巨大的挑戰(zhàn)也會主動、積極克服。此外,游戲活動的有序開展建立在所有參與者嚴格遵循游戲規(guī)則的基礎上,故運用游戲教學法還能增強學生的自律自制意識。以跑步項目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玩貓抓老鼠的游戲活動,規(guī)則是老鼠提前3秒從起點開始跑,而貓于3秒后再跑,老鼠由身體素質水平較低的學生扮演,而貓則是由身體素質較強的學生扮演。若是過程中老鼠被貓抓住,則需要圍繞操場跑一圈作為懲罰,若是貓到了終點位置仍然沒有抓到一只老鼠,同樣接受圍繞操場跑一圈的懲罰。在這個游戲活動中,學生充分體驗到跑步的樂趣,而且養(yǎng)成了不氣餒、堅持不懈、挑戰(zhàn)自我等意志品質。
3.3.2 合作學習法
高校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性,撇開身高、興趣、需求、態(tài)度等方面的差異,僅僅在身體素質這一層面,學生之間的表現也各不相同。如有的學生有很強的耐力素質,有的學生柔韌性更強,還有的學生在爆發(fā)力上面比較出色。所以,在同一個體育項目的訓練中,學生所擅長的技能不一樣,短板也各不相同。教師可以抓住這一契機,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活動,以此增強他們的合作精神、團隊協(xié)作能力,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以及體育技能水平的提升。以籃球訓練為例,有的學生在投籃上比較出色,而有的學生擅長搶球,還有的學生擅長運球等,教師可以遵循組內差異的原則去安排學習小組,讓各小組學生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如擅長攻擊的學生指導隊友如何在競賽中去攻擊對方,而擅長防守的學生則指導隊友在競賽中如何有效防守。這樣的教學方式既能夠減輕教師工作負擔,又能實現學生的均衡發(fā)展與同步提升,更重要的是,在無形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團結精神等,這對提升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有重要意義。
3.3.3 以賽促練教學法
以賽促練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運用它展開教學活動能夠扭轉學生被動、低效學習的局面,它讓學生充分釋放自己,體驗到運動的樂趣。更重要的是,以競賽的形式組織學生練習,可以營造出一種愉悅又緊張的氛圍,促使每個學生發(fā)揮自身的潛能,竭盡全力,這既可以提升他們的專項能力與身體素質水平,還能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責任意識等。以足球訓練為例,采取小場地競賽教學法,按照場地的實際大小,以5人、7人、11人為一組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他們在規(guī)定的小場地里展開競賽。受到好勝心的驅動,高校學生在競賽中竭盡全力,體驗到足球運動的樂趣,挖掘自身的足球潛能,而且具備更強的責任意識、爭先意識、集體榮譽感等,學會科學地處理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
3.3.4 分層教學法
上文中也提到,高校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教師不可忽視這一點。若是采取統(tǒng)一化的教學方式,身體素質和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能輕松就完成任務,容易產生自滿、驕傲心理;身體素質和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即便拼盡全力也無法完成任務,容易產生自卑甚至自暴自棄的心理。立德樹人理念下,教師可以運用分層教學法,顧名思義,正視學生之間的差異,以此為契機,秉持著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等。以女生800米、男生1000米耐力跑項目為例,對于身體素質較強,在平時體育運動中表現優(yōu)異的學生,要求他們跑完整個全程的時間不低于3分20秒;對于平時體育運動中各項表現一般,身體素質一般的學生,要求他們跑完全程時間不低于3分40秒;對于身體素質較差、平時運動較少、基礎薄弱的學生,要求他們跑完全程的時間不低于4分10秒。為學生量身定制目標,讓他們對自己充滿信心,驅動學生在運動中拼盡全力。一般來說,在全身心投入的狀態(tài)下,基本每個學生都能實現目標,這可以讓他們獲得成就感、滿足感,有助于培養(yǎng)其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以及勇于挑戰(zhàn)的精神品質。
3.4 注重發(fā)展,基于思政教育完善體育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具有激趣、引導功能,它間接地影響教學實效性與學生的學習動機、狀態(tài)等。在傳統(tǒng)高校體育教學中,教師主要實施結果性評價,只看學生的運動結果而忽視了他們的運動過程,這樣的教學評價容易讓學生感到挫敗,不利于他們精神品質的培養(yǎng)。立德樹人理念下,教師應運用發(fā)展的眼光去實施評價,堅持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尤其突出對思想動態(tài)、精神品質等方面的評價,以此引起學生的重視。
以跑步項目為例,部分學生在運動中可能出現成績不及格的問題,譬如從起點位置跑到終點所花費的時間超出了教師所規(guī)定的時間。面對這樣的局面,教師第一時間不是斥責、批評學生,而是表揚和肯定他們,譬如贊揚他們堅持跑完全程的意志品質,在這個基礎上和學生一起分析跑步超時的原因,引導他們針對性訓練,從而彌補不足。又如,在體育比賽中,對于最終成績不佳但是團隊意識很強的小組也要加以表揚,表揚他們齊心協(xié)力、共同作戰(zhàn)的精神品質,表揚其中一些個體將集體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的良好品質。這樣的評價具有發(fā)展性,它會引導學生彌補不足,而且促使他們進一步發(fā)揚這些精神品質,實現體育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深度結合。
綜上所述,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是加強青少年思政建設的重要場所,體育教師應深入挖掘課程育人價值,認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堅持體育教學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原則,在指導學生體育技能的同時塑造其人格,要讓他們在擁有強健體格的同時能夠積極應對挑戰(zhàn)、面對困難,從而獲得更好的發(fā)展,使體育教學取得更大的成就,課程育人價值得到充分彰顯。
(作者單位:新疆師范高等??茖W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