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東
(汕頭潮南民生醫(yī)院新生兒科,廣東 汕頭 515100)
新生兒細菌性肺炎是新生兒常見疾病,新生兒的免疫功能尚未發(fā)育健全,極易發(fā)生感染,若不及時處理,易發(fā)展為重癥肺炎[1]。針對重癥感染性肺炎,臨床常采用對癥基礎治療,給予補液、氧氣吸入等基礎治療后,再給予抗生素治療[2]。目前,抗生素的濫用導致多種細菌產(chǎn)生耐藥性,若根據(jù)常規(guī)經(jīng)驗性治療重癥感染性疾病,極易導致抗生素濫用,引起多種不良反應[3]。針對新生兒重癥肺炎患者,合理運用抗生素治療,是保證療效及安全性的基礎?;诖?,本研究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70 例新生兒重癥感染性肺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降階梯療法治療新生兒重癥感染性肺炎的臨床預后,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本院收治的70 例新生兒重癥感染性肺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抽簽法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35例。對照組男19 例,女16 例;日齡7~13 d,平均日齡(10.38±1.93)d。研究組男16 例,女19 例;日齡7~13 d,平均日齡(10.74±1.37)d。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診斷標準:符合新生兒重癥肺炎診斷標準[4],①宮內感染性肺炎:出生后24 h 內發(fā)病,出生時伴有呼吸困難、氣促、窒息,聽診肺部顯示濕啰音、呼吸音粗糙,X 線提示存在支氣管肺炎。②分娩過程中的細菌性肺炎:出生后3~5 d 發(fā)病,對血液及氣管分泌物進行細菌學檢查,符合細菌性肺炎的診斷標準。③產(chǎn)后細菌性肺炎:存在發(fā)熱、鼻翼翕動、氣促、雙肺濕啰音,鼻咽部分泌符合細菌學肺炎的診斷標準,X線提示肺大泡。
納入標準:①符合新生兒重癥肺炎診斷標準;②患兒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存在先天性畸形、先天性遺傳性疾??;②體質量<3 kg的早產(chǎn)兒;③對頭孢、碳青霉烯類抗生素過敏;④存在嚴重的心腦、肝腎疾病。
1.2 方法 兩組均接受氧氣吸入、補液、降溫等基礎治療。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治療,使用阿莫西林克鈉拉維酸鉀(SmithKline Beecham Pharmaceuticals,進口藥品注冊證號H20050141)靜脈滴注治療,劑量:日齡≤14 d,每次20~50 mg/kg,每天1次,連續(xù)治療3~5 d。研究組接受降階梯療法治療,入院初期給予20 mg/kg 美羅培南(Sumitomo Dainippon Pharma Co.,Ltd,國藥準字J20140170)靜脈滴注,持續(xù)使用3~5 d,使用頻率:日齡≤14 d,每12 小時1次;待患者肺部濕啰音消失、體溫<37.5 ℃、心率<140 次/min則改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中山市力恩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1078)繼續(xù)治療,若病情加重,則使用第三代頭孢菌素或升級的碳青霉烯類藥物治療,直至痊愈。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臨床癥狀(體溫恢復正常、肺啰音消失、呼吸恢復平穩(wěn))改善時間及住院時間;采用Sysemx XS-1000i 日本血液分析儀測定白細胞計數(shù)(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采用半定量固相免疫層析檢測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采用免疫透射比濁法測定C 反應蛋白(C-reactionprotein,CRP),所用試劑均由武漢明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包括腹瀉、皮疹、嘔吐。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研究組體溫恢復正常時間、肺啰音消失時間、呼吸恢復平穩(wěn)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s,d)
表1 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s,d)
組別對照組研究組t值P值例數(shù)35 35體溫恢復正常時間2.84±0.31 1.24±0.15 27.486<0.05肺啰音消失時間5.48±0.55 3.58±0.12 19.967<0.05呼吸恢復平穩(wěn)時間3.80±0.92 2.04±1.22 6.814<0.05住院時間10.48±1.83 6.48±0.34 12.713<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WBC、PCT、CRP 比較 治療前,兩組WBC、PCT、CRP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研究組WBC、PCT、CRP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WBC、PCT、CRP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WBC、PCT、CRP比較(±s)
注:WBC,白細胞計數(shù);PCT,降鈣素原;CRP,C反應蛋白
組別對照組研究組t值P值例數(shù)35 35 WBC(×109/L)治療前19.48±3.91 19.43±3.53 0.056>0.05治療后14.29±1.85 10.28±1.84 9.092<0.05 PCT(μg/L)治療前3.53±0.63 3.59±0.34 0.495>0.05治療后2.48±0.45 1.01±0.24 17.052<0.05 CRP(mg/L)治療前17.38±2.58 17.48±2.94 0.151>0.05治療后10.38±3.84 6.48±2.49 5.041<0.05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對照組出現(xiàn)腹瀉2例,皮疹2 例,嘔吐2 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7.14%(6/35);研究組出現(xiàn)腹瀉1 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86%(1/35)。研究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χ2=3.968,P<0.05)。
感染性肺炎是導致新生兒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在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室中,肺炎發(fā)生率高達10%,感染性肺炎的發(fā)生與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多個器官發(fā)育不全密切相關,院內感染也是導致感染性肺炎發(fā)生的因素之一[5]??股氐臑E用導致產(chǎn)生多重耐藥菌,顯著影響感染性疾病的治療效果,因此,針對新生兒重癥感染性肺炎的治療,應加強對抗生素的管理,優(yōu)化治療策略,采取降階梯療法具有重要意義[6]。傳統(tǒng)的抗生素治療是采用逐步升級的治療理念,先使用較溫和的抗生素,隨著患者疾病的惡化,逐步升級抗生素,但對部分患者而言,有時無法及時有效的控制癥狀,導致疾病嚴重惡化[7]。此外,由于新生兒的肝腎功能尚未發(fā)育健全,發(fā)生感染時較兇險,若直接使用藥性較強的抗生素,肝腎無法及時排出,導致出現(xiàn)肝腎損傷。降階梯療法治療理念在于“一步到位、重拳出擊”,首先對患者的血液或支氣管分泌物進行細菌培養(yǎng),在未得到結果前使用溫和的廣譜抗生素,防止病情惡化,待患者的病原學結果明確后,使用抗菌譜較窄的抗生素,以減少耐藥性的發(fā)生,降低治療費用的同時提升抗菌效果,保證治療安全性[8]。
降階梯療法可有效控制體內炎癥,若感染性肺炎患者炎癥反應控制不佳,則會導致患者體內的炎癥因子大量釋放,加重病情,出現(xiàn)膿毒血癥、膿毒性休克;而根據(jù)經(jīng)驗采用抗生素治療,極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多種不良反應,無法及時有效的控制感染[9-10]。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體溫恢復正常時間、肺啰音消失時間、呼吸恢復平穩(wěn)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WBC、PCT、CRP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研究組WBC、PCT、CRP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降階梯療法治療新生兒重癥感染性肺炎效果顯著,能有效降低患者的各項炎癥指標,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縮短患者住院時間,具有較高的治療安全性,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