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茵,陳晨,肖丹,朱化珍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肺科醫(yī)院中醫(yī)科,上海 201209)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種常見的可預防、可治療的疾病,以持續(xù)性氣流受限為特征,病情會隨著時間的延長而加重,伴有氣道和肺對有害顆粒或氣體所致慢性炎癥反應的增加[1]。COPD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病死率,已成為威脅公共衛(wèi)生的重大疾病,預計2030 年可成為第三大致死疾病[2-4]。目前,茶堿、β2激動劑和皮質類固醇、健康教育、肺康復治療等均已用于COPD的臨床治療,但治療后通常伴隨一定的不良反應發(fā)生[5]。近年來,有研究[6]表明,中醫(yī)內外合治在改善COPD的癥狀、減少急性加重的發(fā)生、提高生活質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中醫(yī)學主張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而三伏貼是從中國古代冬病夏治的理論基礎及有效方劑上改進而來,其利用陽氣最旺的三伏期,選用具有辛溫、祛寒、通絡等功效的藥物進行穴位敷貼能興奮人體正氣。穴位三伏貼具有安全、方便、不良反應少及有效預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特點,有研究[7]顯示,穴位貼敷療法在減少COPD 急性加重的發(fā)生頻率縮短持續(xù)時間、緩解癥狀和提高生活質量方面效果確切?;诖?,本研究選取2016 年1 月至2019 年2 月本院收治的158 例肺腎氣虛型COPD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穴位三伏貼貼敷治療肺腎氣虛型COPD 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 年1 月至2019 年2 月本院收治的158例肺腎氣虛型COPD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79 例。對照組男47例,女32例;年齡50~76歲,平均年齡(64.83±4.56)歲;病程2~14 年,平均病程(8.16±2.48)年;COPD嚴重程度:輕度37例,中度29例,重度13例。觀察組男45 例,女34 例;年齡51~78 歲,平均年齡(65.17±4.82)歲;病程2~15 年,平均病程(8.37±2.32)年;COPD嚴重程度:輕度35例,中度28例,重度16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COPD診斷、管理和預防全球戰(zhàn)略》診斷標準[8];②臨床資料完整且診斷明確;③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④患者精神狀態(tài)及認知能力正常;⑤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疾??;②抑郁癥、自卑癥等精神疾??;③同時參與其他臨床研究;④中途退出治療者;⑤依從性差者。
1.3 方法 對照組給予病情穩(wěn)定期患者常規(guī)治療,急性加重期患者則進行住院治療,根據(jù)患者病情給予臥床休息、吸入支氣管舒張劑、靜滴糖皮質激素、抗生素氧療及康復訓練等治療,必要時采用呼吸機治療。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三伏貼貼敷治療,每年7~8月的初、中、末伏進行貼敷治療。①三伏貼的主要成分:炒白術、芥子、元胡、細辛、甘遂、生姜等,將上述藥物磨成粉后80 目過篩,取5 g 制成2 cm2大小的貼劑。②穴位選取:選擇肺俞(雙側)、定喘(雙側)、大椎、天突、膏肓(雙側)、心俞(雙側)等穴位。③貼敷時間及步驟:初伏期間開始,每伏敷貼2次,每兩伏間繼續(xù)敷貼1次,3次為1個療程,隨訪3 年。敷貼時先按摩選穴處1~2 min,每次貼藥4~6 h。如患者出現(xiàn)灼熱難受等不適立即停止。部分患者敷貼部位出現(xiàn)紅腫、水泡等現(xiàn)象屬于正常治療反應,一般3~5 d可自行緩解。
1.4 觀察指標 ①采用COPD 評估測試量表(COPD assessment test,CAT)[9]評估患者治療前后病情改善情況,評定內容包括咳嗽、咯痰、胸悶、氣喘、哮鳴音、易感冒、氣短程度及活動受限程度,按輕度、中度、重度分為3個等級,輕度計2分,中度計4 分,重度計6 分,無上述癥狀計0 分。②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采用FGY-200肺功能檢測儀測定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xiàn)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xiàn)VC)、FEV1占FVC 的比值(FEV1/FVC)及FEV1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③采用《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0]評估兩組臨床療效,療效判定標準:顯效,CAT量表結果顯示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病情顯著好轉;有效,CAT 量表結果顯示臨床癥狀明顯好轉,病情有所改善;無效,CAT量表結果顯示臨床癥狀未改變或惡化??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病情改善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咳嗽、咯痰、胸悶、氣喘、哮鳴音、易感冒、氣短程度及活動受限程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咳嗽、咯痰、胸悶、氣喘、哮鳴音、易感冒、氣短程度及活動受限程度均低于對照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病情改善情況比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vndi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x±s,scores)
表1 兩組病情改善情況比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vndi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x±s,score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主要癥狀咳嗽咯痰胸悶氣喘哮鳴音易感冒氣短程度活動受限程度對照組(n=79)治療前4.12±1.34 3.87±1.29 3.67±1.18 3.91±1.25 3.73±1.12 3.81±0.91 4.30±1.37 3.96±1.25治療后3.64±1.27a 3.14±1.08a 3.32±0.89a 3.41±1.14a 3.35±1.03a 3.26±0.83a 3.57±1.04a 3.18±0.73a觀察組(n=79)治療前4.07±1.31 3.95±1.23 3.73±1.24 3.96±1.22 3.79±1.09 3.77±0.88 4.21±1.32 4.03±1.71治療后2.98±1.01ab 2.74±0.72ab 3.05±0.75ab 3.08±0.94ab 2.89±0.84ab 2.84±0.85ab 2.93±1.01ab 2.83±0.78ab
2.2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FEV1、FVC、FEV1/FVC及FEV1%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FEV1、FEV1/FVC 及FEV1%均高于治療前(P<0.05),F(xiàn)VC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FEV1、FEV1/FVC 及FEV1%均高于對照組(P<0.05),F(xiàn)VC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lung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lung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注:FEV1,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F(xiàn)EV1占預計值百分比;FVC,用力肺活量;FEV1/FVC,F(xiàn)EV1占FVC 的比值。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肺功能FEV1(L)FEV1%(%)FVC(L)FEV1/FVC(%)對照組(n=79)治療前1.14±0.13 41.36±5.25 2.19±0.42 49.74±4.82治療后1.36±0.15a 49.71±4.72a 2.06±0.34 53.27±5.11a觀察組(n=79)治療前1.09±0.12 40.97±4.96 2.13±0.49 50.07±5.08治療后1.53±0.18ab 51.74±4.61ab 2.04±0.55 57.93±4.85ab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6.08%,高于對照組的69.6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常見的COPD 的阻塞性癥狀包括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和可逆性或不可逆的小氣道阻塞[11]。COPD 患者常伴有喘息、呼氣困難、咳嗽、胸悶和生痰[12]。過去幾十年對COPD的治療包括藥物和非藥物干預,目標是控制癥狀和防止惡化,改善功能表現(xiàn)和生活質量,降低住院、急診護理和死亡的風險,但由于臨床實踐的局限性,預后并不理想[13]。
目前,中醫(yī)藥療法在發(fā)達地區(qū)和發(fā)展中地區(qū)較普遍[14]。中醫(yī)藥治療COPD的普及表明其在改善癥狀、降低急性加重頻率、改善不同模式和不同階段患者的生活質量方面具有潛在優(yōu)勢[15]。氣虛和氣陰虛是COPD 常見伴隨性疾病,與肺、脾、腎有關,研究[9]表明,肺癌的發(fā)病與氣虛有關,氣虛是臟腑失衡的內因。三伏天穴位貼敷是根據(jù)中醫(yī)治未病思想,結合運氣學說和經絡學說,按照“冬病夏治,內病外治”的原理選用外用貼敷藥于1年中最熱的三伏天,在肺腎氣虛相關穴位上貼敷能調理臟腑氣血的中藥。選用三伏天是因此時體內寒氣較弱,經絡氣血位置較淺,毛孔張開,因而藥物容易深入皮膚,刺激穴位[16]。
臨床常采用CAT評分法評估患者健康狀態(tài),其涵蓋范圍廣、可操作性強,已被用于評價肺腎氣虛型COPD的治療效果[16]。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咳嗽、咯痰、胸悶、氣喘、哮鳴音、易感冒、氣短程度及活動受限程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咳嗽、咯痰、胸悶、氣喘、哮鳴音、易感冒、氣短程度及活動受限程度均低于對照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6.08%,高于對照組的69.6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三伏貼貼敷能有效治療肺腎氣虛型COPD患者咳嗽、咯痰、胸悶、氣喘、哮鳴音、易感冒、氣短等臨床癥狀,效果顯著。
肺功能檢查是判斷肺損傷患者氣流受限的主要客觀指標,有研究[7]表明,COPD患者FEV1、FEV1/FVC、FEV1%明顯降低[17],而FVC 作為用力肺活量通常與COPD無關。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FEV1、FVC、FEV1/FVC及FEV1%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FEV1、FEV1/FVC 及FEV1%均高于治療前(P<0.05),F(xiàn)VC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FEV1、FEV1/FVC 及FEV1%均高于對照組(P<0.05),F(xiàn)VC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三伏貼貼敷法能改善肺腎氣虛型COPD患者肺功能。
綜上所述,穴位三伏貼貼敷治療善肺腎氣虛型COPD效果顯著,能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肺功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