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米劍,石雪峰,逄建東
吳起地區(qū)延9油層組沉積相特征
仲米劍,石雪峰,逄建東
(中海油能源發(fā)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術分公司, 天津 300452)
為弄清吳起地區(qū)侏羅系延安組沉積特征,初步尋找該地區(qū)有利勘探區(qū)域,以巖心觀察為基礎,通過測井相分析,從單井、連井及平面相等方面系統(tǒng)開展了吳起地區(qū)延9油層組沉積相及砂體展布特征研究,結果表明吳起地區(qū)侏羅系延9油層組主要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積,河道規(guī)模較小,發(fā)育分流間灣沉積。儲層砂體的分布受沉積相帶控制,垂向上延9油層組儲層砂體較薄,單層砂體厚度主要在1.5~15 m之間,累計儲層砂體厚度在6~40 m之間;砂體沿河道方向及橫切河流方向連通性均較差。局部河道中心富砂區(qū)可為有利勘探區(qū)選擇提供參考。
鄂爾多斯盆地;吳起地區(qū);沉積相;砂體展布
鄂爾多斯盆地是中國主要大型含油氣盆地之一,是我國的重要能源基地。到目前為止盆地開發(fā)的4套含油氣系統(tǒng)中,上三疊統(tǒng)延長組、下侏羅統(tǒng)延安組為兩套砂巖油藏含油系統(tǒng)。其中延長組作為盆地主要含油層,已對其進行了大量的勘探研究[1],而上覆延安組勘探進展相比之下還較為緩慢。目前在盆地中西部發(fā)現(xiàn)了馬嶺、隴東、華池等侏羅系油田[2],勘探規(guī)模有待進一步擴大。
吳起地區(qū)位于鄂爾多斯盆地西部,構造位于伊陜斜坡之上[3](圖1),為東高西低的緩傾單斜構造。該區(qū)的吳306井、新284井等石油試采井中在侏羅系見油氣顯示,預示著該區(qū)侏羅系具有石油開采的潛力,是石油儲量的潛在接替區(qū),可作為下一步勘探的主要目標。
圖1 鄂爾多斯盆地構造分區(qū)及吳起地區(qū)位置
由于沉積相及砂體的空間展布對后期油氣成藏有著重要的控制作用[4],亦是油氣勘探的重要研究目標,而目前對于吳起地區(qū)沉積相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三疊系延長組[5-6],侏羅系延安組的沉積特征及砂體展布特征尚不明晰,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該區(qū)的石油勘探進展。因此本文以巖心觀察為基礎,通過GR、SP等20口具整體代表性井的測井曲線解釋,對吳起地區(qū)延9油層組沉積相分布進行研究分析,明確了相標志特征和沉積微相類型,并進一步探討了砂體的空間展布特征,為該區(qū)下一步石油勘探打下良好的基礎。
鄂爾多斯盆地西緣處于我國東、西部構造域的過渡地帶,先后經(jīng)歷了加里東、海西、印支、燕山以及喜馬拉雅多期次構造運動的影響,具有復雜的構造樣式[7]。在三疊紀末期,受印支運動影響,延長組頂部遭受長期侵蝕,形成了溝谷縱橫、丘陵起伏的古地貌景觀。侏羅系富縣組、延安組是在古構造運動侵蝕面的基礎上的溝谷充填河流沉積,對古侵蝕面起到了填平補齊的作用[8], 其主要物源來自北西、北東方向。延安組與富縣組呈不整合接觸,當富縣組缺失時,便與三疊系延長組呈不整合接觸。根據(jù)巖性、電性及沉積旋回將延安組劃分為10個油層組,延安組頂部由于受燕山運動的影響,在盆地內(nèi)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剝蝕,延10—延1油層組依次為辮狀河、曲流河、河湖三角洲沉積[9,10],整個侏羅紀盆地經(jīng)歷了完整的下切-充填-抬升萎縮的演化過程。
其中本次研究的延9油層組,習稱“寶塔山砂巖段”,為黃灰、灰白色厚層塊狀中粗粒長石砂巖,夾含礫砂巖,底部為灰紫色含礫砂巖或礫狀砂巖夾礫巖透鏡體上部含透鏡狀泥巖,其中夾煤及炭屑,與下伏富縣組地層呈平行不整合接觸。延9油層組為盆地主要含油層位[11]。
通過對吳起地區(qū)延安組巖心觀察表明,延9油層組砂巖多為灰白色、淺灰色或灰褐色,并未發(fā)現(xiàn)代表水體環(huán)境較深的黑色泥巖或油頁巖,表明水體較淺,為淺水沉積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巖石主要為灰色細砂巖、淺褐色細中砂巖與淺灰色細砂巖及灰白色細中砂巖(圖2),與延7—延1油層組所沉積的細砂巖或者粉砂巖相比粒度相對較粗,表明其沉積的水動力較強。巖心沉積構造主要發(fā)育塊狀層理,表明水流能量相對較強,物資供應充足,同時發(fā)育平行層理,亦代表了一種較強的水動力條件。
圖2 吳起地區(qū)延9油層組取心照片
基于巖心觀察,通過吳起地區(qū)20余口井的SP、GR曲線分析,認為該地區(qū)延9油層組可識別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和分流間洼地等沉積微相類型。
1)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微相:其曲線表現(xiàn)為中幅微齒的鐘型或者齒化箱型-鐘型形態(tài),底部一般呈突變接觸,曲線幅值較大,向上變細,略顯正旋回,幅值逐漸減?。▓D3a)。
2)分流間洼地微相:曲線形態(tài)主要表現(xiàn)為低幅值的齒化平直型(圖3b)。
通過單井剖面結構分析及巖心觀察整體表明,延9油層組主要為洪泛沉積體系的三角洲平原沉積,分流河道、分流間洼地及沼澤泥巖、煤層等發(fā)育。
圖3 不同沉積微相測井曲線類型圖
吳起地區(qū)延油層組南北向沉積相對比剖面圖(圖4)顯示在延9油層組沉積期河道規(guī)模較小,主要為三角洲泛濫平原沉積,砂體厚度變薄,單層砂體厚度主要在1.5~15 m之間,累計儲層砂體厚度6~40 m之間,在吳512井發(fā)育分流河道沉積發(fā)育,砂體厚度在10 m左右,而其余各井主要發(fā)育分流間灣沉積與廢棄河道沉積,致使河道砂體并不發(fā)育。
圖4 新25井-吳512井-吳502井沉積相對比剖面圖
東西向沉積相對比剖面(圖5)顯示,在延9油層組沉積期,不同河道間砂體厚度差異較大,河道橫向連通性極差,且河道沉積僅在谷105井區(qū)、高57井區(qū)等發(fā)育,但均被分流間灣所分割,河流寬度較小。
圖5 吳510-谷105井-高119井沉積相對比剖面圖
延9油層組沉積時期,吳起地區(qū)主要為三角洲平原沉積,河道形態(tài)明顯,主要呈條帶狀,單個河道較窄,儲層砂體規(guī)模較小,不同河道被泛濫平原所分割(圖6)。在新65井、塞518井、新305井、塞522井等區(qū)域,由于河道的側向擺動與遷移,不同分流河道逐漸交織匯聚,形成具有網(wǎng)狀特征的平面河流分布形態(tài),導致分流河道砂體不同程度的疊置分布,如塞518井,新247井及塞510井等區(qū)域,砂體厚度增大,普遍大于15 m,往河道兩側,儲層砂體逐漸變薄,甚至尖滅,成泛濫平原泥質(zhì)沉積;而往南河流又再次分叉形成不同規(guī)模的單河道,最終匯入甘陜古河。
圖6 吳起地區(qū)延9油層組沉積相平面分布圖
1)吳起地區(qū)侏羅系延9油層組主要沉積微相類型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和分流間洼地等2種沉積微相。
2)沉積相分析表明,延9油層組主要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積,河道規(guī)模較小,主要由北向南匯入甘陜古河。
3)延9油層組砂體相對較薄,單層砂體厚度主要在1.5~15 m之間,累計儲層砂體厚度6~40 m之間,往河道兩側儲層砂體逐漸變薄。砂體展布明顯受沉積相帶展布控制,改道頻繁呈條帶狀,砂體沿河道方向及橫切河流方向連通性均較差。局部河道中心富砂區(qū)可為有利勘探區(qū)選擇提供參考。
[1]楊華.長慶油田油氣勘探開發(fā)歷程述略[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2012,21(1):69-77.
[2]張才利,劉新社,楊亞娟,等.鄂爾多斯盆地長慶油田油氣勘探歷程與啟示[J].新疆石油地質(zhì),2021,42(03):253-263.
[3]李博,崔軍平,李瑩,等.伊陜斜坡吳起地區(qū)延長組油氣成藏期次分析[J].巖性油氣藏,2021,33(06):21-28.
[4]廖雨軒.環(huán)江油田羅228區(qū)長8油藏單砂體精細刻畫[J].遼寧化工,2021,50(02):265-267.
[5]李祿勝,王嘉歌,郭夢炎.鄂爾多斯盆地吳起地區(qū)長7油層組沉積相研究[J].延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39(04):37-40.
[6]王楠,王繼偉,王芳,等.水下分流河道帶砂體內(nèi)部構型解剖研究及應用—以鄂爾多斯盆地吳起地區(qū)長8段為例[J].石油地質(zhì)與工程, 2021, 35 (02): 23-29.
[7]何登發(fā),包洪平,開百澤,等.鄂爾多斯盆地及其鄰區(qū)關鍵構造變革期次及其特征[J].石油學報,2021,42(10):1255-1269.
[8]張倩,李文厚,劉文匯,等.鄂爾多斯盆地侏羅紀沉積體系及古地理演化[J].地質(zhì)科學,2021,56(04):1106-1119.
[9]趙虹,黨犇,黨永潮,等.鄂爾多斯盆地安塞志丹地區(qū)侏羅系延安組下部組合沉積演化及其對油氣的控制[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50(03):490-500.
[10]史勇,賈有根.鄂爾多斯東勝礦區(qū)色連井田侏羅系延安組沉積相展布及演化[J].中國煤炭地質(zhì),2020,32(02):13-21.
[11] 李楠,袁青.井控面積法研究定邊油田延9油藏剩余油分布規(guī)律[J].遼寧化工,2021,50(06):887-889.
Sedimentary Facies Characteristics of Yan9 Oil-Bearing Formation in Wuqi Area
,
(CNOOC Ener Tech-Drilling & Production Co., Ltd., Tianjin 300457, China)
To reveal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Yan’an formation in Jurassic for prospecting further favorable area, on the basis of core observation and through logging facies analysis, a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sedimentary facies and sand body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Yan 9 oil layer group in Wuqi area was carried out from the aspects of individual well profile, cross-well profile and flat distribution respectively.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sedimentary of Yan9 oil-bearing formation is in distributary channel deposition of delta plai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distributary bay facies, and the scale of channel is small. The distribution of sandstone reservoir is controlled by facies, and the sand body of Yan9 oil-bearing formation is thin, the thickness of single reservoir is 1.5~15 m, and the accumulative thickness can reach 6~40 m. The connection of sand body along the channel and in cross section is poor. The sand-rich area in the local channel center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election of favorable exploration areas.
Ordos basin; Wuqi area; Sedimentary facies; Sand body distribution
TE211
A
1004-0935(2022)04-0540-03
中海油能源發(fā)展股份有限公司科研項目(項目編號:HFKJ-GJ2020-02)。
2021-12-01
仲米劍(1989-),男,山東省德州市人,工程師,碩士研究生,2014年畢業(yè)于成都理工大學能源學院,研究方向:石油地質(zhì)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