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顯軍,李永強(通信作者)
(1濟寧市兗州區(qū)中醫(yī)醫(yī)院放射科 山東 濟寧 272100)(2濟寧市兗州區(qū)中醫(yī)醫(yī)院肛腸科 山東 濟寧 272100)
結腸癌是臨床上一類極為多見的惡性腫瘤,患病率與病死率均較高,應引起重視,及早診治[1]。鑒于此,本文為了進一步探討結腸癌術前診斷的一種有效方法,就濟寧市兗州區(qū)中醫(yī)醫(yī)院2020年2月—2021年2月診治的62例結腸癌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展開研究,并對比手術病理結果的差異,旨在明確多層螺旋CT增強掃描結合血管造影檢查的應用優(yōu)勢,匯報如下。
選取濟寧市兗州區(qū)中醫(yī)醫(yī)院2020年2月—2021年2 月診治的62例結腸癌手術患者,其中男性34例,女性28例;年齡44~79歲,平均(58.40±11.27)歲;體質量指數為20~29 kg/m2,平均(24.34±2.08) kg/ m2;病程2~36個月,平均(14.15±3.52)個月;組織學分型中,分化58例,未分化4例;病灶位于回盲部20例,升結腸28例,肝曲14例;采用腹腔鏡手術者37例,開放手術25例。
納入標準:①患者病歷完整;②患者有完整的病理結果,經內鏡檢查、手術病理等證實為結腸癌,均出現一定程度的血便、消瘦、腹痛、貧血等癥狀;③預計生存期>6個月者;④擇期手術,符合手術指征,ASA分級為I~Ⅲ級者;⑤患者對本試驗知情且同意。
排除標準:①既往有腹部手術或其他重大手術史者;②急診手術患者;③伴有其他臟器的嚴重疾病患者;④凝血功能異常者;⑤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⑥全身免疫性疾病患者;⑦精神疾病患者;⑧妊娠、哺乳期婦女;⑨對麻醉藥過敏者。
所有患者術前均行多層螺旋CT增強掃描與血管造影檢查。檢查前做好腸道的充分準備,患者加水口服復方聚乙二醇。運用東軟NeuⅤiz Prime 64排CT掃描儀,電壓110 kV,電流100~220 mA?;颊呷⊙雠P位(身軀和機床處于水平位置),先行常規(guī)全腹平掃與雙期增強掃描,每期掃描都在深吸氣后一次屏氣內完成,以減少呼吸偽影,掃描區(qū)域從膈頂開始到恥骨聯合。參數設置:準直器16.0 mm×1.2 mm,單圈旋轉用時0.6 s,螺距0.9。增強掃描前先于肘靜脈高壓注入非離子造影劑碘普羅胺(Bayer Schering Pharma AG,注冊證號H20090533)80 mL,注射速率為4 mL/s,再以相同速率注入0.9%氯化鈉溶液40 mL。運用膈頂平面主動脈CT閾值觸發(fā)技術,CT閾值為120 HU,動脈期掃描延遲24~28 s,門脈期掃描延遲50~70 s,掃描后數據傳送至工作站,進行多平面重建,層厚1.5 mm,運用軟組織算法,采用容積再現法、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組顯示腸系膜主觀血管,包括腸系膜上動脈、右結腸動脈、回結腸動脈、中結腸動脈、腸系膜上靜脈、腸系膜下動脈、左結腸動脈及腸系膜下靜脈等。右半結腸術前,觀察中結腸動脈、右結腸動脈的起始變異及吻合支的情況;左半結腸與直腸癌術前,觀察腸系膜下動脈根部、左結腸動脈、乙狀結腸動脈、直腸上動脈的起源走向,同時對病灶及其臨近組織的關系進行觀察與分析。診斷結果由2名經驗豐富的影像學醫(yī)師單獨閱片得出,意見不一致時協商達成一致。
以手術病理結果為標準,分析多層螺旋CT增強掃描結合血管造影檢查對結腸癌分期、CT征象、累及與侵犯相鄰血管情況的診斷符合率。結腸癌分期:參照NCCN指南結腸癌解剖學分期法,分為I~Ⅳ期[2]。CT征象:包括腫塊邊緣不規(guī)則、腸壁增厚腫脹、腸腔狹窄、累及漿膜層、腸梗阻、累及相鄰組織臟器、腹膜后淋巴結轉移。累及與侵犯相鄰血管情況:包括腹主動脈、下腔靜脈、腎動脈、腎靜脈、脾動脈、脾靜脈、腸系膜上動脈、腸系膜上靜脈、腸系膜下動脈、腸系膜下靜脈。
多層螺旋CT增強掃描結合血管造影檢出結腸癌I期25例,Ⅱ期19例,Ⅲ期17例,Ⅳ期1例;手術病理結果為結腸癌I期27例,Ⅱ期18例,Ⅲ期17例,Ⅳ期0例,多層螺旋CT增強掃描結合血管造影檢查對結腸癌分期與手術病理結果的符合率為83.87%。見表1。
表1 多層螺旋CT增強掃描結合血管造影檢查與手術病理結果的結腸癌分期對比 單位:例
多層螺旋CT增強掃描結合血管造影檢查CT征象中腫塊邊緣不規(guī)則、腸壁增厚腫脹、腸腔狹窄、累及漿膜層、腸梗阻、累及相鄰組織臟器、腹膜后淋巴結轉移的符合率分別為96.77%、95.00%、90.32%、88.00%、100.00%、85.71%、92.31%。見表2。
表2 結腸癌CT征象與手術病理結果對比
多層螺旋CT增強掃描結合血管造影檢查對累及與侵犯腹主動脈、下腔靜脈、腎動脈、腎靜脈、脾動脈、脾靜脈、腸系膜上動脈、腸系膜上靜脈、腸系膜下動脈、腸系膜下靜脈的檢出情況的符合率分別為100.00%、80.00%、77.78%、88.89%、100.00%、80.00%、82.35%、89.47%、86.67%、85.00%。見表3。
表3 累及、侵犯相鄰血管情況與手術病理結果對比
結腸癌的病變部位為結腸處,屬于臨床一種常見的消化道腫瘤[3]。2012年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全球約有136萬例結腸癌新發(fā)病例,其中的死亡病例占比約達48%[4]。我國該病的患病率處于較高的水平,且處于持續(xù)上漲的發(fā)展趨勢,已成為衛(wèi)生戰(zhàn)略中防治癌癥的重點。手術是治療結腸癌的有效手段,能切除病灶,控制病情,而術前準確的病情評估有助于了解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對手術方式的確定具有明確的指導意義,對提高療效、改善預后有顯著作用。
影像學檢查是診斷該病的重要手段,其中多層螺旋CT增強掃描的應用較為廣泛,準確率高,能為臨床診斷與治療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5]。其圖像的后處理功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病變組織和臨近組織的對比度,因此可以更清楚地展現腸周間隙的血管情況及淋巴結狀況,同時還能清晰反映出病變的腸壁生長、厚度以及漿膜、腸周脂肪間隙、相鄰組織累及情況等,還可多維度變換角度,能實現全方位掃描與觀察,因此更有利于對病變組織的觀察與分析,繼而獲得較高的診斷準確率[6]。該檢查方法具有無創(chuàng)、患者耐受性好、操作簡單、疼痛輕微等優(yōu)勢,尤其適合無法耐受纖維腸鏡、氣鋇灌腸造影的患者。
近幾年,隨著血管造影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及其在臨床中的普遍應用,多層螺旋CT增強掃描結合血管造影檢查在結腸癌診斷中得到了應用,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診斷結果的準確率。血管造影技術可清楚呈現病變組織和臨近血管的關系,也能觀察病灶的供血血管以及血管臨近區(qū)域的病變情況[7-8]。其與CT增強掃描的聯合應用,有助于臨床醫(yī)生全面地分析病變的區(qū)域、數量以及病灶的生長、血供等狀況,可準確反映病灶的解剖形態(tài)和詳細情況,能為臨床定位及定性診斷提供重要參考依據[9-10]。
本文結果顯示,與手術病理結果相比,多層螺旋CT增強掃描結合血管造影對結腸癌分期診斷的符合率為83.87%,且CT征象與累及、侵犯相鄰血管情況檢查結果的符合率均>77%,提示該項檢查對結腸癌術前評估的準確率較高,可為臨床提供參考依據。
綜上所述,多層螺旋CT增強掃描結合血管造影在結腸癌術前檢查中的應用價值較高,可較為準確地評估患者病情,有助于指導手術方案的制定,值得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