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安 劉冰冰
內(nèi)容摘要:比喻的本質(zhì)是“兩者似是而非”,由本體、喻體、相似點、相異點和喻詞等要素構(gòu)造。著眼事物(概念|詞語)的相似處設(shè)喻,是事物性比喻,簡稱物喻,長于狀物;抽取事件(命題|句子)的共同點設(shè)喻,為事件性比喻,略為事喻,傳統(tǒng)語文學(xué)稱作比或引喻,重在明理;而在事物和事件之間打比方,形成混合型比喻,簡稱物事喻,便于摹態(tài)。中學(xué)語文里,三類比喻都有非常精彩的例子。
關(guān)鍵詞:物喻 事喻 比或引喻 物事喻
一
比喻號稱“語言藝術(shù)之花”,是古今中外最常見的修辭手法。據(jù)王希杰的研究,比喻由深層的本體(S)、喻體(O)、相似點(X)、相異點(Y)和表層的喻詞(B)構(gòu)成,是對同一律的有條件偏離:如果S、O之間存在X,如果可以暫時丟開S和O中的Y,那么,S和O就臨時等價,臨時同一,兩者就能構(gòu)成比喻關(guān)系。[1]比喻在深層的本質(zhì),可以借用熟語來概括:兩者(S、O)似是(X)而非(Y)。例如:
(1)你的眉毛細又長呀,好象那樹梢的彎月亮。(王洛賓《掀起你的蓋頭來》)
本體眉毛,喻體月亮,其形相仿:細、長、彎。說漢語的人誰也不會想起:取月之皎潔,描姑娘之眉。月白眉黛,顏色便是舍棄的Y。所以,“比喻體現(xiàn)了相反相成的道理。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處,否則彼此無法合攏;它們有不同之處,否則彼此無法分辨?!盵2]在表層形式里,為聯(lián)接本體和喻體,常增添一個要素——比喻詞,上文的“好象”是明喻詞,記為B1(暗喻詞為B2)。如果使用符號,能對任何一個比喻進行概括,例(1)可描寫為:SX1X2B1X3O。多數(shù)比喻,在語言表層凸顯相似點,即便X隱含,也需提取出來映射到本體,才能達到比喻的目的;相反,Y常作為背景而忽略。取同舍異,是比喻解碼的主要策略:
(2)櫻桃嘴|楊柳腰
取櫻桃的特征+[小巧]、+[圓潤]、+[紅艷]、+[嬌嫩],映射在主名詞上,于是,“櫻桃嘴”有了色彩與風(fēng)格,寫粗獷漢子,就不協(xié)調(diào)。用楊枝柳條的+[細瘦]、+[柔軟]來形容“腰”,也帶上了女性的柔美,與“虎背熊腰”相對。兩者都在突出本體和喻體之間的X,叫相似性比喻。也有少數(shù)比喻,在表層有意凸顯相異點:
(3)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王安石《梅》)
以雪喻梅,取其色似,X極易解出,無需明言;花飄暗香而雪無,突出了相異處YS(本體的差異)。這類比喻,屬于相異比喻。
上文比喻,都是在兩個事物之間打比方,叫事物性比喻。為了與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雙音節(jié)術(shù)語相類,簡稱“物喻”。事物,指客觀存在的一切物體和現(xiàn)象,對應(yīng)思維層面的概念和語言層面的詞語。概念是把所感事物的共同特征抽象出來后,聚合而成的思維基本單位,是人腦對客觀事物本質(zhì)的反映,表達概念的語言形式是詞語(詞和短語)。眉毛、嘴、腰、梅和月亮、櫻桃、楊柳、雪等等,都是事物、概念、詞語三位一體的存在,物喻可記為S詞—O詞。
事物性比喻,主要功能是狀物。可以描寫事物各種屬性:形狀、顏色、體積、質(zhì)量、密度、質(zhì)料、氣味、結(jié)構(gòu)、性質(zhì)、類別;也可用具體物體的屬性去描寫抽象之物,從文化或心理層面提取X,如“玫瑰色的夢”、“玻璃質(zhì)的謊言”。
二
與事物性比喻不同,抽取兩個事件的共同點進行設(shè)喻,構(gòu)成事件性比喻,略為事喻。事件,指特定時空中發(fā)生過的事情,對應(yīng)思維層面的命題和語言層面的句子。命題是指一個陳述的語義,判斷一件事情真假的句子。霍布斯認為,“命題”是語言使用者(說話人)用于實施斷定或否定、表達真假的言辭。[3]萊布尼茨指出,世界由實體和屬性組成,指稱實體的主項和指稱屬性的謂項構(gòu)成的主謂式命題,是一切命題的基礎(chǔ),其余命題均可還原為這種形式。[4]因此,主謂結(jié)構(gòu)即句子(含分句),是事件、命題最主要的語言形式。例如:
(4)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蘇軾《水調(diào)歌頭》)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都是主謂結(jié)構(gòu)、分句,陳述一件事,表達一個命題,都是在時間流上展開的“事件”:形式上,兩者聯(lián)合,組成并列復(fù)句;意義上,前者本體,后者喻體,構(gòu)成比喻。人世間總有悲歡離合,就象天上的月亮有陰晴圓缺一樣,自古而然,難以周全。詞人運用事件性比喻S句—O句,表達了對弟弟的無限懷念,流露出悟透人生的灑脫和曠達。依憑駢偶結(jié)構(gòu),事件性比喻常常不需要比喻詞。
一個事件就是一個命題,表達的不再是點狀的、靜態(tài)的概念,而是線性的、依于時間的斷言,所以,事件性比喻可用來描寫復(fù)雜、細膩的感受。例如:
(5)提前兩個小時下班,她有些不習(xí)慣, 就像一個日子過得比較緊的主婦, 忽然面對一筆不小的存款。(劉大為《從事物性比喻到事件性比喻》)
將本體事件和喻體事件的共同感受打通,這種復(fù)雜的感受,是作為暗碼信息,蘊含在兩個同構(gòu)的事件性陳述中。然而,事件性比喻,相似點來自主謂結(jié)合的陳述,即兩事中包含的共同的道理和邏輯語義,因而其更主要功能是明理:從物理世界具體的、形象的、熟知的事件中,引出顯而易見的道理,來說明人世間相對抽象、深奧、難以把握的事情。本體事件是表達的重心,喻體事件只是幫助理解本體的引言、引子,所以也叫引喻。胡樹森說:“引喻的作用,主要是為了說明道理。好的引喻可以把道理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使讀者收到一目了然之效?!盵5]事喻長于在具體、形象、可感中明辨道理,因而,古人義理時常常使用,多與駢偶融合,體現(xiàn)了一種感性的“象思維”。例如:
(6)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經(jīng)·第六十四章》)
(7)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因為有了喻體的類比,作者要表達的復(fù)雜的思想、深奧的道理,如“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敵國破,謀臣亡”,就容易把握,也易于為讀者所接受。在《王貴與李香香》中,李季也運用了大量的事喻:
(8)羊群走路靠頭羊,革命的領(lǐng)路人是共產(chǎn)黨。
(9)井子里挑水擔(dān)不干,咱兩人話拉不完。
(10)再亮的月亮不頂白天,再好的婆家不如在娘跟前。
這些都是典型的事喻。前句講自然界淺易之事,后句陳人世間抽象之情,“用一種事物的道理來比喻說明另一種事物的道理”[5]P44,且前后押韻,形成特色鮮明的信天游風(fēng)格。事喻,在格言、諺語中也十分常見,用來明理,勸喻。例如:
(11)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12)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朋。
這類人情物事之喻,可謂是比比皆是。
事件性比喻最早由劉大為提出。他認為,“事物”是一定時間段中能保持自我同一性的實體,“事件”是事物處于某種狀態(tài)中的有序配置。事件間同樣存在著相似性:“如果事件A中若干事物X、Y、Z……之間的關(guān)系R同構(gòu)于事件B中的X'、Y'、Z'……之間的關(guān)系R',則事件A相似于事件B?!盵6]黃衛(wèi)星則從邏輯結(jié)構(gòu)這個角度,對事件性的簡單比喻和復(fù)合比喻分別進行了描寫。[7]由此,事件性比喻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關(guān)注。在傳統(tǒng)語文學(xué)中,事件性比喻屬于“賦比興”中“比”的范疇,后來歸入比喻的小類“引喻”。宋代陳骙在《文則》中談到,“九曰引喻:援取前言,以證其事?!闭f明引喻是用來“證事”即說理的。
“思想的野馬”、“心靈的雞湯”均含比喻,前者可還原成明喻“思想如野馬”,源于物喻的節(jié)縮,后者卻不能。假設(shè)“心靈的雞湯”所指對象如勵志故事、化人散文、感人事件等等為空符號Ф,則其原型是:
(13)Ф滋潤心靈如雞湯滋養(yǎng)身體。
可見,“心靈的雞湯”、“精神的紅包”、“道德的酵母”、“交通的瓶頸”這類借喻組合,來自事喻,是語言中難以言說的空符號(Ф)的形象替代法。[8]
三
事件性比喻提出后,與事物性比喻形成了二元對立的關(guān)系。然而,理論上演繹,在“事物+事物”和“事件+事件”之外,尚有“事物+事件”和“事件+事物”之喻;實際上,這種比喻也是客觀存在的,它既不同于物喻,也有異于事喻。黃衛(wèi)星稱為非典型的事物性比喻和非典型的事件性比喻,如此命名,準是準確,但失之累贅。單從本體、喻體所指內(nèi)涵和語言結(jié)構(gòu)這個維度考察,或許看成混合型比喻更好,即把比喻三分:物喻、事喻、物事喻。物事喻,特指在事物和事件間建構(gòu)的不對稱比喻。例如:
(14)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哪邊?眉眼盈盈處。(王觀《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水、山,是事物;眼波橫、眉峰聚,為事件。反向設(shè)喻,以小喻大,化靜為動,與擬人相融,把山水人格化,給人別開生面,活潑異常的感覺。送者的盈盈眉眼,與好友漸行漸遠的浙東山水,聯(lián)成一線,難舍之情,綿綿不絕。又比方說:
(15)山舞銀蛇,原馳臘象,欲與天公試比高。(毛澤東《沁園春·雪》)解為物喻,“山如舞動的銀蛇,原似奔馳的臘象”,意思也通,但失去了原詞的意蘊和美感。詞人登高望遠,逶迤群山披冰戴雪,猶如銀色長蛇在騰舞;巍峨丘原冰封雪裹,恰似白色大象在奔馳。解讀為混合型的物事喻——山如銀蛇舞,原似蠟象馳——由靜態(tài)的畫變成靈動的劇,用事描物,以動寫靜,彰顯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氣,詞之氣韻飄然而至。喻體“銀蛇舞”、“蠟象馳”,為了句式和格律而將動詞前移。
散文《荷塘月色》是中學(xué)語文中的傳世名篇,作者善用比喻和通感:
(16)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17)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例(16),葉子像裙,當然是物喻,描荷葉之形。但如果把“葉子出水很高”看作本體,那摹寫的就是事物之態(tài),更能凸顯荷桿長而直的亭亭意象??梢?,物喻和物事喻,并非絕然對立,有時存在兩可情形。物喻多描寫事物靜態(tài)的屬性,物事喻由靜態(tài)之物和動態(tài)之事構(gòu)成,便于摹態(tài)——臨摹事物與時相伴的動態(tài)。例(17),“在牛乳中洗過”是個想象的動作,它究竟是不是比喻,曾在語文學(xué)界引起爭鳴。否定者多以物喻為標準,認為沒有出現(xiàn)事物性喻體,不是比喻。
比喻深層就四個要素,簡單明了;比喻的表層號稱“喻?!保姺睆?fù)雜。要素的隱現(xiàn),正是表層復(fù)雜化的一個制約因素。最簡略的比喻,包括不出現(xiàn)本體的借喻和隱去喻體的藏喻,表層都只有一個要素。因而,表層有無事物性的喻體,不能成為判斷比喻是否成立的標準。S—葉子和花,O—在牛乳中洗過(的葉子和花),X—白而朦朧,Y—實景和想象:深層四要素已然具備,就能形成比喻。只是構(gòu)造的是一個物事喻,以虛擬動作(事件)為喻體,摹寫“葉子和花”的月下之態(tài)——動作發(fā)生后的特征或變化。副詞“又”表示接下來也是一個比喻。據(jù)表層句法,后句的主語承前省略,自然就解釋為物喻“葉子和花像夢”,但表意太實,毫無美感,很不自然;只有轉(zhuǎn)而解碼為物事喻,才能品出作者本意:將“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這一事件看成本體,即以“葉子和花”的朦朧之態(tài)為對象,喻體“籠著輕紗的夢”才非常貼切、傳神。因而,(17)中含有兩個物事喻。
總之,以本體、喻體的思維和語言單位為標準,比喻可三分:長于狀物的物喻,重在明理的事喻,便于摹態(tài)的物事喻。
參考文獻
[1]王希杰.修辭學(xué)導(dǎo)論[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315.
[2]錢鐘書.七綴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43.
[3]Hobbes,T.Elements of Philosophy[M].London: John Bohn,1839: 30.
[4]Thomson,G.On Leibniz[M].U.S.A.: Wadsworth,2000.
[5]胡樹森引喻說理,理明易懂[J].當代修辭學(xué),1984(4).
[6]劉大為.從事物性比喻到事件性比喻[J].當代修辭學(xué),2002(3).
[7]黃衛(wèi)星.事件性比喻的邏輯結(jié)構(gòu)新探[J].當代修辭學(xué),2011(1).
[8]周日安.借喻組合:空符號的形象替代[J].佛山科學(xué)技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2007(5).
(作者單位:佛山科學(xué)技術(shù)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