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銀芝
摘要:班本課程從課程來源來說,更加關注兒童生活、貼近幼兒一日生活、是一種生成課程,體現(xiàn)教師與幼兒在園一日生活中的積極有效互動。這種課程是不可復制的,是獨具班級特色的,所以,在實施的過程中,它涉及到班級中特定的人、事、物即幼兒、教師、家長和環(huán)境等多種因子,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系統(tǒng)。從課程的目的上來說:不管是教師、還是幼兒都將面臨不斷的刺激與挑戰(zhàn),最終相互成就共同發(fā)展。
關鍵詞: 班本課程;幼兒需要;主動探究;解決問題
美國教育家杜威在《兒童與課程》一文中指出:我們希望兒童從他自己心中“發(fā)展”出這個或那個事實或真理[1]。我們叫他自己思維,自己創(chuàng)造,而不是提供發(fā)動并指導思想所必須的任何環(huán)境的條件。班本課程的研究,就是教師基于班級特定群體兒童的興趣、需要,從兒童發(fā)出的“問題”出發(fā),并給予積極“應答”,并通過幼兒自主探究,使幼兒自身不斷發(fā)展的過程。在近兩年的班本課程研究中,讓教師深刻感受到,所有課程的發(fā)起和推進,都將貫穿幼兒心中發(fā)展出的種種問題,并在問題探究中,幼兒的新經(jīng)驗也隨著問題的不斷出現(xiàn)與解決得到豐富和發(fā)展。
一、找出問題之源,通過師幼對話了解幼兒需要。
每個兒童在成長發(fā)展的過程中,都會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好奇好問就是兒童的天性。那么,作為一線教師,在與兒童交往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兒童的“發(fā)問”,這些問題有時簡單幼稚,有時復雜深奧,而兒童享受的是問題的追問和探究過程,以及由此獲得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在班本課程《防疫時期,座位之“爭”》的開始之初,教師從一名兒童帶有失落表情的一句:“老師,明天還是我嗎?”之中,發(fā)現(xiàn)了兒童心中的疑問,找到了自己為什么歷經(jīng)半個小時的座位安排卻沒能讓兒童接受自己的良苦用心。所以,這讓教師也很好奇,我們的安排是不是兒童想要的呢?那兒又童需要什么樣的安排呢?這一場師幼對話必將產(chǎn)生。在教師的兩個問題:1.你愿意輪坐柜子邊嗎?為什么?;2.我們?yōu)槭裁匆觥拜喿婢吖瘛卑才拧S變和ㄟ^繪畫表征的方式制作意愿卡和表達理由,接著一場深刻現(xiàn)實的對話——當前新冠肺炎形勢所需,讓幼兒消除了內(nèi)心的疑慮。正如《早期教育中的生成課程:從理論到實踐》中所認為的那樣:如果我們希望課程以兒童為中心、發(fā)展適宜性和回應性,那么我們就應該從兒童的視角,站在好奇的立場看問題。[2]
二、把握問題方向, 通過引導探究推進課程實施。
很多時候教師在課程開始之時都會有很多的困惑,幼兒的興趣點找到了,接下來我該怎么去推進呢?很多時候我們要么思路千萬條,要么陷入僵局。所以,課程該何去何從,哪條才是要走的路,方法唯有用兒童心中的“問題”引導課程向前。這也決定了盡管生成課程是教師搭建的,但確是由孩子發(fā)起的。
班本課程《防疫時期,座位之“爭”》在解決了兒童心中“疑問”之后,再次將坐位問題拋給幼兒,通過兩個問題:1.你覺得怎么安排最合適,最公平?2.你是怎么解決座位帶給你的不便的?接著通過師幼再一次的對話確立了幼兒當前急于想解決的問題就是“誰來坐,怎么組合”。教師于是先讓幼兒根據(jù)自己的想法試著安排同組6人兩兩組合有多少種方法,然后從中發(fā)現(xiàn)兒童能力水平的差異分為三個層次:第一種水平寫出4-5種組合方法;第二種水平是寫出7種組合方法;第三種水平是寫出10種左右的組合方法。再從中發(fā)現(xiàn)“重復、漏排”的現(xiàn)象,解決“公平”的問題。幼兒學習“組合”這個概念后,就保證了接下來的座位安排完全可以由幼兒自己解決。接下來的幼兒自己設計一周輪坐表,每2名幼兒一個組合輪坐玩具柜邊一天。這樣關于輪坐的問題暫時得到了解決。
三、珍視問題價值,通過及時應答促進能力提升。
幼兒在發(fā)展過程中,問題的產(chǎn)生是必然,也是層出不窮的。作為一線教師,要有對“問題”的敏感性和意識。善于捕捉有價值的“問題”,及時以適當?shù)姆绞綉?,才不會錯過幼兒學習興趣的好時機。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兒童有時一段時間對某個問題或知識點特別感興趣,會不停地向教師或成人發(fā)問。此時,幼兒的的興趣已經(jīng)出現(xiàn),及時一多種方式應答,幼兒主動學習的興趣和意愿會更濃,學習效果會更好。
在班本課程《疫情時期,座位之“爭”》中,幼兒的輪坐問題和數(shù)概念的發(fā)展問題暫時得到了回應和自主解決之后,在幼兒使用班級輪坐表之初,出現(xiàn)了幼兒喜歡反復問“今天是星期幾?”這個問題。此時,教師并沒有因為輪坐問題的解決而忽視幼兒的提問,而是開始觀察幼兒,為什么要問這個問題。通過傾聽兩個幼兒之間的對話,教師找到了問題的來源“幼兒會看輪坐表,但并不了解今天到底是星期幾?!庇谑窃诮酉聛淼囊淮螏熡讓υ?,讓教師看到了幼兒對時間感知的迫切需要。在幼兒自主收集臺歷的基礎上,教師先從當天日期開始引導幼兒學會在臺歷上查找日期,然后再讓幼兒在日歷上用自己喜歡的標志標出自己的生日在哪一天,接著從生日不同的角度通過翻頁數(shù)數(shù)的方式了解一年有12個月,以及每個月有幾天?;顒又杏變菏菢O其感興趣的,是積極主動探究的,是快樂學習的。
班本課程在幼兒不斷出現(xiàn)的問題中產(chǎn)生,而教師及時采用多種有效方式積極引導和應答,將問題再拋給幼兒,讓幼兒通過自己的主動探究去解決問題。因此幼兒既是問題的發(fā)起著,也是問題的解決者。在不斷的發(fā)起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興趣需要得到滿足,獲得新經(jīng)驗,身心得到發(fā)展。接下來孩子又會對什么感興趣了呢?教師不知道,但教師知道一定會有新的問題和興趣、需要繼續(xù)產(chǎn)生。只要堅守兒童的立場,從兒童問題出發(fā),再回到兒童的問題中去,班本課程就能持續(xù)推進。
參考文獻:
[1][美]約翰.杜威《杜威教育文集第1卷》[M].呂達、劉立德、鄒海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109
[2][美]蘇珊.史黛絲《早期教育中的生成課程:從理論到實踐》[M].葉小紅.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