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海瀅
國內多地近來出現新冠肺炎疫情反復,也讓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再次暴露于公眾視野。近日發(fā)布的一份流調報告中,一位無癥狀感染者因兩度獨自前往某酒店,且有自駕到幼兒園的活動軌跡,遭到網友們猜疑,網民進而認為該感染者存在婚內出軌的劣跡。
流調引發(fā)的窺私甚至隱私泄露事件并非個例,2020年末輾轉多個酒吧的成都確診女孩就曾遭到網民指責“不檢點”;而2021年9月哈爾濱確診女孩也因為多次到訪劇本殺、浴池、密室逃脫等多個娛樂場所被稱為“哈爾濱毒王”,更因個人的真實姓名和門牌號等信息被公布在流調中而遭網暴。最近蘇州和武漢等地新冠肺炎疫情,分別出現了包含感染者姓名、身份證號、地址等各項詳細信息的截圖和包含感染者姓名和地址的流調報告。
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進入正軌開始,保護公民隱私的呼聲一直強烈。在這個“互聯網有記憶”的信息時代,隱私泄露造成的傷害幾乎是不可控、不可逆的。遺憾的是,新冠肺炎疫情爆發(fā)兩年后,流調的隱私保護依然有不到位之處,這也意味著這是一個需要不斷重申的議題,對感染者個人信息保護始終需要有關部門建立更規(guī)范健全的信息流通、保密和追責機制,同時更需要就“如何認知流調性質和功用”塑造出一套統(tǒng)一、合理的社會價值體系。
流調是一項復雜的工作,根據中國疾控中心發(fā)布的《新冠肺炎病例個案及事件流行病學調查流程圖》,流調需要了解感染者的基本信息、發(fā)病與就診經歷、危險因素與暴露史等信息,而這些包含隱私的資料需要在疫情爆發(fā)社區(qū)人員、區(qū)(縣)疾控中心人員、醫(yī)院醫(yī)護、政府人員、公安人員等多部門流轉,有權接觸的人員龐雜繁多。
跨部門合作對信息的系統(tǒng)性管理能力提出嚴峻考驗,不少流調信息外泄案例正與參與者截圖、轉發(fā)到社交媒體相關。缺乏統(tǒng)一的內部信息傳遞系統(tǒng),既難以阻斷敏感信息被截屏、轉發(fā)的風險,又難以在地區(qū)疫情結束后將感染者個人信息刪除或封存,故防疫部門更應該加強信息管理系統(tǒng)的建設,嚴控個人信息進出關口。除此以外,對各類參與人員的保密意識培訓和追責機制也應該跟上,向流調“毛細血管”提供工作指引和設置行動紅線。
而還有些個人信息被正式公布的流調報告曝光,足見流調報告亟需一個清晰的統(tǒng)一的脫敏標準。新冠肺炎疫情至今,各地流調報告都各有特色、尺度不一,同一個地方的流調報告公布的信息維度也有所變動?!爸惶彳壽E不提人”依然停留在倡議層面,還未落地為清晰的標準化的操作指南。姓名、籍貫、居住地、職業(yè)甚至身份證號都可能無法預料地出現在某地的流調報告中,流調報告一定意義上代表著政府對隱私保護的標準和態(tài)度,如果政府層面都不能對哪些信息屬于個人隱私劃定清晰的范圍,各地政府間的范圍有沖突,那所傳達出的標準和態(tài)度就是自相矛盾和搖擺的,也會讓公眾認知紊亂。
但想讓流調引發(fā)的窺私、網暴事件減少,還需要從根本上促進社會形成統(tǒng)一、合理的判斷體系。
流調是一項嚴謹的調查行為,是為了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供堅實的科學依據,但這一點在公共傳播的時候強調的力度或許還不夠。平日流調報告公布時,網民樂衷于討論軌跡涉及的場所,不少媒體報道也有時選擇蹭熱點,借此討論甚至宣傳城市美食、產業(yè)和生活。這些相對正面的調笑或討論看似無傷大雅,卻是在默許“流調展露的個人生活軌跡可被討論”這種觀念蔓延,而這種觀念也正是窺私、網暴行為的根源。所以社會各界,尤其是媒體自身,應當謹慎設置討論流調的話題,促進社會形成這么一套判斷體系:關注流調僅為疫情防控需求,個人生活的情況不該進入公共議題。
與新冠肺炎疫情鏖戰(zhàn)兩年,我們應該清楚認識到,感染者不是敵人,而是受害者,他們需要勇敢地與病毒近距離搏斗,為了公共衛(wèi)生安全部分讓渡自己的隱私,他們應當得到社會的關懷,而非傷害。
摘自“上觀新聞”2022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