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星濤
兒子原先有一個儲蓄罐,是一個天壇形狀的玻璃瓶,瓶口和蓋子都沒有螺紋,只要捏住突兀的蓋帽頂端,就可以輕易打開或蓋上。我和妻子每天買東西找回的硬幣都放在這個瓶子里,6歲的兒子要用零花錢,也可以踮起腳尖從這里拿取。時間長了,這瓶子就變成兒子的儲蓄罐了。
今年期中考試過后,我發(fā)現(xiàn)儲蓄罐里硬幣減少的速度比以前快了許多,雖然我和妻子依然還像往常一樣,每天都往里面投幣。于是,我便給兒子定下一個規(guī)矩,如果不是買學習用具,或者復習資料,不許帶錢上學校,更不允許到小區(qū)門口買零食吃。規(guī)矩定下了,可兒子還是隔三岔五地違反。
妻子是一個小學的政教主任,她講故事加說理,對兒子進行了半個多月的教育,但成效甚微。我打算沒收兒子的儲蓄罐,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一天,兒子的舅舅來走親戚,他看了看兒子的儲蓄罐,給我提了一個建議。他讓我把瓶子換成一個帶螺紋蓋子的試試。我有些疑惑,但還是按他說的方法做了。
瓶子更換了,里面硬幣減少的速度果真慢下來了。真是奇怪!同樣是瓶子,只不過多了幾道螺紋,蓋蓋子多了兩次旋轉的過程而已,怎會有如此顯著的效果?
一個電話打過去,兒子的舅舅笑了,說:“你上網查查高速公路上的匝道原理吧。”
打開電腦,輸入“匝道原理”,不由恍然大悟。原來,早先高速公路上的匝道都是直的。道邊有醒目的標志,提醒司機減速行駛。然而效果不大,不少車輛在出匝道時,因繼續(xù)按照高速公路上的行駛速度導致事故頻發(fā)。后來匝道改成了彎道,雖然沒有提醒減速的標志,可行駛到匝道上的司機都會自動減速了,事故大大減少了。
我和妻子給兒子規(guī)定標準,看管的只是兒子的思想,而思想是無形的、復雜的,其看管的難度可想而知。而換一個帶螺紋的瓶蓋,它所管束的對象已不再是兒子的思想,而是他的直接行動。生活中,行為上的規(guī)范和制度,有時遠比思想上的一千遍說教、一萬次警誡更有效。
(馬谷天摘自《長白山日報》 圖/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