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蓉蓉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雙重屬性,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基本英語素養(yǎng)、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和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yǎng)的任務?!薄坝⒄Z學習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傳達信息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保ń逃?012)
初中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初步形成的重要時期和思維、能力和精神品質快速發(fā)展的階段。根據(jù)皮亞杰(Piaget)認知發(fā)展理論,處于形式運算階段(12—15歲)的初中生,思維活動抽象、概括水平提高、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有了較大發(fā)展(王薔、陳則航 2016)。作為初中英語重要課型之一,讀寫課不僅要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要求注重其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根據(jù)布盧姆(Bloom)1956年提出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人的認知思維過程從低到高分為六個層次:記憶、理解、運用、分析、綜合和評價。之后,安德森(Anderson 2009)修訂的分類表中,將認知水平分為記憶、理解、運用、分析、評價和創(chuàng)造六個層次。前三個層次屬于低階思維(Lower-order Thinking),后三個層次屬于高階思維(Higher-order Thinking)(安德森 2009)。在高階思維中,分析思維可細化為對比、概括與歸因等邏輯性思維;評價思維可細化為探究、判斷等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造思維可細化為生成、設計與建構等創(chuàng)新性思維(方慶2020)。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由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組成(教育部 2020)。近年來,中高考對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思維品質的考查除了涉及語篇理解中事實信息的識別、提取和理解,還涉及分析、評價、判斷和闡釋,特別是對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考查(馬黎 2018)。然而,當前初中英語讀寫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PWP(讀前、讀中、讀后)設計趨于模式化;注重詞匯、語法,忽略文本解讀;注重閱讀技巧,忽視文本挖掘等問題。教學過程大多停留在低階思維的普及,忽略了對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下面以外研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Module 8 Unit 2 Goldilocks hurried out of the house讀寫課為例,探討如何依托教材文本,巧設讀寫活動,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閱讀中的預測是以相關知識及一般的推理邏輯為基礎的,是一種重要的策略。預測的形式很多,可以根據(jù)文章標題、圖片預測,也可以根據(jù)首尾段預測。預測需要學生結合已有生活經驗和知識,對未知內容作出符合生活和科學邏輯的推測(龔海霞 2019)。讀前預測不但可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動機,還可以激活他們對相關背景的相關話題的背景知識,訓練他們的發(fā)散思維(溫愛英 2016)。
1.圖片預測
在閱讀前,教師首先展示Unit 1 Once upon a time...中的 8 幅圖片,讓學生從 when、where、who、what、how等方面復述這個童話故事的第一部分,激活其已有知識,激發(fā)其學習興趣,使其形成學習期待。然后,教師提問:“What might Goldilocks do after she finished the food?”讓學生使用“I think she might...”預測故事可能發(fā)展的各種情節(jié)。這樣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對故事的閱讀興趣,使他們明確了閱讀目的,還培養(yǎng)了他們的推理和判斷能力,從而邁開了培養(yǎng)其高階思維的第一步。
2.標題預測
教師呈現(xiàn)文本標題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驗證學生的預測,引出故事的重要角色——The Three Bears,并厘清Goldilocks和The Three Bears之間的關系,為后續(xù)分析人物特點作好鋪墊。
教師讓學生仔細觀察故事第二部分的5幅圖片,將打亂順序的圖片重新排序。根據(jù)學生反饋,Picture B和E的順序不能確定。此時,教師引導學生快速閱讀文本,驗證預測結果,并在原文中找到相應支撐理由的句子。熊麗萍(2018)認為,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文本和作者展開對話,將預測和閱讀后所獲取的信息作對比,使閱讀更具目的性和自主性。在主動閱讀過程中,學生不僅理解了文章大意,而且自身的演繹、分析等思維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問題鏈是教師為了實現(xiàn)一定的教學目標,根據(jù)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針對其學習過程中將要產生或可能產生的困惑,將教材知識轉換成層次鮮明、具有系統(tǒng)性的一連串的教學問題,是一組有中心、有序列、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lián)的問題(楊平平 2018)。這種引導學生從熟悉文本信息入手到挖掘內隱于文字背后的事實,最后結合自己的認知和經驗形成對文本新的認識的方式,能啟發(fā)其思維由較低層次向較高層次發(fā)展(馬一希2016)。
在確定故事按時間順序展開后,教師引導學生將故事分為兩大部分:小熊一家回來前和回來后。針對故事的第一部分,設計如下問題鏈:
Q1:What did Goldilocks do in the house?(事實性問題)
Q2:How did Goldilocks feel in the house?(事實性問題)
Q3:Why did Goldilocks choose the small bowl/chair/bed?(分析性問題)
Q4:What does Goldilocks think of them?(評價性問題)
Q5:What’s her feeling?(推理性問題)
引導學生借助表格(見下表)對比分析Goldilocks情感、態(tài)度的變化,為接下來的探索作好鋪墊。
Size What does Goldilocks think of them? What’s her feeling?big not comfortable unhappy middle uncomfortable unhappy small nice and comfortable happy
Q6:Why did Goldilocks choose the small bowl/chair/bed at last?(分析性問題)
Goldilocks的選擇說明她并不貪心,通常情況下能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合適的選擇,這就是文本的主題思想——“金鳳花規(guī)則”。
Q7: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two pictures?(推理性問題)
引導學生對比Goldilocks坐在椅子上和Baby Bear看到椅子被壓碎的兩幅圖,思考從中得到的啟發(fā)。學生通過觀察文本重點句“but Goldilocks was very heavy”得知:這把小椅子不一定適合她,并不是任何貌似合適、舒適的東西都是最好的選擇,只有通過choose—try—choose—try這樣反復實踐的過程才能得到真正的答案。
引導學生閱讀故事的第二部分:三只熊回來后,故事發(fā)展推向高潮,設置如下問題鏈:
Q1:What did the Bears do after returning? (事實性問題)
Q2:After returning,how did Baby Bear feel?(推理性問題)
Q3:Why did Baby Bear’s feeling change a lot?(分析性問題)
教師展示表情包,讓學生細讀文本并圈出表情線,從而推理出Baby Bear的感情線:comfortable/relaxed—unhappy—angry。
Q4:Do you think Goldilocks is a bad girl? (評價性問題)
學生結合故事背景,通過分析、小組討論及自身經歷得出結論:Goldilocks并非是個壞女孩兒。教師引導學生從閱讀文本的表層信息(Reading the lines)過渡到閱讀字里行間的意義(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同時注重引導他們推斷文本的言外之意(Reading beyond the lines),促進其思辨,引導其形成自己的觀點,從而培養(yǎng)其批判性思維能力(陸鋒 2019)。
教師讓學生仔細觀察Goldilocks進、出門的兩幅圖片,思考以下問題:
Q1:Is it right for Goldilocks to enter the Bear’s house?Why?(評價性和分析性問題)
Q2:Why did she hurry out of the house without her basketball?(分析性問題)
Q1與之前的問題“Is Goldilocks a bad girl?”相似,均需要學生辯證地分析問題,能進一步培養(yǎng)其批判性思維。Q2引導學生觀察圖片中的籃子,思考為何Goldilocks倉皇出逃。學生在小組內積極討論,探索生命價值觀:當危險來臨時,生命高于一切。
思維導圖利用圖式方法表達人們頭腦中的概念、思想、理論等,把人腦中的隱性知識顯性化、可視化,便于人們思考、交流和表達(Ennis 1962)。教師引導學生根據(jù)思維導圖整體把握語篇,鞏固文本內容,提煉思維,有效培養(yǎng)他們的邏輯性思維,也為讀后續(xù)寫作好鋪墊。
宋穎超(2017)認為,學生只有通過精準到位地解讀文本,把握文本關鍵信息和語言特點,才能有邏輯、合理地進行續(xù)寫;在閱讀文本、梳理文本脈絡、構思續(xù)編結尾的過程中,能夠有效訓練學生分析、綜合、推理、預測等思維能力,并最終調動其創(chuàng)新思維。
在本課的最后,教師通過問題“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 if you were Goldilocks/the Baby Bear?(創(chuàng)造性問題)”讓學生預測故事的結局,四人一組進行討論。學生基于文本大膽設想、激烈討論,給文本編造合理的結局,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也為讀后續(xù)寫搭好“支架”。這一活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實現(xiàn)思維從低階向高階的過渡。
教師要在閱讀教學中始終關注語言、內容和思維三者的統(tǒng)一(黃雪祥 2017)。在學生理解文本內容的基礎上,教師要有目的地引導他們賞析文本中優(yōu)美的語言、多樣的修辭手法等,從而清晰地把握文本的主題意義和作者的寫作意圖。
教師引導學生找出文本中使用動詞的句子。比如,關于Baby Bear具體動作的描寫:“The Three Bears returned.They looked at...Baby Bear cried...looked in...pointed at...shouted...”學生從中能深刻體會到Baby Bear對Goldilocks由討厭上升到憤怒;女孩兒醒來后看到三只熊的動作描寫:“Goldilocks opened...jumped out of...and hurried out of the house.”將其內心極度害怕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教師引導學生感悟文本蘊含的道理,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使其心靈受到觸動,提升其高階思維的目的在這一階段達成。
在讀前階段,教師可通過猜測游戲、“頭腦風暴”、話題討論等活動充分激活學生已有相關內容圖式,從思維起點出發(fā),科學、合理地設計閱讀活動或問題鏈,層層遞進,引導學生的思維從低階向高階發(fā)展。孫鐵玲(2018)認為當學生出現(xiàn)思維不流暢時,教師要及時給予點撥,引導他們的思維向靈活、嚴謹、快捷、深入、廣泛等維度發(fā)展。
學生的思維品質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思維高度。因此,教師要精心備課,深入研讀文本,依據(jù)布魯姆認知目標設計有層次的問題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課堂互動交流中培養(yǎng)其良好的思維品質。要讓學生成為思維的主人,教師就要對他們思維的生成結果作好預設,并積極反饋,在其思維出現(xiàn)障礙時及時引導,以保證其思維的流暢性。
在引導學生發(fā)展高階思維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提供語言“支架”或問題“支架”,如生詞的處理,可通過圖片、肢體語言、英文解釋、上下文語境等方式完成,確保內容、語言和思維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