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饒拉姆
丹喆·林舍與丹杰林寺融為一體,酒店內(nèi)便可見到樓頂朝佛的百姓 圖/張靜
丹杰林寺院門口 圖/張靜
林舍酒店門口 圖/張靜
丹杰林寺是拉薩四大林之一,“丹杰”在藏語中意為“佛法興盛”,“林”為“洲”。丹杰林寺所在原址過去是地方政府的公房。第六世第穆呼圖克圖在1757年正式就任攝政一職,在他攝政后第五年即1762年,其被成功改建為寺院,成為拉薩第一林。乾隆皇帝賜匾額“丹杰林”,從此通稱丹杰林寺。
第七、第八世第穆活佛同樣執(zhí)掌過攝政職務,丹杰林寺扎倉和拉章得到了空前繁榮,該寺是四大林中最早建立且占地面積最大的,過去在整片丹杰林地盤中除了極少數(shù)貴族房產(chǎn)外,皆為丹杰林寺所有。但后來經(jīng)過歷史沉浮,丹杰林寺的勢力財力極大消減,所剩唯一的寺院主體建筑的二樓和三樓也劃分給了桑耶寺,作為后者的屬寺經(jīng)管。
如今我們所能看到的丹杰林寺是一座三層建筑,三樓是寺院神殿和僧舍,一、二層是傳統(tǒng)藏式四合院。這里的香火依舊旺盛,許多因路途遙遠不能去桑耶寺的人們也會選擇前來一拜,每天清晨在桑煙繚繞中有無數(shù)信徒帶著供燈、供酒紛至沓來。
走出神殿的回廊是僧人們的僧舍,可以看到樓下一棟純白的當代建筑,它安靜隱匿在寺院的懷抱中,悄然生長,它的名字叫丹喆·林舍。
身處其間,清晨可以隨寺院的晨誦被喚醒,法號聲聲、香煙裊裊,誦讀聲如同一個穩(wěn)定且持續(xù)的振幅,穿過層層空氣搖曳進聽者心中。疫情防控期間,寺院對外關(guān)閉,家里要做法事、佛事的信徒們會將供養(yǎng)放在籃子里,再被三樓僧舍中的僧人透過玻璃天花板上的窗戶拉到寺院。平日里,法會結(jié)束后僧人會從樓頂放下盛滿酥油和青稞粉做的食物的籃子,分享給樓下的人們。
這是一個當?shù)鼐用褚暯亲园l(fā)實踐的歷史空間微更新,在尊重毗鄰的神圣空間氛圍不受打擾并與其親切共存的基礎(chǔ)上,有機整合進百年廟宇的有趣視角。隱匿于寺中、安住于古城里,棲息在藍天下。
冥冥之中命定的緣分,林舍創(chuàng)始人卓嘎遇到了丹杰林寺樓下的這座老院子,當時這個院子已經(jīng)年久失修,排水不暢、水力不足、燈光昏暗、墻體斑駁,其間經(jīng)歷過多次易主和業(yè)態(tài)更替。
在變幻的光影下頭頂傳來的唱誦聲,她與這個院子產(chǎn)生了初次聯(lián)結(jié),在她看來這個院子是有生命的。最終在以院子的完整度可以保持的前提下,在盡可能保護寺院氛圍不受打擾的基礎(chǔ)上,她接受了這個空間,開始了工程浩大、時長六個多月的改造項目。
從原來的36個房間,到改造后的19個客房,她把沒有光的暗房減掉,水電線路重新鋪設(shè),所有門窗位置都進行調(diào)整,但同時又把老房子的結(jié)構(gòu)進行了加固,保證丹杰林寺整體建筑的穩(wěn)固和安全,改造過程中也輔助寺院做了諸多提高生活品質(zhì)的硬件提升。
在與寺院充分溝通后,他們以極具開創(chuàng)意義的鋼化玻璃頂做了三樓僧舍和酒店空間的隔斷。明媚的日光透過玻璃給空間里留下持久的溫度,而玻璃頂在三樓的高度確定到了欄桿扶手,僧人們可以在休息時倚靠在上面閑聊,偶爾也有僧人會把衣服晾在上面。于是,一個與原生環(huán)境緊密相融、動態(tài)平衡的天花板,將生活的味道、信仰的氣息帶進了林舍內(nèi)。
原來的藏式房屋門洞低矮,回廊里的每個房間使用面積不大,無法充分發(fā)揮功能。在完全沒有圖紙的情況下,設(shè)計師團隊根據(jù)長年來對西藏古建的認知感受,一面面墻、一塊塊磚,探索這座建筑的脈絡(luò)結(jié)構(gòu)。
丹喆·林舍與丹杰林寺融為一體 圖/張靜
走進丹喆·林舍大門,正對著咖啡館和大堂,右手邊是一家由溫州人開的密多商店,里邊售賣一些“老物件兒”和旅游紀念品 圖/西瓜
店主淘來的秤,據(jù)說是稱黃金用的 圖/西瓜
最終,在天井空間內(nèi)拆分出了4個獨立的樓梯口,每個樓梯口最多輻射4個房間,一共19個房間。如果是七八個人一同來玩就會安排在一個樓梯口,這樣可以彼此串門又不會打擾到酒店的其他客人。如果不是對傳統(tǒng)的藏式四合院略有了解,便不會這么贊嘆它的全新結(jié)構(gòu):把作為走廊的穿梭回廊全部改造為客房的獨立陽臺,完美解決了隔音、通風、光線、私密性等種種問題。
除此之外,他們還打破了原來的圍合式回廊,朝向中庭的房間有半圓形地中海風白色拱門外的獨立露臺空間,彼此之間有通透也有隔離,隔斷露臺的鏤空墻面充當了原本廊柱的承重功能。朝向寺院入口的房間則有寬敞的窗戶可以看到人們虔誠朝圣的模樣。
原來所有的墻面都是黃色的,全部摳掉再刷漆,成了如今以極簡澄澈的純白為主體的空間色彩,與樓上寺院的黃色墻面形成鮮明和諧的對比:白色,屬于生活,黃色,屬于精神。
除了白色,便是實木本身溫煦的色彩,無論是地毯、扶手、整個二樓空間落腳處都是純實木,背后是創(chuàng)始人對于這樣的人類本初色彩的鐘情。
一樓的公共空間,在中午放學時間會迎來許多接送孩子來吃飯午休的家長,孩子們稚嫩的聲音瞬間充滿古老院落。而下午的時間屬于咖啡,偶爾有麻雀停落在玻璃天花板上嘰嘰喳喳,此外便是全然的平靜。一樓的地板,選用泥土和秸稈燒制成的紅磚,花費高價從內(nèi)地運進,這是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工藝,也是林舍對于空間多元文化融合的嘗試。
林舍的空間給人兩種關(guān)于時光的感受:通過羊腸小道進門時的時光錯覺感,白色的空間分明如同某個希臘海邊,恍惚間抬頭看到一片深邃的藍、穿著紅色袈裟的僧人穿行其間,才恍然在西藏;沉浸在鬧中取靜的空間里后,頭頂傳來陣陣入耳吟誦經(jīng)文的聲音,古寺的強大精神能量具備持久的加持力,看書放空,與往常相比都能離自心的距離更近,由此淡忘了時光,得以靜思于當下。
從2019年11月正式對外營業(yè),之后便經(jīng)歷了漫長的疫情旅游低潮期,但林舍并沒有把這個當作阻礙,而是用這個緩沖期將營業(yè)期發(fā)生的問題和不足進行了更深刻的思考和修正,同時配套更多服務項目,只為在春暖花開后以更好的姿態(tài)迎接客人。慢,是彌漫在林舍氛圍內(nèi)的氣息;慢,也是林舍經(jīng)營者的生活哲學。
穿越過時空變幻的大廳,每個客房簡潔但不失溫暖。整個空間中,每一個個體的人才是它的重點,質(zhì)感溫潤的房間配飾不喧賓奪主,又舒適得恰到好處。
4月,達孜盛開的櫻花在酒店投下一股清香;8月,雨季林芝的菌菇在這里提供來自土壤的風味,這是一個能夠感知到西藏四季風味的地方。今后也會對拉薩市場上的文創(chuàng)產(chǎn)品進行選品和展銷,主理人希望丹喆·林舍不僅是個酒店、一個落腳點、是一個傳播西藏美好東西的平臺,也是他們對于一座傳統(tǒng)古建大院的尊重和禮拜。
抬頭仰望,都是信仰;身在其中,便是廟宇;走出這里,放眼所視皆為歷史。除了丹喆·林舍,再也無法在其他住處有這種奇妙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