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銘孫
“第十三屆中國音樂金鐘獎”(以下簡稱“金鐘獎”)的鋼琴比賽于2021年10月16至26日在成都市隆重舉辦,歷時十二天。
在金鐘獎約二十項的比賽中,鋼琴只是其中一項。并不是每屆金鐘獎都有鋼琴比賽,一般來說需要相隔三年甚至四年才有一次鋼琴比賽。譬如說本屆(第十三屆),有鋼琴、古箏、聲樂(美聲)與聲樂(民族)四項比賽同時(在不同場地)舉行。2019年的“第十二屆”就沒有鋼琴、古箏比賽,而是小提琴和二胡比賽。追溯到2017年,“第十一屆”是有鋼琴比賽的,距今已有四年了。我查閱了金鐘獎有鋼琴比賽的年份,分別是2004年第四屆、2009年第七屆和2013年第九屆,真是屈指可數(shù)。所以,選手們今年趕上這么一次機會是相當難得的。
作為國內(nèi)最高水平與最高規(guī)格的專業(yè)鋼琴比賽,金鐘獎的嚴謹性和公正性是毋庸置疑的。此次比賽于十月中旬舉行,一般的比賽都在舉行之前幾個月就預約好了評委檔期,而金鐘獎做到了更嚴格的保密工作,我是在九月下旬才收到邀請,在肯定了能保證全程參賽—從頭至尾一場不缺的承諾后,還須簽一份保密協(xié)議—保證公平、公正,賽前不向社會公布評委身份、評審工作中不與外界接觸、不傳播評審中的情況,等等。對這一點,初看相當嚴厲,但實際上很有必要。
因此,在我到達成都之前,我對評委構成完全不知。同時,對于有哪些選手參賽也一無所知,我單純抱著一種學習、見證國內(nèi)最高鋼琴水平的態(tài)度去參加,并且充滿期待。
賽程被安排得細致而嚴密,這次的鋼琴選手共48名,是經(jīng)過預選賽的甄別之后選拔出來的,所以水平和質量已經(jīng)有了保證。第一輪的比賽稱為“復賽”,從10月17日到10月19日共三天時間,時間為每天下午14點30分至17點30分和晚上19點30分至22點30分。下午與晚上各有八名選手演奏,每四個人為一組,在本場比賽開始前半個小時進行比賽次序的抽簽,而在選手開始抽簽之前,評委全部集合,并上交手機,由組委會統(tǒng)一保管,待本場比賽結束后再返還,這也是為了更好地保密,確保評審公正性。第一輪時,評委坐在樓廳,前面拉上了白色的大幕布—評委看不到選手,只能聽選手的演奏。由于選手只報參賽號而不報名字,所以臨場的抽簽對于我這樣的評委—誰也不認識,就完全是憑直觀的聽覺印象評判了。評委不可以給自己的學生或指導過的學生打分,臨時抽定的順序大大降低了辨識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評審的客觀性與公平性!
第一輪復賽的48名選手,經(jīng)過三天的精彩角逐,最后選出18名進入半決賽。因為有個別選手未報到,所以實際參賽人數(shù)是44名,這一輪淘汰了26名選手。
第一輪復賽的曲目要求,首先是必須演奏一首中國樂曲,再自選一首或多首其他曲目。規(guī)定演奏時長為十五到二十分鐘,但很少有人只彈十五分鐘,大都是按照二十分鐘上下準備曲目,時間都用得很滿,選手水平都很高,肯定都希望更多展示自己所能。
特別有趣的是,在這一輪比賽中,我聽到了很多精彩的中國鋼琴樂曲。令人印象深刻與被選用較多的是張朝的《努瑪阿美》,這首樂曲很有新意而且動聽,有很好的演奏效果,他的《皮黃》作為一首大家喜聞樂見的成功作品,也有好幾位選手選用;葉小綱的《納木錯》也是本次的熱門選曲,選手們不同的處理,非??简炂湟魳废胂罅εc觸鍵的功力;陳其鋼的《京劇瞬間》是一首色彩豐富、相當有魅力的曲目;徐振民的《唐人詩意兩首》亦是很有意境。一些傳統(tǒng)的(指多年來一直被大家喜愛的)中國樂曲,在這輪比賽中亦被很出色地演奏。譬如4號選手演奏王建中改編的《梅花三弄》,彈得非常有意境、漂亮、秀美,展示了該曲的品位。9號選手演奏黃安倫的《中國暢想曲第二號—序曲和舞曲》,節(jié)奏有韻律感,相當有意境。周龍的《五魁》也有兩位選用,展示了很熱烈的演奏效果。高平的《舞狂—向阿斯特爾·皮亞佐拉致敬》則是異域風情,效果驚艷。這次還有新作品的出現(xiàn),5號選手演奏趙澤明的《颯雪歡歌》非常討人喜歡,真是歡聲笑語,彈得如魚得水,給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這些琳瑯滿目的中國優(yōu)秀作品,加上精心地演奏,使我深感我們已有了這么多高質量的鋼琴作品,如何去推廣和研究這些作品是鋼琴教學與演奏中的重要任務和課題。
這一輪的自選曲目涉及的風格相當多樣,我僅列舉令我印象最深的個例:42號選手演奏了費恩伯格改編的柴科夫斯基《第六交響曲》(Op.74)的《諧謔曲》。聽前看到曲目表格時,我還心存疑惑—這樣的曲目能出彩嗎?但是,選手一開始演奏,精巧敏銳的跳音、無可撼動的節(jié)奏、完全樂隊化但又非常鋼琴化的效果,就深深把我吸引了,其完美的技巧加上強大的心理,真是大放異彩!19號選手演奏阿爾坎的《e小調(diào)練習曲“伊索的盛宴”》(Op.39,No.12)。這首大型的變奏曲需要全面的技巧和堅毅的意志,選手雖是女孩兒,但彈出了小伙子般的棱角與剛勁,功力非常過硬,令我印象深刻。23號選手的自選曲目中用了一首小小的樂曲—格魯克的《旋律》(改編曲),安排在三首參賽樂曲的中間,前后兩首都是令人眼花繚亂的大曲子,而中間這朵安靜吟唱的“小花”,高雅而脫俗,旋律如明月高懸,整曲溫馨親切迷人,意境令人神往……在第一輪的三天審聽中,雖不見選手的身影,但耳朵在應接不暇的盛宴中,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印象,對我國目前專業(yè)鋼琴的水平所達到的高度,已有了一個全方位的了解。由于比賽名額所限,有不少選手遺憾止步于此,但其中真不乏佼佼者,相信通過比賽的實踐磨煉與取長補短,更增加了見識、明確了努力方向,今后肯定能有更大的進步。
第二輪半決賽,歷時三天,從2021年的10月20日至10月22日,時間還是每天下午與晚上各三個小時。十八位選手每人被要求演奏50至60分鐘,但是很少有人會按50分鐘去準備,一般都是一個小時,甚至略超一點兒,加上中間有時換鋼琴(選手可自己挑琴)和中場休息,所以一般每個賽段都要超時一些。
這輪曲目的要求,雖是自選,但第一項是必須演奏一首下列作曲家(海頓、莫扎特、克列門蒂、貝多芬、舒伯特)的完整奏鳴曲。第二項才是“其余曲目自選”。由于時間比較充裕,選擇余地也就相當廣泛。每個人一小時,就差不多等于一場獨奏會了。作為評委和聽眾要連續(xù)聽六場獨奏會,的確是十分充實的。作為比賽和展演,最關鍵的可聽性應該在于都有哪些精彩的曲目和演奏是最打動人心并留下深刻印象。3號選手演奏了斯克里亞賓《12首練習曲》(Op.8),全面展示了多方面的技術,并且激情投入、性格各異,同時雅納切克的《在霧中》也頗有新鮮感。5號選手演奏德彪西的前奏曲《月色滿庭臺》,心靜、控制很好,表現(xiàn)出對朦朧柔光的氛圍和印象,而李斯特《b小調(diào)奏鳴曲》的演奏也非常細致、清楚、干凈、明白,可能因為臨時有些小失誤導致了沒有入圍,但他是有實力和潛力的。20號選手彈了現(xiàn)代鋼琴作品約翰·科里利亞諾的一組《幻想練習曲》的五首作品,效果新奇,用非常硬質的觸鍵,極為釋放。而緊接著的兩首斯卡拉蒂奏鳴曲,第一首很柔,第二首很靈,尤其是反復時的加花,如信手拈來,非常具有變化。令人贊嘆的是,她軟硬兼具,完全根據(jù)作品風格的需要而盡其所變。
在選曲中,我感到最重要的是對風格的掌握和把控,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是知己知彼,找到適合自己理解和有感的作品?,F(xiàn)在的專業(yè)選手,尤其到了半決賽入圍的人,已經(jīng)不存在技術上還不能勝任的樂曲,再難、再令人眼花繚亂的曲子都把控于股掌之間,絕對不在話下,譬如《彼得魯什卡》《火鳥》《唐璜》的改編曲,《諾爾瑪?shù)幕貞洝贰兑怪撵`》,拉威爾的《大圓舞曲》,再加上霍洛維茲、沃羅多斯的改編曲都有人涉足,甚至多人選用,這些高難度的動作,都難不倒年輕人,不禁令人感嘆:現(xiàn)在的年輕人真是太厲害了,我國鋼琴水平的發(fā)展真是太快了!但比賽最后能決出高低的,還是演奏的說服力與打動人心的程度。有些選手選了一些經(jīng)典的名作,譬如舒曼的大型套曲《交響練習曲》《克萊斯勒偶記》,或者肖邦的《第四諧謔曲》,因為音樂理解尚欠成熟,所以并未達到應有效果。也有選手選用了普羅科菲耶夫的鋼琴奏鳴曲,由于缺乏凌厲辛辣的風格與直截了當?shù)挠|鍵,就很難達到比較理想的音效和說服力。盡管熟練而多變,但還不能讓聽者真正滿意。
至于古典奏鳴曲的這一選項,確實是選手們各自音樂修養(yǎng)、功力的大展臺。很多演奏大型樂曲都毫無懼色的選手,在彈古典奏鳴曲時都小心翼翼,但還是會暴露出一些不足,譬如節(jié)奏、速度的選擇與掌握,聲音、觸鍵的把控,細致變化與時間伸縮的趣味與格調(diào),等等。這些都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演奏審美取向。這次古典奏鳴曲共列了五位作曲家??肆虚T蒂的奏鳴曲無人問津,舒伯特的有少數(shù)人選彈了,但最后幾首最長的,并沒有人選用。選用較多的是海頓的奏鳴曲,海頓的奏鳴曲數(shù)量多,一般也不是太長,相對還是好上手一些,同時也便于和其他曲目搭配。選莫扎特奏鳴曲的也有好幾位,但沒有彈海頓的多。選手選擇最多的是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譬如早期的《第二鋼琴奏鳴曲》(Op.2,No.2)、《第四鋼琴奏鳴曲》(Op.7)、《第七鋼琴奏鳴曲》(Op.10,No.3);中期的《第十二鋼琴奏鳴曲》(Op.26)、《第二十七鋼琴奏鳴曲》(Op.90),等等。一些最有名的,如“熱情”“黎明”“暴風雨”“月光”等奏鳴曲并無人選用。晚期奏鳴曲,大家都不約而同地選了《第三十鋼琴奏鳴曲》(Op.109),因為奏鳴曲是要求所有的樂章全部演奏,所以這首有著幻想曲風的奏鳴曲似乎給予了選手更多演奏上發(fā)揮的余地,每人彈都有明顯的不同,倒也很有趣味。在此還要說的是,古典奏鳴曲對選手來說真是一塊試金石,說得嚴重一點兒,也是一個殺手锏,幾天聽下來,不免心中感嘆“貝多芬可真是不好彈吶”。原來大家都說莫扎特太精致,有一點彈奏上的小毛病,也暴露得明明白白,現(xiàn)在彈莫扎特的相對少了,多數(shù)人把目光轉到了貝多芬,可貝多芬實際上更不好彈,這才是真正顯露功力、修養(yǎng)、內(nèi)心、激情……種種音樂要素的所在,有的時候比分就是從這兒拉開的!
因此,在鋼琴比賽的選曲上,縱有千百首富有效果、五光十色的炫技作品出現(xiàn),但是基本的功底一定要扎實—這不是單指基本技術,而是包括對鋼琴史上各個時代經(jīng)典作曲家所作的經(jīng)典作品風格的掌握。這次金鐘獎的一次評委和選手見面會中,吳迎教授特別指出現(xiàn)在有不少選手愛選一些超難炫技的“改編曲”,往往這些作品效果非?;H耍谒囆g品位上并不一定那么出色。這個看法我是非常贊同的,這是個導向的問題,應當引起大家重視!
第三輪,也是最后一輪,在10月23日和10月24日兩個晚上舉行。由半決賽18名選手中勝出的八名選手與廣州交響樂團合作演奏鋼琴協(xié)奏曲。每天晚上有四位選手登場,作為樂隊是很辛苦的,四首完整的鋼琴協(xié)奏曲,上午合樂,晚上登臺,廣州樂團在女指揮景煥的指揮下,成功完成了任務,令人肅然起敬。
組委會雖提供了多位作曲家的共十八首協(xié)奏曲供選手選擇,但最后選曲卻出奇的集中,三位彈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三位彈普羅科菲耶夫的《第三鋼琴協(xié)奏曲》,一位彈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三鋼琴協(xié)奏曲》,一位彈肖邦的《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在賽前評委會進行了研究討論,把這些曲目合理地安排在了兩個晚上。
決賽的八首協(xié)奏曲可說是聽得非常過癮,選手們?nèi)巳硕寄贸隽俗詈玫难葑酄顟B(tài),從我個人的角度看,四川音樂學院孫麒麟的普羅科菲耶夫《第三鋼琴協(xié)奏曲》確實彈得精彩,她那種全力以赴、志滿意堅的演奏把曲目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她從美國茱莉亞學成歸來,比賽經(jīng)驗豐富,演奏胸有成竹,在前兩輪都有出色表現(xiàn),獲得第一是實至名歸的。
這次比賽,中央音樂學院是最大的贏家。進入決賽的八席中占了四席,而獲金鐘獎前五名的則占了三席,真是戰(zhàn)果顯赫。央音附中的青年學子俞易辰,演奏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突出了樂曲的明朗、朝氣、寬廣和美好,他的出眾之處在于聲音的通透、自然、講究。彈得極有適度感,不燥、不鬧,這點真是非常不容易的,頓時就顯得彈奏的不凡和與眾不同,作為這么年輕的選手,已有了這樣的修養(yǎng)和功力,前景必是寬廣的。
央音的郝一雷演奏“老柴”的《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純熟而氣勢寬廣,看來他是很有演奏與合樂經(jīng)驗的,他的聲音豐厚、激情洋溢,非常具有氣勢與震撼力。還有央音的沈天琳斬獲金鐘獎,她的“普三”協(xié)奏曲也是非常放得開的,可說非常敢彈,綜合她在前兩輪的演奏,《圖畫展覽會》等都彈得相當完整出色,所以獲獎也是眾望所歸的。
上海音樂學院是有兩位選手進入決賽的,最后唐小舒獲得了金鐘獎。我對這位選手的印象十分好,技術絕佳,干凈之至,而且演奏把控與內(nèi)心感覺也十分出色。她演奏“老柴”的《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干凈、清晰,但作為一個瘦弱的女選手,跟兩位男選手去比“老柴”,總還是在氣魄上不占優(yōu)勢。她獲得了金鐘獎,排名第四,我總覺得她要彈更適合自己長處的曲子,排名是可以更靠前的。
還有幾位選手也都表現(xiàn)不錯,竭盡了自己的全力,但因名額有限,遺憾止步于此,但是他們都是有潛力的選手,通過這次磨煉,一定能在今后獲得更大的進步。
十二天的金鐘獎鋼琴比賽終于圓滿地落下了帷幕,這是一次精彩、成功的賽事,是我國目前鋼琴最高水平的大展示。通過這次比賽,我學到很多東西,這些好的經(jīng)驗、好的展示必將對促進我國鋼琴藝術水平的發(fā)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最后,我想在此介紹一下,本次賽事的評委陣容。評委會主任是但昭義和鮑蕙蕎,評委(按姓氏筆畫排序)是:元杰(哈爾濱音樂學院)、馮鍵(天津音樂學院)、江晨(上海音樂學院)、李民(中國音樂學院)、李壯壯(西安音樂學院)、楊韻琳(上海音樂學院)、吳迎(中央音樂學院)、張欣寧(中央音樂學院)、周銘孫(北京)、胡楊(武漢音樂學院)、黎頌文(星海音樂學院),共13位,代表了全國各個地區(qū)與各大院校,老中青結合,在這十二天的賽程中,大家嚴格細致,認真努力地完成了這次評審工作,是主辦方、選手和評委共同的協(xié)作,使得本屆金鐘獎圓滿地舉辦、勝利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