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土
一名初二的男生小亮,從初一下學期開始厭學,總是在課堂上睡覺,作業(yè)也不寫,還頂撞老師。后來發(fā)展成不去學校,開始在家沒日沒夜打游戲,跟父母一言不合就發(fā)火,有一次把自己臥室的門都踹壞了。
后來一個周六,小亮要出去找朋友玩,爸爸認為他要出去上網(wǎng),死守著門不讓出去,跟他大吼:“今天你就是不能出這個家門,死也不能出去!”他向爸爸大吼了一句:“那我就去死!”一邊說一邊大步朝窗邊走去,一把推開旁邊的媽媽,跳到床上并打開了窗戶。
后來他爸爸回憶說,自己當時不知道哪里來的力氣,兩步跨過去跳上床抱住了小亮,那時候他的一只腳已經(jīng)在外面了,而他們家住在六樓。
爸爸說,差一點失去兒子這件事讓他們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從此再也不敢跟小亮大聲說話,也不再強迫他學習,甚至不敢阻止他打游戲。
但是小亮并沒有因為爸爸媽媽的改變而改變,他依然不去上學,白天爸媽出去上班,他睡醒之后就開始打游戲,吃飯睡眠都變得紊亂,個人衛(wèi)生也不注意,整天蓬頭垢面,脾氣也越來越差,媽媽有一次還發(fā)現(xiàn),他用煙頭故意燙傷自己……看到孩子這種狀態(tài),爸爸媽媽束手無策,在咨詢室里泣不成聲。
其實,小亮的情況并不是個例。近幾年,走進心理咨詢室的青少年越來越多,而青少年的問題集中在兩個方面,厭學和抑郁。其實,這兩個問題根本上是一個問題,都是失去了成長的動力和方向,很多青少年出現(xiàn)問題都是從厭學開始,最后發(fā)展成嚴重的抑郁甚至自殘、自殺。
每個孩子的成長動力和幸福感至少來自三個方面:自主感、自我價值感和高質量的關系。在小亮的成長過程中,因為學習問題,在這三個方面,他都經(jīng)歷了難以想象的挫折。
小亮媽媽是當?shù)貎?yōu)秀的中學教師,他又是家里的獨生子,父母望子成龍,從小就在學習上對他要求很嚴。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媽媽就訓練他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放學后要先寫完作業(yè)才能玩;有時候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寫完以后,還有媽媽布置的練習冊,讓他鞏固一下知識點。
為了讓小亮更專注,媽媽會坐在旁邊看著他寫作業(yè)。小男生都頑皮淘氣,小亮也不例外,但是他一有小動作媽媽就提醒他,如果超過三次媽媽就會直接打他。有時候粗心做錯一道題,媽媽也會嚴厲批評。
媽媽主觀上一定是希望小亮好好學習,取得好成績。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種做法恰恰傷害了孩子學習的自主性。孩子會認為我是在為媽媽學習,學習好,媽媽就開心,學習不好,媽媽就生氣。
我們都知道學習本來是孩子的事情,但是家長過多地監(jiān)督、催促,就無形中把本屬于孩子自己的事情搶了過來,這叫“自我功能剝奪”。
可以說從一年級開始,這種喪失了自主感的被動學習,就為后來小亮喪失學習動力,沉迷于游戲埋下了伏筆。
在媽媽高壓政策的影響下,小亮不僅沒有變成學霸,反而學習成績一般,有時候還是中等偏下。
雖然學習上沒有優(yōu)勢,但是他很小就表現(xiàn)出在運動方面的天賦。他非常喜歡踢足球,是他們學校足球隊的主力,有一次還代表校隊出去比賽獲得冠軍。他為人也特別仗義,朋友有困難需要幫忙,他都當成自己的事情一樣忙前忙后。
在旁人看來,小亮就是一個陽光、開朗、熱情的魅力少年。但是,在媽媽眼中,由于學習不好,他的其他優(yōu)點都不值一提,甚至變成了缺點。喜歡踢足球,媽媽說他貪玩;對朋友仗義,就是跟狐朋狗友鬼混;性格開朗就是不上進,沒有自尊心,學習都搞不好還有心思干別的。有一次期末考試前,媽媽還威脅他說:“你這次再考不進前十名,我下學期就把你的足球課停了?!?/p>
在媽媽的眼中,只要學習不好,其他一切就都不好,這對小亮來說是第二個沉重打擊。每個孩子都希望確認一件事,就是我是好的,是有價值的,這是每一個孩子自尊、自信地活在世界上的大前提。
我們經(jīng)常說一句話,孩子從媽媽的眼睛里,看見自己。如果媽媽能看見小亮愛運動、陽光開朗、為人熱情等這些優(yōu)點并如實地反饋給他,那他也會認為,我雖然學習一般,但我這個人基本還是好的,是有價值的。
但是媽媽并沒有看見這些,她反饋給孩子都是“你啥也不好”“一無是處”,這會讓小亮在其他方面積累的自我價值感蕩然無存,時間長了,他也會認為自己哪里都不好。
在學習上沒有成就感,其他方面的積極體驗又被媽媽一網(wǎng)打盡,這對任何一個孩子來說都是對自我價值感的嚴重破壞,都會失去成長的動力。這也是為什么小亮從一個陽光少年逐漸變成一個眼睛里不再有光的所謂的“問題少年”。
我們活在世界上的根本動力來自于跟他人建立關系,也就是建立心理上的聯(lián)結。高質量的關系是幸福感和內(nèi)驅力的來源。但是因為學習問題,小亮在生活中,沒有任何高質量的關系。
在家庭里不被爸爸媽媽欣賞,還隔三差五挨批評,親子關系變得冷淡緊張。在學校,他的處境就更加艱難。
上了初中后,知識點更多更難,小亮的學習就更跟不上了,幾次月考都是在班里墊底。班主任在課堂上批評他,說他學習不認真,給班級拖后腿,還把他的座位調(diào)到了最后一排。
小學階段的好朋友慢慢地聯(lián)系都少了,到了初中他本來也有一個不錯的朋友,有一次這個朋友過生日,請了很多同學去參加生日會,但是唯獨沒有請他。因為朋友的父母說小亮學習不好,怕孩子總跟小亮一起玩被帶壞了。
就因為學習不好,他身邊的關系都變得不好,父母、老師、朋友,沒有一個關系能給他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反而讓他感覺到被歧視、孤立和拒絕。父母不愛我,老師看不起我,同學疏遠我,試問哪個孩子能承受這樣的打擊?
自主感、自我價值感和高質量的關系是一個孩子成長中的正常需要。但如果這些需要無法被滿足會怎么樣?這些不被滿足的需要不會消失,而是會去找到其他可以滿足的途徑。在現(xiàn)實中被壓抑得越狠,就會在其他途徑中越變本加厲地尋求滿足。
網(wǎng)絡就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在網(wǎng)絡的世界里,小亮完全是自己的主人,跟著隊友一路打怪升級,在學習上被壓抑的能量好像在游戲中完全釋放,成了一個“戰(zhàn)功赫赫”的玩家。這讓他擁有了很多好兄弟和追隨者,他們還尊稱他為“盟主”。在游戲的世界里,小亮的生命力完全綻放,他感覺自己是一個受歡迎、有價值的人。
但是在大人看來,這是很嚴重的問題,還給這個問題取了一個名字叫“網(wǎng)癮”。從此父母開始了新一輪對小亮的圍追堵截:拔網(wǎng)線、強制補課、道德綁架……終于,唯一能獲得自我價值感的路徑也被堵死了。
自主感、價值感和高質量的關系,既是一個孩子的根本需要,也是他們生命力的根本之所在。一個孩子在學習上成績輝煌,在運動場上揮汗如雨,或者在網(wǎng)絡游戲中“笑傲江湖”,這都是他們生命力的展現(xiàn)和生命能量的釋放。但是如果一個孩子無法在任何一項活動中釋放他的能量,這本質上是對他生命力的壓抑,那他所有的能量就只能向內(nèi),這個結果就是抑郁。
一位心理學家曾經(jīng)說:孩子的很多問題都不是原發(fā)性的,而是反應性的。也就是說,因為被不恰當?shù)貙Υ驗楹⒆酉蛏铣砷L的動力受到阻礙,為了應對這些阻礙,孩子表現(xiàn)出了所謂的“問題”。
我們絲毫不懷疑小亮父母對孩子的愛與期望,但是他們在無意識中,確實充當了孩子成長路上的阻礙,成了孩子的“問題制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