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林公翔
林昊
認識林昊,是在我的朋友、漆藝大師汪天亮邀約的一次聚會上,留下深刻印象。后來在各種場合時見林昊,他的溫文爾雅、不急不躁讓我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而更沒有想到的是,他是一位十分成功的年輕收藏家。
這是初秋的傍晚,在林昊的家中,他給我看他收藏的各式各樣的壽山石精品,看他收藏的古代名家字畫和現(xiàn)代名家字畫,看他收藏的當代漆藝作品,看他收藏的各式各樣的紫砂壺以及各種雜項。每一次過手,都讓我大飽眼福,眼睛為之一亮。
林昊的收藏包羅萬象,但他對收藏有一個信條,那就是所有的收藏品都是自己喜歡的,因愛而藏。因此,林昊不輕易出售自己的藏品。他總是相信,古物是有靈性的,與你有緣的時候會靜靜地在遠處等你,一定會來找你。
他的收藏還有一個信條,那就是追求推本溯源,因此他的藏品大都流傳有序、其來有自?;谶@樣的信念,他看了許多書,做了許多研究,這從他的書房擺放齊整的書籍以及各種拍賣圖錄便可看出端倪。除了那些他“愛入骨髓”的近現(xiàn)代壽山石名家精品,林昊的收藏并沒有局限于某一門類,也沒有特意去建立某一收藏體系,而是以一種很隨意、很放松的心態(tài)去收藏與自己有緣的藝術(shù)精品。
追求詩意的清歡,這就是林昊的追求所在。憑著多年的收藏經(jīng)驗,對“好東西”他有自己獨到的評判標準。林昊十多年前看到他的老師、中國漆藝大師汪天亮倉庫堆滿自己各個時期創(chuàng)作的“汪氏”精品漆畫作品,林昊的心靈受到巨大的沖擊。他十分喜歡這些作品,仿佛像當年哥倫布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一樣,花巨資一口氣收藏了汪天亮《2008山系列》幾乎所有的漆畫作品和彩墨作品。而我其實與林昊一樣,對天亮的《2008山系列》“英雄所見略同”。當年我曾為他的這個系列寫過評論,題目就叫《為什么又是汪天亮》。
試想,如果后人要研究汪天亮這一時期的作品,那必定要找林昊,從他的藏品中去發(fā)現(xiàn)和研究。收藏本質(zhì)上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發(fā)揚光大。如今,曾經(jīng)稚嫩、青澀、懵懂、叛逆的“70后”“80后”一代開始在收藏領(lǐng)域嶄露頭角,林昊便是他們之中有代表性的一員。
林昊給我看他收藏的林清卿的薄意精品《花卉對章》,周尚均的《梅蘭竹菊》博古紋四對印章,林元珠的《海潮觀音》,陳巨來篆刻的《休說前事》印章,這些精品古樸自然、包漿渾厚、大巧若拙,雕刻極為生動。
對精品壽山石的獨特之愛和廣泛涉獵讓林昊對家鄉(xiāng)的“天賜瑰寶”每隔一段時間總有新的認識。眾所周知,壽山石是世間“尤物”,壽山石雕,因為它的質(zhì)地、顏色、光澤和紋路等,極具欣賞和收藏價值?!鞍淹妗笔侵袊氂械膫鹘y(tǒng)悠遠的文化現(xiàn)象,而溫潤凝膩的壽山石無疑是最佳的把玩對象。
由于林昊自己就是壽山石雕刻好手,他對壽山石的判斷基本上都是對的。他至今依然覺得有時好東西會等自己。有一次,他在網(wǎng)站上看到美國費城的一家拍賣行有一件田黃精品,但又覺得像蜜蠟,猶豫不決。在與對方多次交流溝通后,他基本斷定是壽山石,于是二話不說,便買了一張機票飛到美國紐約,之后連時差都還沒倒過來,便叫朋友開車將他從紐約送到費城。
當時有很多華人買家也在現(xiàn)場,林昊掃了一眼,發(fā)現(xiàn)大多藏家都不是玩壽山石的,于是氣定神閑,志在必得。但開始正式拍賣時,有五位委托人舉牌,這下林昊有點心虛。在林昊舉到2.8萬美元時,委托方由于有一定限制,無法再舉牌,林昊有驚無險地抱得“美人”歸。
這塊碩大的田黃是1963年由原主人的祖父傳給他的,品相極好,有晶瑩剔透的“蘿卜絲”,如今成了林昊的“寶貝”之一。
林昊還得意地告訴我,2000年到2005年他長期在日本,結(jié)識了許多日本收藏家,也到過無數(shù)畫廊和拍賣行。2008年,日本經(jīng)濟呈下滑態(tài)勢,許多藏家尋找買家。一次很偶然的機會,認識了日本已故著名收藏家三田秀三郎的女兒。他到她家里后,問有沒有其父收藏的壽山石,對方搬出一批印章,擺滿了桌子。
林昊此次去日本,身上只帶50萬日元,心里有些虛,便請主人開個價。主人不好意思,要林昊說個價。相持不下時,林昊對主人說:“東西是你的,還是你開個價吧?!敝魅苏f,那就6萬日幣吧。6萬日幣其實只有區(qū)區(qū)的幾千人民幣,林昊一口答應(yīng)。
當這些印章帶回來后,被一位房地產(chǎn)商看上,出了十幾萬便拿走了。但拿走后不久,可能找了福州的一些“專家”過目,認定為“假貨”,又退了回來。
其時剛好保利、西泠征集拍品,找到林昊,帶走了這批退回來的印章,經(jīng)鑒定,有許多是吳昌碩、王福廠的作品,在拍賣場一個都拍出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元的高價。林昊說,他第一次體驗到“因禍得?!钡淖涛丁?/p>
林昊的家四處都是寶物,儼然是一個私人博物館,進門顯要處懸掛的是吳昌碩的書法,樓梯轉(zhuǎn)角處懸掛著嶺南派大師黎雄才的“何必見千里,自然生遠心”書法、郎靜山的攝影作品原作、清代何維樸的書法等,而書房兼茶室的空間則放滿他四處搜羅或拍來的精品。這里有木雕、石雕、瓷瓶、銅壺、紫砂、牌匾、漆畫、字畫等,琳瑯滿目,每一件寶貝以及主人尋寶的過程都有故事,在默默告訴我們收藏的意義。
其實收藏就像圖書一樣,當你有了迷茫,翻開書頁的時候,所有的東西都活過來了,并且為你點起一盞明燈,照亮生命的路。
在林昊看來,收藏不僅僅只是興趣,更是一種責任,一份使命。
林昊,性格仗義、直爽,有很多朋友;善于學習、勤于學習,總能在市場或拍賣場尋回自己喜歡的寶貝;游走于世界各地尋找寶物,國內(nèi)外拍賣場總有他的身影;喜歡喝茶也喜歡偶爾喝酒,享受和體驗生命的清歡。
作為年輕的收藏家,他的收藏經(jīng)歷其實也見證了中國藝術(shù)品市場波瀾壯闊的時代變遷,而他慶幸自己是一位弄潮兒。
林昊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