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雪草
城市一隅,不知何時,悄然冒出一家書店,因常從門前過,所以忍不住想進去看看。
這是一家小眾書店,賣一些詩歌、圖畫、建筑、文藝方面的書籍,難怪門庭冷落,原來是曲高和寡。別的書店,多半賣教輔參考之類的圖書,所以顧客很多。
這家書店是一個戴眼鏡的年輕人和朋友一起開的。我佩服他的勇氣,能夠在喧囂浮躁的生活中,依舊聽從內(nèi)心的選擇。雖然如此,我還是有些擔心,這道都市里耀眼的風景能撐多久。喜歡,熱愛,瘋狂,不從俗,不人云亦云,遵從內(nèi)心意愿,這就是小眾。小眾是一種優(yōu)雅,是一種孤芳自賞。
年輕時,我喜歡小眾音樂,追求那種孤單、寂寞、惆悵,覺得有一種滄桑的美。記不清是哪一年,偶然聽到一首歌,便著了迷,原來世間還有這么好聽的音樂,像一朵花,開在山谷里,需要一點點靠近,需要用心慢慢品味。那種有些頹廢、暗淡,讓人勾起很多往事。學生時代飛揚的青春,雨天離別的站臺,黃昏轉(zhuǎn)瞬即逝的彩云,夜晚仰著頭數(shù)天上的星星,那種訴說與我記憶里的某些東西契合、重疊,尋尋覓覓之中找到一個支點,或者說是共鳴點,我被深深地攫住。
物欲橫流的時代,不被外界所左右,安靜地做著自己,孤獨地堅守著自己的內(nèi)心和喜歡,需要超凡脫俗的定力。寬泛的大環(huán)境,許多人開始追求喜好,展露個性,不再遮遮掩掩,比如看小劇場電影,看實驗話劇,聽小眾音樂……
一個年輕女子,喜歡小眾旅行,并且身體力行,倡導民俗文化的保護。她和幾個熱愛旅行的朋友,背著包,花很少的錢,吃住行都很節(jié)儉,低調(diào),安靜,黙黙地關注著一些需要保護的民俗文化,呼吁社會給予關注,而且也會在經(jīng)濟方面給予援助,雖然她的援助只是杯水車薪,但用她的話說:“我只是在盡自己的能力?!?/p>
在追求個性、崇尚品位、標榜另類、張揚特立獨行的年代,“小眾”這個詞正日漸受寵。小眾,顧名思義,少數(shù)的幾個人,非主流,因為興趣和愛好聚集在一起,稱之為小眾。
在隨大流的年代,小眾無疑是一群孤立無援的邊緣人,因為小眾,所以顯得孤單,無法與主流抗衡,只能低眉順眼,做自己,尊重內(nèi)心,躲在角落里黙黙散發(fā)幽香。
小眾的,自然是少數(shù)的,可是認同的人多了,追求的人多了,就變成了大眾的。正像一句名言說的: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小眾生活,是都市里一道獨特的風景,體現(xiàn)出獨特性和超前性,生活本來就是五彩繽紛的,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城市,除了主流文化和主流生活方式的構架,也有相對支流的文化和其他生活方式,這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一個城市的進步和文明程度,以及包容性。
編輯 家英宏 xjjyh_32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