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寶娣
身材魁梧、聲音洪亮的蘇唐詩,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一名優(yōu)秀基層民警,也是一名出色的古建筑攝影師。七年來,他從河南商丘往返北京近八十次,拍攝三萬多張故宮絕美大片,出版了《看見,不一樣的故宮》一書。
蘇唐詩出身于書香門第,父親蘇雨才對書法、繪畫、攝影多有涉獵。大哥蘇新詩創(chuàng)造了中國“方正蘇新詩柳體”字庫,以書法、繪畫、攝影、歌舞見長。耳濡目染中,蘇唐詩自幼就對書法、繪畫等表現出了深厚的興趣,最后,他把精力都投入到攝影上。
蘇唐詩考上開封警校后,刑偵技術課里包括照相和沖洗照片的內容,他學習得非常認真。當時,他買不起相機,但學校有相機出租,一天租金幾角錢。蘇唐詩經常把生活費節(jié)省下來,租臺珠江相機,興沖沖地拍照,然后躲在自制的暗室里沖洗。
1996年,虞城縣公安局破獲了一起聞名全國的何長利大案。何長利公捕大會召開時,下著小雨,蘇新詩尋找角度拍攝了一張群眾爬到樹上、房頂、墻頭打著傘看公捕大會的照片,分別被當時的《商丘日報》和《新華社內參》刊發(fā)。
蘇新詩在政辦室、警令部工作期間,為民警出警、服務群眾、培訓學習等拍攝照片,制作宣傳展板并在媒體上刊發(fā),傳播公安正能量,展示民警風采。期間,攝影就是他工作的一部分。蘇新詩為了練好攝影技術,一有空就出去拍家鄉(xiāng)的風景。他發(fā)現,利用業(yè)余時間攝影,不但不覺得辛苦,反而緩解了工作壓力。
2006年3月,蘇唐詩到開封參加警察“進督”培訓。開封警校辦公室主任王大新講了一節(jié)心理課。他說:“公安民警的工作壓力非常大,神經經常處于緊張狀態(tài),警察要學會在工作之外對情緒進行釋放,否則容易出問題。”
蘇新詩茅塞頓開:警察在干好本職工作后,為什么不可以發(fā)展其他興趣和追求?
從開封回來之后,蘇唐詩就買了一部新相機,開始了他的創(chuàng)作之路。
拍攝黃河故道系列時,為了拍到黃河故道的薄霧,他每天天不亮就從虞城縣城開車趕到黃河故道,拍到7點時再開車趕回公安局上班,一連十幾天,直到拍到自己滿意的故道薄霧為止。
為了偵破案件,蘇新詩常常通宵達旦,廢寢忘食。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練就了過人的敏銳力和耐力。蘇唐詩把這份本領也用到攝影之中,凡事追求極致、追求完美,精益求精。
2010年,蘇唐詩擔任包村民警工作,連續(xù)幾年下鄉(xiāng)。雖然工作瑣碎繁雜,但他每到一個村子,都會抽出時間,想方設法為60歲以上的老人拍一張肖像照。他不辭辛苦,拍了上千位老人。老人們很感激他,親切地稱呼他“小蘇”,看到他就問長問短。蘇唐詩說:“老人家很喜歡,開心得不行!為他們拍照,拉近了我們的距離,增加了感情,很多工作更好做了。”他深深體會到“愛好可以更好地幫助工作”。
2014年,蘇唐詩拍攝的《牌坊古韻》獲得了“雪花純生·匠心營造”中國古建筑攝影大賽銅獎。這一獎項對他是莫大的鼓勵,蘇唐詩決定全心全意拍攝古建筑。
故宮是古建筑代表,蘇唐詩把故宮作為首選拍攝對象。他想把威嚴神秘的紫禁城,拍出屬于老百姓的溫度。
無論陰晴雨雪,只要能在不耽誤工作的前提下擠出時間,蘇唐詩就想去故宮轉轉。
每次拍攝,他都會提前擬好詳細的計劃:這次拍什么題材,用什么角度,如何構圖……“好不容易去一次,哪里舍得放過一丁點兒機會?”蘇唐詩說,“開館時第一個沖進去,閉館時最后一個撤出來,一整天下來,能走兩萬多步。”
2019年春節(jié)期間,天氣預報顯示北京大年初十有降雪。恰逢春運返程高峰期,一心要去拍故宮的蘇唐詩費盡力氣才搶到一張站票。他的膝蓋本就不好,拎著十幾公斤重的攝影器材,站了五個小時去北京,“那一趟,腿都站僵了”。在蘇唐詩看來“這根本算不上苦”,能用鏡頭記錄下紅墻黃瓦之上大雪紛揚灑落的美景,“一切都值了”。
有一次,故宮快要閉館時,突然下起暴雨,太和殿上方的天空恰好被堆積的云層一分為二,一半藍天白云,一半烏云密布?!斑@么難得一遇的場景,不拍完我肯定不愿意走??!”蘇唐詩只得厚著臉皮,一邊跟工作人員“死纏爛打”,一邊不停地咔嚓咔嚓按著快門。那天,他拍攝得酣暢淋漓,照片趣味橫生,令人驚艷。
蘇唐詩
還有一次,當蘇唐詩在午門高高舉起相機時,一位老太太撫摸著門釘的雙手出現在鏡頭里,站在那里,蘇唐詩半天沒回過神來。那一刻,他覺得特別親切:“這里不再是紫禁城,是老百姓的故宮?!?/p>
在蘇唐詩的鏡頭里,春天的故宮落英繽紛,夏天的故宮風移影動,秋天的故宮優(yōu)雅深邃,冬天的故宮浪漫靜美,但始終有一個共同點:它褪去了往日的高傲威嚴,充滿著恰到好處的平和與溫柔。
七年多時間,蘇唐詩利用周末和節(jié)假日,往返于商丘、北京之間,在故宮的一磚一瓦、一梁一柱之間捕捉光影,積累了三萬多張絕美大片,他精心挑選出四十八張結集成冊。
2019年9月,蘇唐詩的攝影作品集《看見,不一樣的故宮》出版,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賈珺評價道:“蘇唐詩的鏡頭描畫了不一般的建筑之美,在一磚一瓦、一梁一柱之間,以如幻的光影承托厚重的歷史文化,經得起久久品味。”
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專門為蘇唐詩寫序,“感謝他用普通的攝影器材,踩著普通觀眾的腳印,通過普通人的視角,展示出這樣一座屬于人民的故宮博物院?!?/p>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 鐘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