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提問是師生互動的重要途徑,通過恰到好處的課堂提問可以將學生引入高效的學習狀態(tài)之中[1]。低年級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思維層次比較淺顯。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追問的方式,在課文導入、重難點處、文章留白處以及其他容易形成認知偏差的地方尋找學生的學習興趣點,并把握恰當?shù)臅r機,采用各種追問方式引導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思維活動,讓學生在教師的追問中主動探究問題,從而促進思維的發(fā)展。
【關(guān)鍵詞】低年級;課堂追問;興趣點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22)06-0150-02
在小學低年級教學中,怎樣通過課堂提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其學習興趣,提升思維能力呢?筆者認為,不妨在課堂中采用追問的方式,讓學生在追問中尋找興趣,鍛煉思維。
一、依據(jù)教學內(nèi)容,尋找興趣點
追問是一門藝術(shù)[2]。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來尋找學生的興趣點,并以此展開追問。
(一)用追問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導入是良好課堂的開始。教師可以用追問的方式導入新課,調(diào)動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如在教學一年級《影子》這課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說說生活中見到的影子,然后追問:“你玩過影子游戲嗎?你最喜歡哪個影子游戲?”用與學生生活相關(guān)的游戲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用追問化解難點,幫助理解
教師要注重知識的銜接,在重難點處有效追問,引導學生突破重難點,深入理解相關(guān)知識。如在教學一年級《比尾巴》一課時,教師可以圍繞學習重點提問:“動物的尾巴各有什么特點?”在引導學生回答之后,可以針對難點追問:“為什么每個動物的尾巴都不一樣?它們的尾巴能換一換嗎?”還可以拓展追問:“你還知道哪些動物尾巴的特點?除了尾巴,你還知道動物的其他部位上的特點嗎?”在追問中,學生會發(fā)現(xiàn),原來這些特點都與動物的生活習性相關(guān)。
(三)用追問填補留白,啟迪思維
低年級課文內(nèi)容雖然淺顯易懂,但也有很多留白的地方。在留白處進行恰當?shù)刈穯枺龑W生對文本進行深入挖掘,能夠拓展學生思維,提升其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3]。
如教師可以針對《姓氏歌》最后的省略號詢問學生還知不知道其他的姓氏,在學生回答了以后,教師可以追問:“你是怎么知道這個姓氏的,能講一講其中的故事嗎?”這能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啟迪學生思維。
(四)用追問處理偏差,形成認知
學生的個性差異和認知差異導致他們對同一事物的理解有所不同,甚至出現(xiàn)一定的偏差。教師可以用追問來及時化解偏差,引導學生走出認知誤區(qū)。
如一年級練習卷中的閱讀題《我給月亮做衣裳》的最后一道判斷題題干:“我不會給月亮做衣裳?!甭?lián)系上下文可知這一說法是對的,但有學生認為這是錯的,這時教師可以追問:“為什么你認為這句話錯了呢?”學生回答:“我以為這里的‘我’指的是我自己,我覺得我會給月亮做衣裳?!笨梢?,學生的理解與題意出現(xiàn)了偏差,還沒有學會聯(lián)系上下文來理解題目意思,因此教師要通過追問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準確理解。
二、巧用各種方式,激發(fā)興趣點
(一)跟蹤追問
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學生回答之后,教師接著追問幾個小問題,這一般屬于跟蹤追問。
如教學《雨點兒》一課時,教師可以在問學生“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分別要到哪里去”的基礎(chǔ)上,繼續(xù)追問:“小雨點兒為什么要去有花有草的地
方?大雨點兒為什么要去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在追問的過程中,學生就逐漸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
(二)因果追問
反饋學生思維過程的追問屬于因果追問,這類追問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最常見,它的優(yōu)點在于能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和方法。
運用因果追問要注意兩點,首先要注意傾聽,及時捕捉課堂的生成資源并追問,將學生的思維引入更深層次。其次要引導學生完整回答問題,很多低年級學生還沒有養(yǎng)成完整說話的習慣,回答問題往往直接說出答案,不能運用“因為……所以……”等句式表達完整的意思,低年級教師要注意在日常教學中規(guī)范學生的語言,引導學生大聲說話,說完整的話。
(三)對比追問
以教學《小青蛙》一課為例,《小青蛙》一課最重要的教學目標是認識形聲字。怎樣讓學生更快地認識文中的形聲字呢?筆者設(shè)計了利用母體字“青”來和其他形聲字作對比的環(huán)節(jié)。
師:(出示青、清、晴、睛、情、請)大家仔細觀察,你發(fā)現(xiàn)這些字有什么特點?和同桌討論討論。
師:誰來說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
生1:這些字都有“青”。
師:你真會觀察,找到了它們的一個相同點。
生2:它們的讀音有點像。
師:是的,你的發(fā)現(xiàn)又不一樣了。
生3:我發(fā)現(xiàn)除了“青”是上下結(jié)構(gòu)的字,其他都是左右結(jié)構(gòu)。
師:那你知道其他左右結(jié)構(gòu)的字最大的不同點是什么嗎?
生3:它們的偏旁不同。
師:真棒!偏旁不同,字的意思也不同。你能根據(jù)偏旁猜猜每個字的意思嗎?同桌猜一猜,看誰猜得多。
接下來,筆者小結(jié):“偏旁表示意思,另一半表示讀音的字,就叫作‘形聲字’,表示意思的部分叫‘形旁’,表示讀音的部分叫‘聲旁’(出示形聲字兒歌《拍手讀》)”。
這一過程中,教師采用對比追問的方式,讓學生的關(guān)注點層層深入,發(fā)揮了追問的導向功能,有效激發(fā)了其學習興趣。
追問的方式還有很多種,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追問方式激發(fā)學生興趣,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互相追問,甚至追問教師,以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效果。
三、確立追問對象,提升興趣點
在選擇追問對象之前,要考慮學生實際水平,追問內(nèi)容要適量,難度要適宜,從易到難,層層推進,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一般來說,跟蹤追問、因果追問能較好地培養(yǎng)成績一般的學生或膽小內(nèi)向的學生的自信心。而對比追問、深度追問更適合成績較好或喜歡挑戰(zhàn)的學生,對他們來說,越難的題挑戰(zhàn)性越大,解決問題的成就感也越大。
總之,追問的意義在于有效地把學生引向“最近發(fā)展區(qū)”,能讓學生感受到智力勞動的樂趣。在教學中,追問的最高境界應(yīng)該是引導學生從“被動追問”走向“主動追問”,這才是教師努力的方向。就低年級學生而言,能在追問中主動探究,積極主動尋求問題的真相,拓展思維,準確表達,就是低年級語文教師追求的小目標。
【參考文獻】
[1]胡冰茹,周彩虹.小學語文課程教學與設(shè)計[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20.
[2]趙珊.有效追問的魅力[J].新課程(中學),2015(12).
[3]王生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追問[J].內(nèi)蒙古教育,2017(8).
【作者簡介】
符亮(1983~),女,漢族,湖南益陽人,本科,中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