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莉
摘要:小學是學生學業(yè)生涯的開端,是學習知識,養(yǎng)成正確世界觀,從而避開不良誘惑,健康成長的關鍵時期。在大數據背景下,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課程,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關注。筆者從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出發(fā),通過案例分析了語文教學中“教育性”與“趣味性”的聯系,闡釋了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既把知識講到位,又保證課堂充滿趣味性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育性趣味性
現代教育觀認為:語文是一門基礎文化課,更是一門充滿教育性和趣味性的綜合課,它有著很強的專業(yè)性。從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效率出發(fā),很多一線語文教師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對語文的教育性和課堂趣味性展開討論。實踐證明,“教育性”和“趣味性”直接影響語文的教學效果,影響著育人的質量。只有將語文的教育意義,如培養(yǎng)愛國等情懷,融入充滿趣味的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學才能真正滿足學生的需求,實現教學效果提升。
然而調查發(fā)現,現行的統(tǒng)編版教材仍有一些內容與學生生活貼合得不夠緊密,存在年代感。比如《父愛之舟》一課,作者家庭的拮據、求學經歷的不易,對現在的孩子來說理解上還是有一定難度,巨大的年代差異,容易造成學生的理解困難,無法引起他們的興趣。在教學中,如果教師不能夠有效地將教育性和趣味性融合,讓學生在悟中學、在學中樂,學生就無法真正體驗到文章的精髓,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
一、厘清語文教學中“教育性”和“趣味性”的關系
小學生年齡小,活潑好動,對語文中的“美”缺少一種天然的感知。興趣在語文的學習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要想把學生的興趣吸引到語文學習中來,教師就需要在關注語文教育性的同時,注重教學的趣味性。統(tǒng)攬目前的小學語文教材,它主要側重于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在內容設置上,充滿趣味性的篇目不多,實踐活動也很少,因而學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在學習過程中容易產生乏味感。要彌補這個不足,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加強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訓練,更要注重學習過程,豐富內容的趣味性,加大對文本內容擴展和發(fā)掘的力度,防止語文教學走進死胡同。教學中,教師要在點燃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充滿趣味的氛圍中掌握知識,還要設法搭建語文與生活有機融合的橋梁,實現語文生活化,真正地讓語文學習成為一項學生享受的活動。
實踐中,也有不少語文教學專家發(fā)出呼吁:語文教學需要落實“教育性”,摒棄一些經驗和習慣的影響,更要增加趣味性,跳出教材限制,兼顧教育理念的傳播和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只有實現“趣味性”和“教育性”的融合,才能夠完美解決學生的厭學問題,最大限度地彌補語文教學的不足。
二、如何貫徹語文教學的“教育性”
小學語文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都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語文的教育性主要體現在教師課堂講解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對字詞、句段、語法等知識的講解,讓學生在課上形成基本的語言認知,豐富小學生語文學習體驗,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簡單地說就是注重小學生語言表達、理解等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榜樣的作用,利用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對學生產生影響,通過強化對教材的理解和運用,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而不是機械訓練讀背能力,把語文教學模式化。
三、如何貫徹語文教學的“趣味性”
其實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具有教育意義的文章,教師在講的時候一定要注重去挖掘其中隱含的學生學習的興趣點。例如:學習《牛郎織女》這一課,學生能夠感受到神話傳說的奇妙,在學習過程中既滿足好奇心,又了解了我國的一些傳統(tǒng)文化知識,體會到十足的樂趣,充分感受到語文學習的“趣味性”。
在語文教學中,興趣是促進小學生主動學習的一種動力,它可以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更靈動。因此,我們要提升小學生對于問題的探究能力,培養(yǎng)他們對語文學習的熱愛。例如,教師在講解《將相和》時,可以抓住學生愛表現的特點,讓學生演一演,親身感受描繪的場景,用最直觀的方式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快樂的氛圍中,老師教得開心,學生學得愉快,充滿“趣味性”的課堂提升了一個層次。在玩樂中,學生豐富了精神世界,懂得了更多的道理,自然而然地就會激發(fā)主動學習的熱情。
四、新課標下小學語文“教育性”和“趣味性”的統(tǒng)一
調查發(fā)現,目前的語文教學重“教育性”或重“趣味性”的這種厚此薄彼的情況比較嚴重。那么,如何實現語文教學“教育性”與“趣味性”的統(tǒng)一呢?現提出以下解決方案:
(一)訓練學生思維的廣度
課堂上,我們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要著眼于對他們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拓寬學生思維的廣度,提升思維的深度。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鼓勵學生自己去掌握事物的本質,發(fā)現學習的趣味性。例如:學習《狐假虎威》這一則寓言故事時,老師可以讓學生分析不同動物的心理,采用游戲的方式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指出:“游戲是愉快原則,它是滿足的源泉?!蓖ㄟ^游戲的方式,學生能夠全面準確地把握每個動物的角色。在教學方式上,老師可以“動物們會怎么想?”為題,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理解,激起學生思維碰撞的火花。
(二)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教學內容容量大,生動有趣,能夠把教學內容以一種新鮮的、活潑的方式展示出來,使得教學內容既準確,又足夠全面,是當下最有益于小學生學習的教學方式之一。發(fā)揮多媒體的教學優(yōu)勢是實現小學語文教學“教育性”與“趣味性”統(tǒng)一的最好辦法。例如:學習《曹沖稱象》一課時,對于稱象的過程,由于二年級學生知識儲備少,在頭腦中無法還原當時的場面,我們就可以利用視頻動畫生動有趣地展示稱象的過程,既能讓學生一目了然地感受到曹沖的聰明才智,又普及了科學知識。由此可見,多媒體更加有效地將教學內容、方法和教學理念結合了起來,實現了“教育性”和“趣味性”的完美結合。
小學語文教學的“教育性”和“趣味性”2022年4月上第10期(總第110期)(三)合理組織,布置實踐作業(yè)
作業(yè)是教師進行知識鞏固和課后評價重要而關鍵的一種方式,是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手段之一。小學生的年齡介于6歲到12歲之間,該年齡階段意志力,只有結合學生的興趣和身心發(fā)展特點布置作業(yè),才能夠讓學生真正去完成。因此,教師在進行作業(yè)布置時要注重趣味性。
比如:我們可以結合學生愛玩的特點,布置口頭互動性作業(yè);結合學生好奇心強的特征,布置實踐調查作業(yè)等。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它的教學目標不能準確量化,學生的學習效果不能立竿見影,這是一個需要不斷積累的學科。所以,在進行小學實踐作業(yè)布置時,不能過分順從學生的發(fā)展特點,一定要側重基礎知識層面,在為學生搭建淺層知識扶梯的基礎上,慢慢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做到趣味性和教育性的融合,不僅是學生成長的需要,更是學生順應時代發(fā)展所需,是當下發(fā)展的大勢。
五、結語
總之,對于小學語文教學“教育性”和“趣味性”的探索,讓我們漸漸發(fā)現語文教學就像養(yǎng)花一樣,既要做到精心呵護,又要讓花自由生長,教師要平衡心態(tài),靜待花開。小學語文教學有“教育性”,也有“趣味性”,這樣才能為語文課堂注入一抹綠色,才能讓學生接受更好的教育,從而將小學語文教學推向一個新的高峰,使其真正激發(fā)學生潛能、陶冶學生情操。
參考文獻:
\[1\]盧筱.小學語文教學的“教育性和趣味性”探討\[J\].科普童話新課堂(下),2018(12):16.
\[2\]劉顯.小學語文教學趣味性和教育性的有機結合\[J\].新一代(理論版),2018(12):92.
\[3\]厲婧.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教育性和趣味性的平衡研究\[J\].課外語文(下),2016(10):84.
\[4\]李貴花.如何兼顧小學語文教學的“趣味性”和“教育性”\[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9):138139.
\[5\]盧玲.論小學語文教材的“教育性”與“趣味性”博弈\[J\].語文課內外,2018(30):167.
責任編輯:趙瀟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