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內(nèi)容提要:2015年12月—2016年2月,考古工作者對雞崠山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并清理了先秦時期的文化遺存。遺跡僅見灰坑,遺物主要為陶器、石器,發(fā)掘區(qū)域可能是聚落的生產(chǎn)生活垃圾傾倒場所。雞崠山遺址的發(fā)掘?qū)φJ識后山文化面貌,完善本地區(qū)考古學文化序列具有積極的意義。
雞崠山遺址位于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qū)歸湖鎮(zhèn)鳳東村,海拔38米,相對高度20米。地處蓮花山系—鳳凰山脈向潮汕平原的過渡地帶,屬低矮丘陵地貌,西距韓江約4千米(圖一)。2015年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今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潮(州)漳(州)高速公路基本建設(shè)項目進行文物考古調(diào)查勘探時發(fā)現(xiàn),于同年12月對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雞崠山整體均屬遺址范圍,面積約30000平方米。本次發(fā)掘區(qū)位于雞崠山南坡,僅限于公路施工范圍內(nèi)的遺址分布區(qū)域,發(fā)掘面積1546平方米(圖二)。
圖二// 發(fā)掘探方及灰坑分布平面圖
雞崠山山脊呈西北—東南走向,發(fā)掘區(qū)位于南坡,由于原地表種植經(jīng)濟作物,發(fā)掘區(qū)內(nèi)有數(shù)量眾多的現(xiàn)代樹坑及排水溝。地層堆積可分為4層,現(xiàn)以TN02E06、TN03E06東壁為例,介紹遺址地層堆積情況。
①層:灰褐色表土。厚0.05~0.4米。結(jié)構(gòu)疏松,含大量植物根莖及少量燒土塊。堆積呈北高南低的坡狀,出土較多陶片。開口于此層下的遺跡有H7、H13、H18等。
②層:黃褐色黏土。深0.05~0.4、厚0~0.42米。結(jié)構(gòu)較致密,含少量粗砂粒。夾雜紅燒土塊及炭粒。不連續(xù)分布,出土大量陶片。開口于此層下的遺跡有H1~H6、H8、H11、H12、H14、H16、H17、H19~H26、H28等。
③層:灰黃色黏土。深0.16~0.6、厚0.05~0.6米。結(jié)構(gòu)致密,含大量粗砂粒。夾雜紅燒土塊及炭粒。普遍分布,南部較厚,出土較多陶片。開口于此層下的遺跡有H9、H10、H15、H27等。
④層:紅褐色黏土。深0.2~0.9、厚0.05~0.9米。結(jié)構(gòu)緊密,含較多粗砂粒。夾雜紅燒土顆粒及炭粒。普遍分布,北部堆積較厚,南部薄,出土少量陶片。
④層下為黃褐色風化巖,即生土(圖三)。
圖三//TN02E06、TN03E06東壁剖面圖
遺跡現(xiàn)象單純,僅見灰坑一類,共清理28座。根據(jù)開口形狀,可分為橢圓形、圓形及圓角方形。
16座。根據(jù)坑壁形狀可分為袋狀與斜壁兩類。
(1)袋狀
6座。
H8 位于TN03E07西側(cè),部分位于TN03E06東隔梁。開口于②層下,打破③、④層及生土。坑口北高南底,呈斜坡狀??颖谏喜啃眱?nèi)收,中部束腰,下部外袋,底近平??趶?.94~1、底徑1.44、寬1.18米,中部束腰直徑0.6~0.68米??觾?nèi)堆積分2層:①層,厚0.24~0.56米,灰褐色土,結(jié)構(gòu)較致密,未見陶片;②層,厚0.46~0.61米,黃灰色黏土,結(jié)構(gòu)較致密,含有少量燒土塊、炭粒及少量砂粒,出土較多陶片,可辨器形有釜、罐、缽等,另出土殘石鏃1件(圖四︰1)。
H13 位于TN01E06東部偏北。開口于①層下,打破③、④層及生土。剖面呈靴狀。上部壁稍斜內(nèi)收,略束腰,下部不對稱外袋,底近平??趶?.7~0.87、底徑1.55~1.68米??觾?nèi)堆積分2層:①層,厚0.18~0.21米,黃灰色土,結(jié)構(gòu)較致密,含有少量砂粒,未見陶片;②層,厚0.5米,為灰褐色土,夾雜黃褐色斑塊,含有少量粗砂粒,結(jié)構(gòu)較疏松,含有少量炭粒和燒土塊,出土較多陶片,可辨器形有釜、罐、缽、器座等(圖四︰2)。
H14 位于TN03E06東中部。開口于②層下,打破③、④層。斜壁外袋,圜底。口徑0.5~0.9、底徑0.9~1.2、深0.65米。填土呈黃褐色,土質(zhì)較硬。出土少量陶片,可辨器形有釜、罐等(圖四︰3)。
H16 位于TN03E06東南部。開口于②層下,打破③、④層及生土??颖谏喜枯^直,下部不對稱外袋,圜底。被H19打破一部分??趶?.75~1、底徑1.14~1.5米??觾?nèi)堆積分2層:①層,厚0.12~0.3米,灰黃色填土,結(jié)構(gòu)較緊密,含有大量砂粒,未見陶片;②層,厚0.3~0.48米,黑褐色黏土,含有少量燒土塊、炭粒及砂粒,可辨器形有釜、罐、器座等,出土石錛、石鏃毛坯各1件,板巖石料2件(圖四︰4)。
圖四// 袋狀坑平、剖面圖
(2)斜壁
10座。
1.陶支腳(H27︰1)
2.陶支腳(TN01E07③︰3)
3.陶杯(TN01E06②︰1)
4.陶紡輪(TN03E08②︰2)
6.石刀(TN03E07②︰12)
1.石鏃(TN02E05①︰8)
2.石環(huán)(TN03E05②︰12)
3.石餅形器(TN02E04②︰14)
4.石砧(TN02E06①︰1)
5.石拍(TN02E06①︰2)
6.青銅斧(TN03E04①︰3)
H25 位于TN02E05東北部。開口于②層下,打破③、④層及生土??颖谛眱?nèi)收,圜底。口徑1.38~2、深0.44米。灰褐色填土,含有少量炭粒和粗砂粒,結(jié)構(gòu)較緊密。出土少量陶片,可辨器形僅釜一類。還出土陶紡輪3件,石鏃、石錛、石器殘片各1件(圖五︰1)。
H28 位于TN02E03西南角。開口于②層下,打破④層及生土。坑壁一側(cè)斜直,一側(cè)為緩坡狀??趶?.72~1.14、深0.5~0.92米?;尹S色填土,土質(zhì)疏松,含有少量粗砂粒及炭粒。出土較多陶片,可辨器形有釜、罐、器座等。還出土石球1件(圖五︰2)。
H10 位于TN03E05北部偏東。開口于③層下,打破④層及生土??颖谝?guī)整斜內(nèi)收,底平。口徑0.7~1.02、深0.8米。黃灰色填土,含有少量炭粒和粗砂粒,結(jié)構(gòu)較緊密。出土少量陶片,器形僅見釜。還出土殘水晶環(huán)1件(圖五︰3)。
10座。
H3 位于TN01E06南部。開口于②層下,打破③、④層及生土。壁斜內(nèi)收,底部起伏??趶?2.63~3.04、深0.86米。灰黑色填土,夾雜紅褐色斑塊,含有較多炭粒、紅燒土塊和少量砂粒。土質(zhì)較疏松。出土大量陶片,可辨器形有釜、罐、缽、器座、器足等。出土礪石3件,磨制石器殘片、石環(huán)各1件(圖五︰4)。
H7 位于TN01E06東北部,開口于①層下,打破③、④層。壁稍斜內(nèi)收,底較平??趶?1.4~1.58、深 0.54米?;液稚钔?,土質(zhì)疏松。出土較多陶片,可辨器形有釜、罐等??拥壮鐾恋Z石1件(圖五︰5)。
2座。
H1 位于TN03E06西南角。開口于②層下,打破③、④層及生土。斜壁,下內(nèi)收,壁面不平整。平底微圜。長0.8、寬0.58、深0.54米。填土呈黃灰色,結(jié)構(gòu)較致密,含有少量燒土塊、炭粒。出土少量陶片(圖五︰6)。
圖五// 灰坑平、剖面圖
分為泥質(zhì)陶、夾砂陶和硬陶三類。以夾砂陶為主,燒制火候較低,胎質(zhì)粗劣,紅褐陶比重最大,其次為黑褐陶,少量黃褐陶,灰白陶。器表以素面為主,由于陶質(zhì)較軟,多數(shù)陶片紋飾漫漶不清,少量見有較清晰的繩紋、曲折紋。硬陶以灰褐陶和紅褐陶為主,也見有少量灰白陶、黃褐陶。泥質(zhì)陶有紅褐陶、黃褐陶、灰白陶、灰陶。陶器裝飾方法以拍印為主,部分器物亦見有鏤孔、戳刺紋、刻劃紋、穿孔及附加堆紋等。拍印紋飾均施于器物頸部以下,紋飾單一,主要包括菱格、雙線菱格、條紋、間斷條紋、方格紋等。少量陶片施紅色、褐色陶衣(圖六)。
圖六// 陶器紋飾拓片
罐、缽一類器物的口沿及頸部輪修痕跡明顯。小型器物多為手制,其內(nèi)壁可見因手制而產(chǎn)生的凹凸不平現(xiàn)象。泥質(zhì)陶器壁有黑點、鼓凸現(xiàn)象,變形的情況也較普遍,多體現(xiàn)在缽一類器物上。部分罐可見口沿與器體分別制作后的粘接痕跡。
出土陶片較為細碎,僅個別可復(fù)原。多見凹底和折肩殘片。器形有罐、小罐、釜、尊、缽、豆、杯、盂、器座、支腳、器蓋、器足、紡輪等。
罐 數(shù)量較多,無可復(fù)原器,僅殘留口沿及腹部。侈口,根據(jù)頸部形態(tài)可分為三型。
A型 束頸。根據(jù)肩部形態(tài)分為二亞型。
Aa型 斜肩。H20︰1,灰白色硬陶。方唇。頸部外側(cè)有數(shù)道較淺的凹弦紋,器身拍印斜條紋??趶?6、殘高4.6厘米(圖七︰1)。TN02E03②︰2,灰白色硬陶。圓唇,內(nèi)壁有數(shù)道弦紋。器身飾菱格紋。口徑22、殘高6厘米(圖七︰2)。TN01E06②︰6,泥質(zhì)灰陶。圓唇,器身飾交錯條紋。口徑18、殘高5.4厘米(圖七︰3)。
Ab型 溜肩。TN03E06②︰9,灰白色硬陶。圓唇,頸部以下飾菱格紋??趶?2、殘高5.4厘米(圖七︰4)。TN02E03①︰7,灰色硬陶。圓唇,頸部內(nèi)壁有數(shù)道較淺的弦紋。器身飾斜條紋??趶?7、殘高6厘米(圖七︰5)。
B型 矮頸。TN01E06②︰8,灰色硬陶。斜折肩,頸部以下飾方格紋??趶?1.6、殘高6.1厘米(圖七︰6)。TN02E05②︰22,灰白色硬陶。唇面微凹,頸部以下飾菱格紋??趶?4、殘高5.6厘米(圖七︰7)。H3︰1,灰色硬陶。唇面微凹。沿內(nèi)見有數(shù)道凹弦紋。器身飾雙線菱格紋??趶?4、殘高5.6厘米(圖七︰8)。TN02E05②︰21,灰色硬陶。唇面上有一圈凹槽,圓鼓腹。口徑9.1、殘高8.2厘米(圖七︰9)。
圖七// 出土陶罐(一)
C型 高頸。H3︰2,灰色硬陶。沿內(nèi)壁飾數(shù)道凹弦紋,外壁飾凸弦紋。器身拍印菱格紋??趶?0、殘高7.8厘米(圖八︰1)。H21︰1,灰色硬陶。沿內(nèi)壁有數(shù)道弦紋。器身拍印雙線菱格紋??趶?3、殘高8厘米(圖八︰2)。H4︰1,黃褐色硬陶。尖圓唇,頸部有數(shù)道凸弦紋。器身飾方格紋??趶?8、殘高7.2厘米(圖八︰3)。TN01E06②︰7,黃褐色硬陶。頸部外壁見有數(shù)道弦紋,器身飾菱格紋。口徑15.3、殘高9.1厘米(圖八︰4)。
小罐 斂口。TN02E06②︰7,灰色硬陶。圓唇,唇下有一圈凹槽,直弧腹,器身飾菱格紋,內(nèi)壁可見清晰的指墊痕跡。口徑5.6、殘高4.4厘米(圖八︰5)。TN01E05①︰5,泥質(zhì)紅褐陶。圓唇,唇下有一圈凹槽。鼓肩,下腹斜收,器身飾間斷條紋??趶?、殘高5厘米(圖八︰6)。TN02E08②︰2,泥質(zhì)紅褐陶。尖圓唇,圓鼓腹,器身飾間斷條紋。口徑9.2、殘高6.8厘米(圖八︰7)。
圖八// 出土陶罐(二)
釜 均為夾砂陶。侈口,器壁較厚,僅殘留口沿和腹部。根據(jù)沿部,分為二型。
A型 寬折沿。H28︰2,紅褐陶。方唇,下沿面飾豎條紋??趶?0.4、殘高5.1厘米(圖九︰1)。TN02E04②︰9,紅褐陶。圓唇,頸部以下飾方格紋,但漫漶不清??趶?4、殘高7.8厘米(圖九︰2)。TN02E 04①︰8,灰褐陶。尖圓唇,鼓腹。器身飾曲折紋,但剝落較嚴重??趶?2.5、殘高11.1厘米(圖九︰3)。TN03E05③︰17,紅褐陶。尖圓唇。隱約可見豎條紋??趶?7、殘高7.5厘米(圖九︰5)。
B型 窄折沿。H22︰2,黑褐陶。圓唇。器身飾曲折紋??趶?4、殘高9厘米(圖九︰4)。
圖九// 出土陶釜
斂口缽 圓唇,唇下有一圈凹槽,無完整復(fù)原器。根據(jù)腹部形態(tài),可分為四型。
A型 斜腹,內(nèi)折沿。TN01E06②︰4,灰色硬陶。圓唇。器身飾菱格紋??趶?0.4、殘高4厘米(圖一〇︰1)。TN01E05①︰14,灰色硬陶。方圓唇。器身飾斜條紋??趶?6.4、殘高4厘米(圖一〇︰2)。
B型 弧腹。TN01E05②︰31,泥質(zhì)紅褐陶。飾斜條紋。器身稍有變形??趶?5、殘高7.4厘米(圖一〇︰3)。H12︰4,灰色硬陶。器身拍印菱格紋。器身稍有變形。殘高6.7厘米(圖一〇︰4)。TN03E04②︰8,灰白色硬陶。器身拍印方格紋。器身稍有變形。殘高5.7厘米(圖一〇︰5)。TN03E07②︰11,灰色硬陶。器身飾間隔條紋??趶?8、殘高4厘米(圖一〇︰6)。TN02E07①︰3,灰色硬陶。圓唇,唇下有一凸棱,器身飾菱格紋。口徑22、殘高9.8厘米(圖一〇︰12)。
C型 鼓腹。TN01E04①︰4,灰白色硬陶。唇下有一圈凹槽。器身飾雙線菱格紋。口徑18、殘高5.8厘米(圖一〇︰7)。TN02E06②︰12,灰色硬陶,器身飾菱格紋??趶?5.6、殘高6厘米(圖一〇︰8)。TN01E08②︰8,灰色硬陶。器身飾菱格紋??趶?.2、殘高2.4厘米(圖一〇︰9)。
D型 折腹。TN03E06②︰12,泥質(zhì)黃褐陶。圓唇,唇下有一凹槽。器身飾方格紋,內(nèi)壁可見指墊狀凹窩??趶?5.8、殘高6.2厘米(圖一〇︰11)。
敞口缽 TN03E07②︰10,泥質(zhì)紅陶。圓唇,弧腹下收。素面。口徑11、殘高5厘米(圖一〇︰10)。
圖一〇//出土陶缽
豆 殘片較多,均為泥質(zhì)陶,無完整復(fù)原器。根據(jù)腹部形態(tài),可分為二型。
A型 斜腹。TN2E05②︰27,灰陶。敞口,尖圓唇,唇下有一圈淺槽,器身飾交錯條紋??趶?3.6、殘高3.9厘米(圖一一︰1)。TN02E04②︰15,灰陶。敞口,圓唇,唇下有一凹槽。器身飾間斷條紋。口徑22.7、殘高6.3厘米(圖一一︰2)。TN02E06②︰11,灰陶。敞口,尖圓唇,撇沿,沿下有兩道弦紋。器身飾交錯條紋??趶?4、殘高4.5厘米(圖一一︰3)。TN03E06②︰10,灰陶。飾間斷條紋。喇叭口圈足外撇,內(nèi)見多道凸弦紋。底徑13.5、殘高6.3厘米(圖一一︰4)。
B型 折腹。TN03E08②︰4,灰陶。敞口,尖圓唇??趶?1.6、殘高3厘米(圖一一︰5)。
圈足 TN03E06②︰11,夾砂灰褐陶。圈足外撇,其上由外壁向內(nèi)穿數(shù)個排列不規(guī)整的圓孔。殘高3、足徑10.4厘米(圖一一︰6)。
杯 TN01E06②︰1,泥質(zhì)黃褐陶,夾少量細砂。斂口,圓唇,弧腹,平底微鼓。器身經(jīng)泥漿涂抹。口徑6.7、腹徑8.2、高6.7厘米(圖一一︰7;彩插二︰3)。
盂 泥質(zhì)灰陶,夾少量細砂。折腹,平底。TN03E06④︰1,口部略殘。腹徑5、底徑3.6、殘高3.1(圖一一︰8)。TN03E06④︰3,斂口,尖圓唇。器身經(jīng)泥漿涂抹??趶?.8、腹徑5.5、高2.6厘米(圖一一︰9)。
器座 夾砂紅褐陶。圓柱狀,喇叭口,中空。H28︰1,器表刻劃紋飾。底徑12.9、殘高13.5厘米(圖一一︰10)。TN03E05②︰27,足徑11.4、殘高12厘米(圖一一︰11)。
器蓋 TN03E07①︰1,夾砂黑褐陶。截面近三角形,圓形鈕。蓋內(nèi)底面平坦,中部有一圓形凹窩。直徑14.6、高3.7厘米(圖一一︰12)。
圖一一// 出土陶器(一)
支腳 多殘片,可復(fù)原者較少。圓柱形,束頸,器身呈弧狀傾斜。H27︰1,夾砂黃褐陶。斜平頂,底部平坦。頂徑8.4、高17.9厘米(圖一二︰1;彩插二︰1)。TN01E07③︰3,夾砂紅褐陶。底殘。斜平頂稍鼓,微束頸。器身飾方格紋。頂徑7.5、殘高16.2厘米(圖一二︰2;彩插二︰2)。TN01E07③︰1,夾砂紅褐陶。底殘。圓弧頂。頂面可見交錯條紋。頂徑7.6、殘高8.8厘米(圖一二︰6)。
器足 TN03E06②︰6,夾砂黑褐陶。呈錐狀。殘高7.5厘米(圖一二︰3)。TN03E06③︰3,夾砂黃褐陶。矮柱狀足,底部外延,上凹。器身隱約可見方格紋。殘高6厘米(圖一二︰4)。
尊 無可復(fù)原器,為口沿或肩部殘片?;疑蔡铡?谘赜写┛?,肩部飾多道附加堆紋,器身施陶衣。TN03E05①︰9,施黑褐色陶衣。小平沿,圓唇,沿面刻劃紋飾,壓印麥粒紋。殘長5、寬4.4厘米(圖一二︰5)。TN02E04②︰17,施紅褐色陶衣。折沿下斜,方唇,唇面微凹,沿上有兩個從上向下的穿孔。頸部飾整齊的凸弦紋。口徑36.8、殘高11.2厘米(圖一二︰7)。H28︰4,殘存頸部。內(nèi)外壁施黑色陶衣,有數(shù)道規(guī)整的凸棱。肩部飾斜條紋、附加堆紋。直徑17~22、殘高14厘米(圖一二︰8)。
圖一二// 出土陶器(二)
球 均為夾砂陶。TN01 E06②︰2,紅褐陶。橢圓體。長徑7.2、短徑3.4厘米(圖一三︰1)。TN02E03②︰6,黑褐陶。扁球體,器身風化較嚴重。直徑4~4.6厘米(圖一三︰2)。TN02E05②︰29,黑褐陶。扁球體,厚壁,中空。長徑5、短徑4.2、高5.4厘米(圖一三︰3)。
拍 均為夾砂陶,呈扁長方體狀。TN02E07①︰5,黃褐陶。中部較厚,邊緣稍薄。風化較嚴重,一面隱約見有菱格紋。殘長 5.7、寬 4.7~5.5、厚1.8~2.2厘米(圖一三︰4)。TN03E09②︰4,紅褐陶。風化較嚴重,紋飾脫落。殘長5.8、寬4.3、厚2.1厘米(圖一三︰5)。TN03E06②︰13,紅褐陶。風化較嚴重,一平面及器身一端可見隱約的菱格紋。長10.5、寬4.8、厚1.6~2.4厘米(圖一三︰6)。
圖一三// 出土陶球、陶拍
紡輪 56件。根據(jù)截面形狀分為四型。
A型 7件。截面呈梯形。中穿圓孔,孔壁較直。TN03E08②︰2,泥質(zhì)灰陶。底部邊緣有一周折棱,底面刻劃對稱的圓圈、弧線紋飾,弧線內(nèi)戳點。直徑3.1、孔徑0.4、厚 0.9厘米(圖一四︰1;彩插二︰4)。TN03E05②︰17,泥質(zhì)灰陶。底部外緣有一周折棱。素面磨光。直徑2.8、孔徑0.3、厚0.9厘米(圖一四︰2)。
B型 11件。截面近半圓形。TN01E05②︰28,夾砂灰陶。底面平坦,中穿圓孔。直徑2.2、孔徑0.3、厚1厘米(圖一四︰3)。
C型 3件。截面近長方形,呈圓餅狀,器身扁平。TN03E04③︰4,夾砂灰陶。中穿圓孔。直徑2.3、孔徑0.3、厚0.7厘米(圖一四︰4)。
D型 35件。截面呈橢圓形。中穿圓孔,孔壁較直。TN03E05②︰13,夾砂灰褐陶。直徑3、孔徑0.5、厚2厘米(圖一四︰5)。TN01E05②︰26,夾砂黃褐陶。直徑3.6、孔徑0.4、厚1.6厘米(圖一四︰6)。TN01E05②︰11,夾砂灰陶。直徑3.9、孔徑0.4、厚2.6厘米(圖一四︰7)。
圖一四// 出土紡輪
石器種類較多,有錛、鑿、鏃、環(huán)、環(huán)芯、球、拍、礪石等。
錛 80件。根據(jù)平面形狀分四型,其中21件因殘損嚴重無法納入型式劃分。
A型 39件。平面近梯形。TN03E07②︰10,灰色砂巖。橫截面近橢圓形。弧頂。有一定程度的風化。長 7.85、寬 5.3、厚 1.8厘米(圖一五︰1)。TN02E04②︰8,灰色砂巖。橫截面近梯形。正面較平坦,背面中部有一圓弧形脊。斜頂。長4.8、寬3.5、厚1.5厘米(圖一五︰4)。TN02E05②︰6,灰色砂巖。正面較平坦,背稍鼓,四邊均向正面傾斜。通體磨制,可見少量打制疤痕。長5.6、寬4、厚1.4厘米(圖一五︰5)。
B型 5件。平面近長方形。兩面均較平坦,根據(jù)大小分為二亞型。
Ba型 3件。大型,短直身。均為砂巖。TN01E07②︰2,灰色。橫截面呈梯形,平頂,單面弧刃。長 5.7、寬 5.8、厚1.8厘米(圖一五︰2)。
Bb型 2件。小型,均為黑色板巖。TN02E03①︰4,單面弧刃,背面隱約見有修刃在器身中部形成的圓弧。刃部有層疊的疤痕。器身可見打制疤痕。長2.8、寬2、厚1.8厘米(圖一五︰7)。
C型 8件。平面呈長梯形。根據(jù)厚薄程度分為二亞型。
Ca型 厚梯形。4件。均為砂巖。TN01E07①︰2,黑色。正面較平坦,單面直刃,刃部稍殘。器身保留大量打擊疤痕。長5.3、寬2.4、厚1.4厘米(圖一五︰3)。
Cb型 薄梯形。4件,其中2件為石鏃改制而成,器身較薄。TN03E03③︰2,黑色板巖。通體經(jīng)磨制,可見少量打制疤痕。單面刃,刃部背面可見連續(xù)的疤痕,可能是使用所致。長4.4、寬1.7、厚0.6厘米(圖一五︰6)。TN03E05③︰16,黑色板巖。利用前鋒殘缺的石鏃改制而成,兩面的脊隱約可見。兩側(cè)邊磨制修理成小平面。單面弧刃。長3.3、寬1.6、厚0.3(圖一五︰10;彩插二︰5)。
D型 微有肩形,7件。器身中部兩側(cè)微向內(nèi)弧,形成不明顯的肩部。TN03E06③︰2,灰色砂巖。背面中部有一淺橫脊。平頂,單面弧刃,上部器身稍窄,略呈肩形。通體磨制,加工較精細。長3.4、寬2.3、厚0.8厘米(圖一五︰8)。TN02E05②︰14,黑色砂巖。背面稍鼓,中部偏下有一弧形橫脊。斜頂,單面直刃。器身一側(cè)有一較大的打制疤痕,另一側(cè)經(jīng)精細的磨制修理,在中部形成一微向內(nèi)凹的不明顯肩部。長2.5、寬2.1、厚0.7厘米(圖一五︰9)。
圖一五//出土石錛
刀 2件。截面呈楔形,平面呈長方形。TN03E07②︰4,灰色泥質(zhì)砂巖。兩端截斷,兩面磨制,形成一直刃,刃部略向內(nèi)凹。刃長3、器身長3.8、寬2.8、厚1.9厘米(圖一六︰1)。TN03E07②︰12,黑灰色板巖。一端兩面稍加磨制,成直刃。其余三邊磨制修理。刃長1.9、長3.6、寬2.3、厚0.6厘米(圖一六︰2;彩插二︰6)。
鑿 1件。TN01E05①︰3,黑色板巖。平面呈長方形,器身扁平,保留少量打制疤痕,兩側(cè)邊中部有磨制的微向內(nèi)凹的槽。單面直刃。長4.2、寬1.7、厚0.4(圖一六︰3)。
鏃 44件。其中無脊23件,有脊18件,無法辨識者3件。
A型 無脊。23件。器身扁平。根據(jù)平面形狀分為三亞型,其中2件無法確定亞型。
Aa型 6件。菱形。TN03E05③︰3,黑色板巖。前鋒細長,兩刃較鋒利,鋌部稍厚。通體可見磨痕。長5.4、寬2.1、厚0.3(圖一六︰4)。
Ab型 7件。柳葉形,窄身。TN03E08②︰3,黑色板巖。鋌部稍殘,兩側(cè)邊較直。邊緣豎直,可見橫向磨痕。長4.7、寬1.3、厚0.6厘米(圖一六︰5)。TN02E05②︰18,黑色板巖。兩翼呈弧形,可見豎向磨痕。長3、寬0.9、厚0.3厘米(圖一六︰10)。
Ac型 8件。鋌部內(nèi)收明顯。TN02E05①︰8,黑色板巖。兩側(cè)起刃,鋌部兩側(cè)呈波浪形。器身可見磨痕。長3.5、寬1.9、厚0.3厘米(圖一六︰8;彩插三︰1)。TN01E05②︰6,灰色砂巖。兩側(cè)起刃,鋌部較細,略殘。長3.6、寬1.6、厚0.5厘米(圖一六︰9)。
B型 有脊。19件。柳葉形,兩面起脊,兩側(cè)起刃,扁平鋌。TN02E04②︰1,灰色砂巖。尖部稍殘。殘長4、寬1.2、厚0.4厘米(圖一六︰6)。TN01E04②︰3,灰色砂巖。鋌部稍殘。長3.7、寬1.5、厚0.45厘米(圖一六︰7)。
環(huán) 22件。通體磨制,均殘損。根據(jù)截面形狀,可分為六型(其中1件材質(zhì)為水晶,1件為青綠色玉質(zhì),一并歸入此類討論)。
A型 截面呈T形。3件。均殘損嚴重,略微出臺。TN03E05②︰3,青灰色板巖。風化較嚴重。殘長7.25、寬1.9、厚1.1厘米(圖一六︰11)。
B型 截面近長方形。1件。TN03E05②︰12,青綠色玉質(zhì)。通體磨制,外側(cè)一小平面可見斜向磨痕,可能廢棄后另作他用。殘長6、寬2.2、厚1.9厘米(圖一六︰12;彩插三︰2)。
C型 截面呈馬蹄形。內(nèi)緣豎直,外緣弧曲。13件。TN02E05①︰6,黑色砂巖。內(nèi)壁可見加工產(chǎn)生的橫向旋紋及豎向磨痕。殘長7.1、寬0.9、厚0.75厘米(圖一六︰13)。TN03E05②︰15,黑色砂巖。內(nèi)寬外窄。器身可見凌亂的磨痕。殘長6.7、寬1.4、厚1.1厘米(圖一六︰14)。
D型 截面近三角形。2件。TN03E07①︰5,黑灰色砂巖。磨制精細,內(nèi)壁豎直,可見橫向的旋紋。殘長6、寬1、厚0.6(圖一六︰15)。
E型 截面近圓角方形。內(nèi)外緣均弧曲。2件。TN02E05①︰3,黑色砂巖。可見橫向磨痕。殘長5.6、寬0.9、厚0.75厘米(圖一六︰16)。
F型 截面呈五邊形。1件。H10︰1,水晶環(huán)。通體磨制。殘長3.1、寬1.3、厚1厘米(圖一六︰17)。
環(huán)芯 1件。TN02E04②︰7,灰色砂巖。截面近梯形,單面鉆,兩面不平坦,周身可見旋紋。頂部直徑4.1、底徑5.2、厚1.2厘米(圖一六︰18)。
圖一六// 出土石器(一)
球 3件。均為砂巖。TN03E05①︰1,紅褐色。呈扁圓球體,上下兩面較平坦,四周見有零星凹坑。長徑7.8、厚4.4厘米(圖一七︰1)。
戈 3件。均殘。TN03E06②︰1,灰色砂巖。殘存一單向鉆孔。器身扁平,通體磨制,可見磨痕。殘長7.1、寬3.8、厚1.2厘米(圖一七︰2)。
殘石器 1件。TN03E05③︰13,黑色板巖。器身扁平,通體磨制。長4.2、寬1.5、厚0.3(圖一七︰3)。
錘 5件。H20︰2,灰色砂巖。長條形,兩端均見有打擊疤痕。長11.6、寬5、厚3厘米(圖一七︰4)。TN03E03③︰1,灰色砂巖。近橢圓形。兩端可見少量打制疤痕,有一定程度的風化。長9、寬6.3、厚2.4厘米(圖一七︰8)。
餅形器 5件。均為砂巖。TN02E04②︰14,灰色。四周經(jīng)打擊修整,兩面中部均有打擊形成的凹坑。長13.8、寬9.3、厚3.7厘米(圖一七︰5;彩插三︰3)。
砧 2件。均為黃褐色砂巖。也可作為礪石使用。TN02E06①︰1,長條方形,兩面較平坦,見有磨痕,其上見有較深的坑窩。長14.6、寬10.6、厚6.4厘米(圖一七︰7;彩插三︰4)。
拍 1件。TN02E06①︰2,黃褐色砂巖。兩側(cè)邊近平行,兩端弧曲,中部折損。兩面較平坦,均刻有平行的溝槽,一面有12條,另一面可見11條。溝槽規(guī)整,間距為0.4~0.5厘米。長10.1、寬7.2、厚1.9厘米(圖一七︰9;彩插三︰5)。風化較嚴重。遺址見有一種平行條紋,間距與石拍間距相同,多位于夾砂陶器口沿(圖六︰10),推測此石拍可能是制陶的印模。
毛坯 6件。保留大量打制痕跡,多用于制作鏃、錛。TN03E05③︰12,黑色板巖。長條形,鏃毛坯。兩側(cè)邊較平直,除可見層疊的打制疤痕,還經(jīng)過磨制修整,較細一端最為薄銳。長7.6、寬2.3、厚1.8厘米(圖一七︰6)。H16︰1,黑色板巖。鏃毛坯,可見層疊的打制疤痕,器身一側(cè)弧曲,一側(cè)較平直,于一端交匯,經(jīng)磨制修整形成一尖。一面較平坦,另一面因打制疤痕,在器身中部形成一豎脊。長6.2、寬2.8、厚1.1厘米(圖一七︰10)。
石料 31件。TN03E04③︰1,黑色板巖。兩面平坦經(jīng)磨制,有呈“十”字形的長條凹槽。長7.1、寬6、厚1.95厘米(圖一七︰11)。TN02E04②︰5,黑色板巖。兩面平坦,兩面有對稱的長條凹槽。長6.8、寬7.3、厚0.9厘米(圖一七︰12)。
礪石 34件。均為砂巖,部分為石料或者工具廢棄后改作礪石。TN02E05②︰2,黃褐色。長條形,一面平坦有磨痕。長20.2、寬7、厚4.75厘米(圖一七︰13)。TN01E05②︰10,黃褐色。平面呈不規(guī)則形,一面有磨痕,略向內(nèi)凹。長13.7、寬11、厚5.3厘米(圖一七︰14)。
圖一七// 出土石器(二)
斧 1件。TN03E04①︰3,淺綠色。長方形銎,雙面弧刃,刃緣殘損。長6、寬4.4、厚1.5厘米(圖一八;彩插三︰6)。
圖一八// 出土銅斧(TN03E04①︰3)
根據(jù)遺址堆積單位間的疊壓、打破關(guān)系,以及器類、器形、陶系和紋飾上的細微變化,可以進一步將清理的遺存分為兩期。
雞崠山一期遺存以H9、H10、H15、H27及發(fā)掘區(qū)③、④層等堆積單位為代表。陶系以夾砂陶為主,比例近85%,其次硬陶約10%,泥質(zhì)陶最少約占5%。夾砂陶以紅褐色為主,其次為黑褐色,少量灰白、黃褐、橙黃色;硬陶多灰色,個別為紅褐色、灰白色;泥質(zhì)陶多紅褐色,少量橙黃、灰、灰白色。陶片素面約占85%,夾砂陶器還有少量繩紋、條紋、曲折紋;泥質(zhì)陶和硬陶則以菱格紋為主,其次為條紋、間斷條紋、方格紋,少量復(fù)線菱格、附加堆紋,個別施黑色或褐色陶衣。陶器器形有釜、罐、器座、豆、缽、尊、杯、紡輪、支腳等。石器有錛、鏃、環(huán)、戈、球、錘、砧、礪石、毛坯等。
雞崠山二期遺存以 H1、H3、H7、H8、H14、H13、H16、H25、H28及發(fā)掘區(qū)②層等堆積單位為代表。陶系仍以夾砂陶為主,但比例下降,約占70%,硬陶比例上升至近20%,泥質(zhì)陶約占10%。不同陶色所占比例與一期一致。素面陶比例下降,約占71%,方格紋、菱格紋、復(fù)線菱格紋、條紋及施陶衣的陶片比例上升,間斷條紋則稍有下降,方格紋、菱格紋還見有粗、細、大、小之分。器物組合整體與一期相似,根據(jù)統(tǒng)計結(jié)果可知,泥質(zhì)陶罐、缽、尊比例上升明顯,支腳、器座、紡輪、鏃相對減少。器類更加多樣,新出現(xiàn)陶器蓋、陶球、陶拍、石拍、石刀等。束頸陶罐較一期數(shù)量大增,寬折沿陶釜有沿外撇的趨勢。器物口沿的修理越發(fā)規(guī)整,流行斜方唇,且其上多有一圈凹槽。袋狀坑均開口于②層下,屬二期遺存。
根據(jù)潮安雞崠山遺址出土陶器特征判斷,其文化內(nèi)涵應(yīng)屬普遍分布于廣東東部地區(qū)的后山文化范疇[1],推斷年代約為距今3800—3300年間[2]。有研究根據(jù)此類遺存中雞形壺、折肩(折腹)罐等典型器物的對比分析,認為其年代下限約為商周之際,或更晚些[3]。
雞崠山遺址與牛伯公山一組遺存在陶系、器物組合及器形特征上最為相似,年代應(yīng)與之相近,其碳十四測年結(jié)果為距今3390±95年(1930—1490BC,94.1%)[4]。夾砂陶比例重,多高頸、寬折沿、卷沿罐及釜,兼有少量實心支腳、鏤孔圈足器,器身拍印方格紋、菱格紋的文化特征還可見于南澳東坑仔遺址[5]。但是雞崠山遺址不見釉陶器,拍印條紋、間隔條紋的陶器數(shù)量眾多,出土造型規(guī)整、多樣的支腳,是其不同于粵東地區(qū)其他后山文化遺存的自身特征。
遺址出土支腳與分布于閩東及閩江下游的黃瓜山文化所出(莊邊山T140③︰35)十分相似,黃瓜山文化年代推定為距今4000—3500年[6]。位于閩南地區(qū)的鳥侖尾遺址一組遺存中出土較雞崠山遺址形態(tài)古樸、樣式簡單的支腳(M15︰10),木炭測年為距今3550±60年(2049—1730BC,95.4%)[7]。與支腳共出的折沿大口尊(M15︰4)在雞崠山遺址也有發(fā)現(xiàn),但僅見殘片。所以折沿大口尊、支腳一類器物可能是受到閩南甚至閩江流域考古學文化的影響。
潮安雞崠山遺址出土器類較多,為全面認識后山文化面貌提供了新的材料。發(fā)掘區(qū)內(nèi)遺跡現(xiàn)象較單一,僅見灰坑,陶器中夾砂陶比例高,幾乎不見可復(fù)原器,發(fā)現(xiàn)數(shù)量較多的石器殘片、毛坯、石料等,石器多經(jīng)過使用,有的已經(jīng)到了不能再使用的廢棄階段,據(jù)此推測此次發(fā)掘區(qū)域可能是聚落的生產(chǎn)生活垃圾傾倒場所。
(附記:本次發(fā)掘項目負責人王歡,參加人員有鄒池根、張海斌、林文斌、羅海濤、宋力剛、蘇史煜、陳洪武、鐘禮筠;攝影謝蔚寧、鐘禮筠;器物修復(fù)徐安民;繪圖鐘振遠、尚中克、張海斌。發(fā)掘和整理期間得到潮州市博物館、潮安區(qū)博物館、潮安歸湖鎮(zhèn)文化服務(wù)中心、江門市博物館、新會區(qū)博物館及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鄧宏文、劉長等單位及個人的支持與幫助,謹此一并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