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容舟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
近年來,我國基礎教育進入了核心素養(yǎng)時代。核心素養(yǎng)落實到美術學科,專家們提煉出了圖像識讀、美術表現(xiàn)、審美判斷、創(chuàng)意實踐和文化理解五個美術核心素養(yǎng)。不僅基礎美術教育提倡核心素養(yǎng),高師美術教育更要與之一體化改革,才能讓師范畢業(yè)生順利從事基礎美術教育,做到職前職后一體化。
多年來,高師美術鑒賞課的教學效果一言難盡,教師講的都是高高在上的中外美術史,由于課時少、內容多,教師走馬觀花的講課與學生的生活相差甚遠,導致大多數(shù)學生不喜歡上美術鑒賞課,通過美術鑒賞教學提升美術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很難達到。如何提高以美術核心素養(yǎng)為本位的美術教育,需要教師設計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來落實。
圖1 家喻戶曉的中國龍
筆者想設計一堂貼近學生生活的中國傳統(tǒng)紋樣鑒賞校本課程,作為提升學生美術核心素養(yǎng)的典型案例,但苦于內容太多,難取舍。剛好機會來了,2021年年初,長沙市博物館舉辦了“龍翔九天—元明清御用瓷器特展”,筆者馬上去博物館看展,收集第一手圖片資料。結合網上有關圖文與視頻資料,終于確定設計校本課程《中國龍》,撰寫教案、制作原創(chuàng)課件,由于網上很多圖形不清晰,筆者還手繪了不少龍紋圖形作為教學范畫。
圖2 紅山玉豬龍
“龍翔九天—元明清御用瓷器特展”展出了128件景德鎮(zhèn)御窯出土的瓷器與傳世佳品,反映了元明清三代御用龍紋瓷器的時代特點、變化規(guī)律與文化內涵,展示了我國“龍文化”的豐富社會意蘊和民族圖騰美學。教師利用周末實踐帶學生到博物館觀看展覽,通過圖像識讀,觀看龍形瓷器實物,聆聽講解員講解,對龍紋有了初步了解,初步形成“圖像識讀”核心素養(yǎng)。
有了去博物館看展作為鋪墊,開始上美術鑒賞課《中國龍》。在課堂上,教師從猜謎語導入新課:“角似鹿、頭似牛、眼似蝦、嘴似驢、腹似蛇、鱗似魚、足似鳳、須似人、耳似象?!?這是指什么動物?謎底是中國龍,并配上張牙舞爪龍的圖片。馬上又展示紅山玉豬龍圖片,稱這是我國最早的龍的形象,但兩個龍的形象相差甚遠。中國龍的演變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特點,稱呼也不盡相同,經歷了漫長的變化,才逐漸演變?yōu)榧矣鲬魰缘拿髑鍟r期典型的中國龍形象。
在講新授課環(huán)節(jié),講授中國龍的發(fā)展分期。從新石器時代粗狂簡陋的玉豬龍,到商周時期威武的夔龍,從春秋戰(zhàn)國被人騎的坐騎到秦代崇尚力量的龍,始終都是爬行動物。從漢代開始,中國龍演變?yōu)槟茯v云駕霧、一飛沖天的神獸形象,由爬行動物變成了騰飛的龍。漢代的應龍具有翅膀,魏晉南北朝的龍具有仙風道骨的氣質,唐代的獸龍雍榮華貴、矯健騰飛,宋代出現(xiàn)繪畫龍。從元代到清代,中國龍圖騰是富貴與身份的象征,龍的圖像廣泛應用于皇家生活的各個領域,蒼龍的形象更加精雕細刻,張牙舞爪,是家喻戶曉的中國龍形象。學生通過老師上課展示的文字、圖片與視頻,對龍的形象細節(jié)了解得更加深入,提升了“圖像識讀”的核心素養(yǎng)。
跟很多美術鑒賞課不同,在欣賞完歷代龍造型特點圖片視頻后,學生有點昏昏欲睡,本課設計了10分鐘的課堂作業(yè)—畫龍。借鑒歷代龍紋特點,但又不拘泥于龍紋太多約束,自由描繪同學們心目中龍的形象?!懊佬g表現(xiàn)”指運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媒材、技術和美術語言創(chuàng)造視覺形象,進行直觀的表達。一般的美術鑒賞課都是看圖,很少有讓學生自由表現(xiàn)的機會。在課堂上,有的學生用鉛筆畫,有的用記號筆畫,有的在刮畫紙上作畫,美術表現(xiàn)的活動讓學生興趣高漲,收到了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讓學生了解歷朝歷代政治經濟制度變化對龍紋形象變化的影響,以及龍紋形象的文化內涵,挖掘龍圖騰背后的故事。玉豬龍我國古代對發(fā)現(xiàn)于新石器時代紅山等地的一種玉器的稱呼,被認為是龍的最早雛形。內蒙古三星他拉村出土的墨綠色C形玉龍被稱為“中華第一龍”,華夏銀行的標志設計的靈感便來源于此。在商周時期青銅器上,夔龍紋是主要紋飾之一,造型威武。春秋戰(zhàn)國時期,龍的地位一落千丈,常作為上古賢人們的坐騎,出現(xiàn)于繪畫中;刻在玉器、青銅器上龍的形象多為互相纏繞的造型,如蟠醨紋、蟠虺紋,被稱為龍的幼年期。秦代追求浩大氣盛,龍形體巨大,是趴在地上的爬行動物形象。我國歷代皇帝自稱“真龍?zhí)熳印笔加谇厥蓟?。他統(tǒng)一中國后,自詡“祖龍”,讓百姓信以為真,以此作為君權神授的理論依據,實則為加強鞏固秦代政權。
從漢代開始,中國龍演變?yōu)槟茯v云駕霧、一飛沖天的神獸形象,由爬行動物龍變成了騰飛的龍。開始是有翅膀的應龍,后來龍成為“瓦當四神”之一,稱為青龍?!八纳瘛笔侵盖帻?、白虎、朱雀、玄武,分別代表不同的色彩、五行屬相、方位,其中青龍代表青色,五行屬木,方位為東方或左邊。魏晉南北朝的龍像“竹林七賢”那般瀟灑飄逸,具有仙風道骨的氣質。唐代的獸龍雍容華貴,矯健騰飛,彰顯大國的文化自信。宋代的龍更趨向于獸,宋代后期龍體拉長,出現(xiàn)繪畫龍。從元代到清代,龍完全被皇權據為己有,明黃色成為皇權專用色,龍圖騰是富貴與身份的象征。龍的圖像廣泛應用于皇家生活的各個領域,更為精雕細刻。元代的龍的龍爪三趾或四趾,張牙舞爪;明代龍有呆板蒼老感,刻劃網狀鱗紋;清代蒼龍比明代更蒼老,刻畫細膩,足為四爪或五爪,龍尾出現(xiàn)各種變化。
中國龍的形象就像一個人生長的不同時期,從胚胎期到老年期,經歷了漫長的上下五千年。
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新石器時代的玉豬龍屬于胚胎期,商周的夔龍屬于嬰兒期,春秋戰(zhàn)國的蟠螭、蟠虺、虬紋屬于幼年期,秦代的爬行大龍屬于少年期,唐代的獸龍屬于成熟期,宋元時期的繪畫龍屬于中年期,清明時期的蒼龍屬于老年期。
表1 中國龍在古代不同時期發(fā)展的特點
圖3 商周時期的夔龍
圖4 漢代的青龍
教師只有不斷挖掘圖形背后的故事,才能讓學生了解中國龍背后的文化內涵,從而提高“文化理解”的核心素養(yǎng)。
近年來,北京衛(wèi)視播出了一檔文化傳播節(jié)目《上新了·故宮》,故宮文創(chuàng)開發(fā)員鄧倫等跟隨故宮專家進宮識寶,探尋故宮歷史文化,并與跨界設計師聯(lián)手高校設計專業(yè)學生,每期誕生一個文化創(chuàng)意衍生品,打造“創(chuàng)新”與“故宮”相結合的制作模式。受電視節(jié)目的影響,教師也給學生布置了類似的課后作業(yè),設計以“龍”為題材的文創(chuàng)產品,如將龍紋運用于頭飾設計、剪紙設計、油票設計、海報設計、服裝設計等現(xiàn)代諸多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上,并附上設計說明。由于是一周以后交作業(yè),學生有時間尋找豐富的素材進行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此舉在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意實踐”的核心素養(yǎng)。
審美判斷是指對美術作品和現(xiàn)實中的審美對象進行感知、評價、判斷與表達,其前提是形成美感和建立內在的審美標準,尤其要知曉形式美的法則。上交中國龍文創(chuàng)設計稿后,讓學生展示全部作品,并進行審美判斷。首先是自評,由作者講述中國龍文創(chuàng)設計初衷與表現(xiàn)方法與過程;接著是互評,甲同學若說喜歡乙同學的文創(chuàng)設計,要說出喜歡的理由,不喜歡丙同學的文創(chuàng)設計,也要說出為什么不喜歡的原因;最后是師評,教師從造型、色彩、文化內涵、適用性等諸多方面進行綜合評價,評選出設計優(yōu)秀的中國龍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作品若干。自評、互評、師評是提升學生“審美判斷”核心素養(yǎng)的常用方法,但很少有人在美術鑒賞課上運用此法,因而此方法值得推廣。
圖5 唐代的龍
圖5 唐代的龍
音樂和美術同屬于藝術的范疇,藝術離不開情感的表達。將音樂融入美術,能增進對美術作品文化內涵的理解,更能表情達意。于是,組織學生一起合唱歌曲《龍的傳人》,愛國情感得到升華,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最后進行課堂小結:中國龍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創(chuàng)造的具有超凡能力的神物,是數(shù)千年來整個中華民族崇拜的圖騰。龍形象的演變過程與中華民族一脈相承,歷史上,無論朝代如何更迭,龍始終代表著中國人的民族精神,世代傳承。
美術鑒賞校本課程《中國龍》的課堂前半段授課時間為2課時,一周后學生上交中國龍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稿,后半段又用20分鐘用于講評作業(yè)、唱歌、做課堂小結。以《中國龍》為主題的美術鑒賞課程需分兩次上完,比連續(xù)2課時上完效果要好。如果限于2課時內上完,在課堂上完成文創(chuàng)設計作業(yè)的時間太少,作業(yè)效果欠佳,會導致審美判斷達不到相應的效果。從課前到博物館欣賞龍紋文物,到上課期間欣賞龍的圖片與視頻,培養(yǎng)了學生“圖像識讀”的素養(yǎng)。上美術鑒賞課最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是教師講得天花亂墜而學生聽得昏昏欲睡,設置描繪龍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不僅讓學生的瞌睡全無,還找到了自由畫龍的興趣,從而提升了“美術表現(xiàn)”素養(yǎng)。要讓學生先看圖、畫圖,對龍紋圖形有了感性認識后,才講述歷代龍紋的文化內涵與背后的故事,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發(fā)展過程,水到渠成地提升學生的“文化理解“素養(yǎng)。也可結合學生喜歡的電視節(jié)目來設計文創(chuàng)產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做作業(yè),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意實踐“素養(yǎng)。評價龍紋文創(chuàng)設計作業(yè)的環(huán)節(jié)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判斷”素養(yǎng)的最佳途徑。課程思政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升華,讓學生增強了民族自豪感。校本課程《中國龍》是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高校美術鑒賞課程教學的有益嘗試,將有助于師范畢業(yè)生順利從事基礎美術教育,真正做到職前職后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