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平
四年級的朵朵回家后,顯得悶悶不樂。母親問:“怎么了?”朵朵說:“我好煩?!蹦赣H說:“你有什么可煩的?除了吃喝玩樂,你操心過什么。又沒有讓你幫忙養(yǎng)家掙錢……”朵朵不再言語。
三年級的冬冬參加一次戶外拓展活動,不敢攀爬高處的攀爬架,對媽媽說:“媽媽,我怕?!蹦赣H試圖鼓勵他,說:“別怕,沒什么可怕的。”但冬冬還是沒有邁開腳步。
這兩個案例中的母親都沒有接納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兩位母親的回應,讓孩子的感受被否定?!坝惺裁纯蔁┑模俊薄皼]什么可怕的?!眱晌荒赣H將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強加給孩子。她們的回應似乎在暗示孩子: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你的感受不真實。
當孩子向你袒露他的情緒,父母要允許孩子自由地表達喜怒哀樂,不要企圖修正或說服孩子放棄自己的感受。當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納時,他會產生強烈的安全感,從而愿意和家長敞開心門做進一步的溝通。如果家長將自己的主觀想法強加給孩子,用指責、批評的語氣進行回應,會使得孩子關閉自己的心門,親子間的溝通無法順利進行。所以,朵朵的媽媽根本不知道朵朵的煩惱是什么;冬冬的媽媽也無法讓冬冬邁出勇敢的一步。
面對朵朵的“煩惱”,媽媽應該看見她的情緒:我感受到你心里很煩,是發(fā)生了什么嗎?面對冬冬的行為,媽媽可以回應:媽媽知道你有些害怕,你試試,帶著害怕往前走……媽媽一直在這里呢。這樣的回應,可以鼓勵孩子去了解自己的感受與需要。如果父母們能放下自己的想法和判斷接納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情緒得到理解和接納,他會產生很大的力量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朵朵會找到疏導情緒的方法,冬冬會邁出勇敢的腳步。
我們都知道,每個人的生命體驗是不同的。很多時候,在交流溝通的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理解之所以很難,關鍵在于我們習慣了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去揣摩、評價甚至抨擊另一個人,卻忘記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和想法。所以,作為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面對孩子的情緒和感受,我們首先要學會傾聽。然而,很多父母沒有傾聽的耐心,他們往往帶著評判的眼光,急于給出各種評價。這些父母的著眼點是解決問題,而不是交流感受。這種錯位的交流,忽略了孩子的情緒和感受,不利于親子溝通。
所以,面對孩子的情緒和感受,我們要學會接納,我們需要將自己的心打開,展示自己的好奇,引導孩子打開自己的心扉,不要讓說教阻礙親子間的交流。
編輯/衛(wèi) 虹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