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田 吳雯麗
德特里克堡生物實驗室。新華社
美國在全球布局生物實驗室的神秘面紗正在被揭開:截至2020年3月,美國國防部以“合作減少生物安全風險”“加強全球公共衛(wèi)生”等名義,在全球30個國家控制了336個生物實驗室。美國為何如此熱衷于生物技術,其背后有著怎樣的邏輯?
美國人認為,21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搶占科技制高點,保障美國永遠領先,要在未來最重要的領域布局。生命科學包括上百個學科,其研究的重點放在現(xiàn)代分子制藥、現(xiàn)代醫(yī)學等方面,著力于人的衰老、癌變、腦科學、心血管疾病、基因編輯和再生醫(yī)學的研究。
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表示:“美國有超過50%的院士從事生命科學研究,美國排名前十的研究型大學,所發(fā)表的文章60%以上都是有關生命科學的。美國民間投資最多的產業(yè)之一是現(xiàn)代生物制藥業(yè)?!痹诿绹?,生命科學長期受政府支持、學界追捧和資本青睞。2019年,美國在基礎科學方面的財政預算為655億美元,其中生命科學占一半以上。
生命科學研究的重要抓手之一是生物實驗室,而生物實驗室的重點研究對象之一就是各類病毒。
搶占未來科技制高點,畢竟只是戰(zhàn)略口號,讓政府、企業(yè)、機構、高校等開辦如此多的生物實驗室,背后必有利益驅動。
以美國安全防護等級最高(P4級)的德特里克堡生物實驗室為例,其數(shù)十年來研究重點的頻繁轉換,是美國生物技術注重政治考量的一個縮影。
1943年,美國基于戰(zhàn)爭和安全考量,創(chuàng)建德特里克堡生物實驗室,本意是負責處理極度危險或高度未知的、目前無任何已知疫苗或治療方式的病原體,如炭疽桿菌、霍亂菌等。隨著二戰(zhàn)結束,為了取得更多研究成果和更大的戰(zhàn)略威懾優(yōu)勢,美國軍方開始壯大德特里克堡生物實驗室研究團隊。為此,美國庇護了大批日本細菌戰(zhàn)戰(zhàn)犯和德國納粹科學家。從1946年至1972年,實驗室軍事醫(yī)學專家共計發(fā)表1600余篇相關報告和論文。
冷戰(zhàn)開始后,德特里克堡生物實驗室開展了多項具有政治傾向的秘密項目。1964年的美國中央情報局文件顯示,實驗室下屬的普拉姆島生物實驗室動物疾病中心,涉嫌在其他國家制造饑荒和瘟疫。這一動物疾病中心被要求研究甘蔗黑穗病以毒害甘蔗作物,而古巴最重要的農作物就是甘蔗。動物疾病中心還曾研究用生物武器來毒害蘇聯(lián)的牲畜,“一旦摧毀了這個國家的糧食供給,打擊的就是敵國的每一個人”。
基于生化武器對全球的公共危害,國際上譴責美國的聲浪大增。1969年,尼克松總統(tǒng)上臺后宣布美國放棄“進攻性生物武器”項目,并叫停了國內的露天生物戰(zhàn)測試項目。1971年,德特里克堡生物實驗室轉為癌癥研究中心,此后逐漸成為美軍生物防御技術研究機構。1975年,國際上達成了《禁止生物武器公約》共識,美國在公約上簽字。
很快,人們發(fā)現(xiàn)事情并沒有那么簡單。美國盡管同意禁止生物武器,但是一直單方面抗拒公約機構對本國生物武器進行核查,尤其是拒絕對其生物實驗室的檢查。多年來,美國大大小小的實驗室一直處于神秘之中。
當這些實驗室再次進入人們眼簾時,它們正在新冠肺炎疫情中賺得盆滿缽滿。
2021年5月,國際金融服務公司摩根士丹利對美國生物技術公司的前景發(fā)表樂觀意見。它以美國生物技術公司莫德納為例,預計其生產的新冠肺炎疫苗2021年會為其帶來132億美元收入,而莫德納的股價已飆升約700%,市值達到620億美元。莫德納的成功,刺激了全球另一大制藥巨頭葛蘭素史克,該公司表示正在“為未來的疫情作準備,因為我們有一個與學術界和政府監(jiān)控病毒進化緊密相連的研發(fā)引擎”。而在3年前,被譽為“冠狀病毒獵人”的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生物實驗室負責人拉爾夫·巴里克就坦言,如果你想在下一次全球疫情中賺錢,就去購買生產抗病毒藥物公司的股票。3年后,他與德特里克堡生物實驗室首席病毒學家合作,發(fā)表多篇論文,其實驗室也獲得巨額資助。
一個鏈條就此浮現(xiàn):生物實驗室與政府、醫(yī)藥公司、科研院校之間形成了“政府資助—病毒研究—疫苗研制”的產業(yè)鏈,新冠肺炎疫情為他們帶來了巨額利潤。
這個產業(yè)鏈模式,成熟于2003年“非典”時期。當時,美國政府開始收縮對各類病毒研究的投資,而醫(yī)藥公司因缺乏銷售市場,面臨虧損甚至倒閉??茖W家的相關實驗遭到冷遇,之前投入的巨大心血因資金鏈斷裂而付諸東流,實驗室也面臨關閉的風險。由于“非典”疫情出現(xiàn),美國政府和軍方通過資助科學家開展冠狀病毒研究控制專利權,繼而從醫(yī)藥公司抽取了巨額利潤;醫(yī)藥公司則通過投資科學家的研究項目,獨家生產抗病毒藥物,暴利銷售,股價瘋漲,獲利頗多。
“非典”疫情得到控制后,美國便不再將冠狀病毒視為高度公共衛(wèi)生威脅。2014年,美國取消對冠狀病毒功能增益研究項目的資助,并呼吁科學家暫停相關研究,但數(shù)年后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讓這個暴利模式再度開啟。2020年11月,美國一家制藥公司與巴里克實驗室合作研制的抗新冠藥物火速上線,1瓶僅含0.1克的藥物,售價卻高達520美元,價格是同等重量黃金的100倍。
不過,比賺錢更引人注目的是,人們赫然發(fā)現(xiàn),世界已經(jīng)處在美國生物實驗室的“包圍”之中。
2020年5月,世界衛(wèi)生大會剛剛閉幕,俄羅斯媒體就發(fā)出呼聲,要求徹查美國在全球的200余處實驗室。俄方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美國海外生物實驗室30多座,但還有更多的生物實驗室的藏身之地無人知曉。被公開的實驗室地點遍布東歐、非洲、東亞、中亞、東南亞和中東,其選址似乎無意間臨近那些被美國視為競爭對手的國家。尤其是“環(huán)俄”實驗室最為明顯——目前,美國在烏克蘭設立了26座生物實驗室,其中8座保存了特別危險的傳染病病毒。此類實驗室也存在于亞美尼亞、阿塞拜疆、格魯吉亞、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摩爾多瓦。
盤點這些生物實驗室出現(xiàn)在媒體上的消息,總是令人意外。2013年,美國國防部減少威脅局位于格魯吉亞的盧格中心啟動了炭疽疫苗試驗;同年,格魯吉亞暴發(fā)炭疽疫情。2014年,盧格中心啟動白蛉研究項目;次年,大批白蛉襲擊格魯吉亞首都第比利斯及鄰近地區(qū)。自美國生物實驗室出現(xiàn)在烏克蘭,非洲豬瘟的暴發(fā)在烏克蘭就成為常態(tài)。此外,出血性肺炎、霍亂等疾病也在實驗室所在地時有暴發(fā)。2020年,烏克蘭議員向聯(lián)合國投訴,美國生物實驗室所在地發(fā)生病毒泄漏事件,導致當?shù)乇┌l(fā)多種傳染性疾病。2020年7月,哈薩克斯坦境內出現(xiàn)“不明肺炎”,致死率甚至比新冠肺炎還高,民眾將懷疑的目光投向位于該國的美國生物實驗室。哈薩克斯坦前國防部負責人曾表示:“我們就像實驗用的猴子,領土成了五角大樓測試新病毒的天然試驗場?!?/p>
面對如此情景,多國安全意識覺醒,要求美國收手。2014年,歐美幾乎所有知名大學的數(shù)百名科學家簽署聲明,警告P4實驗室研究的危險性。2021年7月,全球32個政黨組織聯(lián)合簽署一份請愿書,要求“出于安全考慮,關閉美國在世界各地的軍事生物實驗室”。而美國給出的回應,則是在由183個國家參加的進一步加強核查生物武器大會上,投出唯一的反對票。
美國高等級生物實驗室數(shù)量增長迅速,呈井噴式野蠻生長。與之伴隨的是,美國生物實驗室常因監(jiān)管不到位、處置實驗垃圾不負責等原因造成諸多病毒泄漏事故,危害附近居民生命安全,引起民眾恐慌。借生命科學研究熱潮及其催生的生物技術大發(fā)展,美國取得了政治威懾力和經(jīng)濟高收益的雙得分。然而,生物技術是柄雙刃劍,既能傷人,又會傷己,一旦生物技術不受控,美國也很難獨善其身。
(摘自七一網(wǎng) 七一客戶端/《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