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滔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如果說學校是我們教會學生文化知識的主陣地,那家訪應該就是我們?nèi)嬷獣?、看待學生的重要旅途;是啟迪我們領悟何為教育、怎樣教育的輔助力量;更是敲擊靈魂的心靈之旅。
——題記
管中窺豹不可取
作為體育老師在家訪之前對于學生的評價,可能只是停留在課堂和大型活動中,也僅僅只是雁過不留痕的小小記憶,信心滿滿的以為很是了解的家訪對象,走進家中卻輕易地改變了最初的認知。
如三年級劉同學如男生般膽大調(diào)皮,卻不知上下學的路途要和奶奶步行兩個多小時,且一路可以如小羊羔般乖順懂事,更是在奶奶氣喘吁吁時送上一個個動聽的故事;再如剛正不阿、品學兼優(yōu)的高同學,當看到那一顆顆因為心疼父母和相依為命的奶奶流下的眼淚時,我瞬間覺得他就是最脆弱且最需要愛與關懷的人。
對于孩子們前后認知的差距,我發(fā)現(xiàn)我是窺一斑而知全豹了,我有些懊惱,如果沒有此次家訪,我的有色眼鏡又將戴到何時?
不同的家庭境遇,體會人生百態(tài)
有幸在九月初見到煙熏火燎的土坑,老爺爺和吹火筒賣力地合作著,一只貓、一爺孫,討厭的濃煙惹得我們直掉眼淚!聊到小樊同學在校表現(xiàn),說到不僅自理能力強,還是運動健將的時候,爺爺臉上也出現(xiàn)了藏不了的驕傲,頓時接著說:“是的呢,放假回來也很勤快”。在交談中,火坑中的火也大了起來,水壺發(fā)出嘶嘶的聲音,此情此景好不熱鬧。
她家,應該就是農(nóng)村千萬戶的縮影,父母外出打拼掙錢,老人照顧孩子,日子平凡無病無災,孩子聽話老人穩(wěn)健。
步行到鄒同學家,哥哥五年級,弟弟不滿三歲,兩兄弟正在院子里烤紅薯。不知是風太大還是爸媽不在身邊,冬天的凍瘡提前長在了弟弟的臉上,拿著火鉗站在爐灶前,紅撲撲的小手和臉蛋顯得格外耀眼,作為一個媽媽,看到他們,再伴著這山頂?shù)娘L,眼淚不受控制的打轉(zhuǎn)。再看看瘦骨嶙峋的爺爺,還有踉踉蹌蹌的奶奶,瞬間明白為何凍瘡會早早到來,連照顧自己都有些吃力,何況一個兩歲多的孩子呀!
他家的狀態(tài),應該還停留在較為刻苦時期,上有老下有少,父母“搬磚”時就顧不上敬老愛幼,只愿時光慢一點,光景不催人老,享福的日子就來了。
一路走來,不同的家庭有不一樣的境況,也讓我感受到家庭有和美的、有窘迫的、有愈戰(zhàn)愈勇的、還有心酸無奈的。這也正是應了那句家家有本經(jīng),即使人生百態(tài),可大家都在努力演繹著。
不變的滿懷期待,感受家人期許
隨著家訪的路越來越遠,家訪的孩子越來越多,看到的面孔、了解的家庭境遇、聽到的家庭故事也不盡相同,可每個家庭都有不曾改變的一點,便是對孩子的滿懷期待。
清晰的記得小蕊同學八十幾歲的爺爺,顫顫巍巍地踱著步子,用不清晰的思維和不流利的話表達著一家人對小蕊的期盼?!拔覀兙褪窍M隳芸家粋€學,考上了才有奔頭”、“一生之際在于勤,要勤快”,這些話語不知懵懂的小蕊能否聽得進去,可家人們的堅定眼神里,是對爺爺話的強烈認可和對小蕊的無盡期待,而作為過來人的我們,爺爺?shù)脑捑褪钦胬怼?/p>
帶著爺爺?shù)脑捲僮屑毧纯此遥M屋就是滿地還沒有分類完畢的烤煙;樓梯、墻面、天花板被原生態(tài)的火苗熏得看不見本色;廚具、柴塊、火爐等物品讓我們交談的房間變得格外擁擠;還有她媽媽拿來的一大箱常服藥物,講述著自己和孩子爸爸的病......這家人的不易都在眼里。家人們堅定可以改變境遇的,就是小蕊發(fā)奮讀書、自強不息,這是他們最明確的期許。
我們所至的每一個家庭,都有著“讀書改變命運”的觀點,都對孩子抱有無盡的憧憬。即使房子還沒有完全裝修,可孩子的房間便有了漂亮的書柜書桌、多本圖書、甚至有專門的練字工坊;即使腰椎間盤突出再不能挪步,只要孩子一聲沒有文具了馬不停蹄地也會買回來;即便是大字不識一個的爺爺,孩子放假回家見面的第一句話便是“快去寫作業(yè),完成作業(yè)了才能玩”。
看到他們對孩子無盡的期待,就像當初父母對我一樣。現(xiàn)在想想,這絕對是最大的學習動力,因為在我身上,也有著父母外出務工、家境貧窮、生活窘迫的人生境遇,現(xiàn)在雖不優(yōu)秀,可陽光心態(tài)不變,對生活充滿熱愛。如若家長不改初心,生活中略加嚴格;孩子能懂得生活不易,一步一個腳印;學校能牢記教育使命,當一當催化劑,我相信他們定能遠超于我,個個成長成才。
牢記初心,教育之路任重而道遠
家訪之路上,話題頗多,可終歸繞在了“麻煩老師了”、“就指望老師們了”、“你聽老師話沙”、“我們說不起作用,他只聽老師的”這個經(jīng)久不衰的話題上。其實我個人不是很贊同這樣的論述,因為教育本就是學校、家庭、個人及社會共同的事,但我明白這是家長對教師角色的認可,對我們的信任,更是對我們的殷切希望。因此對這條任重而道遠的路,我們能做什么?
面對現(xiàn)階段國家教育大政方針,我們該用何種方法讓家長知曉,并對自己孩子有一個重新的定位?我們該用何種行動讓家長明白很多時候也會出現(xiàn)5+2=0;還有對孩子一味遷就順從的家長,我什么時候跟他們交流說社會不會對他們言聽計從?
自我掂量一下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還沒有資格和勇氣跟家長談論如此高深的話題,因為自己還是一個懵懂未開竅的娃娃,又何來指導性的見解呢!我能做的,也就是一步一個腳印的做好分內(nèi)的工作罷了,但我好像做的也不夠好呀!
回想起踏上崗位舉起拳頭宣誓時刻,那是斗志昂揚,必定愛生如子、春風化雨、呵護備至.....工作期間,不經(jīng)意地就是無奈急躁、大吼大叫,要不是因為家長眼中老師的完美形象,我可能還不會回頭看看那個焦躁的自己。我會因為本就枯燥的跑圈而對孩子們大聲呵斥;會對不舒服卻堅持訓練的學生不明事理的埋怨;會在課間操時不留余地的批評某班級......我的歇斯底里該對他們帶去多大的負面影響呀!其實我可以做得更好的呀,玩?zhèn)€游戲也能熱身,了解學生本就是責任,鼓勵表揚也是一種美德。小小的事例已告訴我,我弄丟了當初信誓旦旦的教育初心。
好在教育本就是成長的過程。我們在成長成熟中看著孩子成長收獲;我們在完善改進中守著孩子變美變優(yōu);我們將路上的風景講給孩子們聽,然后看著孩子們成為一道道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