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婷
內(nèi)容摘要:《夢十夜》由十個相互獨立且隱喻遍布的夢境構(gòu)成,小說展現(xiàn)了作者夏目漱石對于愛情抉擇、人生命運和歷史現(xiàn)實等諸多問題的憂慮與思考。其中第七夜主要講述了“我”被置于一艘不知所向的大船上,在彷徨不安中尋求解脫,選擇跳海自殺卻又追悔莫及的夢境,文本多處流露出作者的焦慮意識。本文通過闡釋《夢十夜》第七夜夢境中的焦慮情緒內(nèi)涵,探討了文本中的焦慮意識與夏目漱石對日本文化現(xiàn)狀的憂慮及其自身幽暗生命體驗的密切關(guān)系。
關(guān)鍵詞:夏目漱石 《夢十夜》 焦慮意識 文化憂慮 生命體驗
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近代著名的文學(xué)家與思想家,在《朝日新聞》社于2000年舉辦“一千年來最受歡迎的日本作家”的問卷調(diào)查中,夏目漱石名列榜首,可見其十分受日本大眾喜愛?!秹羰埂酚?908年發(fā)表在《朝日新聞》上,該小說記述了作者所做的十個離奇夢境,既具有夏目漱石前期作品幻想、諷刺的特點,又具有其后期作品寫實、厚重的風(fēng)格。其中第七夜夢境風(fēng)格尤為獨特,除深刻的隱喻和象征外,文本值得關(guān)注的還有作者通過對造夢場景的鋪設(shè)和夢中人物行動心理的描摹浸透出的焦慮意識。本文旨在對第七夜文本中滲透的焦慮意識及其生成根源進行解讀。
一.從場景到人物:夢境中的焦慮意識
在第七夜的夢境營造中處處滲透著焦慮意識。從作為夢境發(fā)生場景的大船不知所向的航程,到人物“我”尋求同行之人相互認同的失敗,再到最后“我”選擇自殺的行為過程,多處彰顯出詭秘、恐怖、不安與緊張的氛圍與情緒,下面進行逐個分析。
1.大船:緊張的造夢場景
“我搭上了一艘大船?!雹傩≌f開篇鋪就了夢的場景,這個夢開始于一艘冒著滾滾黑煙,破浪前行的大船上。一方面說明夢的特點,即無厘頭、非邏輯,同時也表明了“我”已經(jīng)糊涂地置身于一種狀況的既定事實。作者將“我”置于一個封閉的大船上,逃無可逃,讓“我”慌張卻無能為力?!斑@艘船日夜無休無止盡地吐著黑煙,破浪前行。船發(fā)出很響亮的聲音。可我不知道這艘船將駛往何方。”作者讓不休不止的大船不知所向,則進一步引起了“我”的焦慮。與此同時,圍繞于大船周圍的景象是“巨浪滔天,蒼藍得無可言喻,有時又會化為紫色。只有船身四周總是白沫飛騰”。如若大船是造夢舞臺,那么舞臺周圍的布景也是陰森恐怖的,黑色的煙、白色的浪沫和時藍時紫的大海,都是陰冷的色調(diào),似乎都在營造一種緊張、不安的氛圍,致使“我”內(nèi)心翻涌,不斷追問。
以夢為形式的文本寫作十分自由,夢中意象可承載許多喻意。夏目漱石此處將大船作為他第七夜夢境的主要場景,且營造得十分可怖,令“我”和讀者都產(chǎn)生不安,實則是夏目漱石于寄托于夢中的時代焦慮。作為造夢場景的大船即明治時代的日本。在西方文明的沖擊下,日本政府于1868年開始實施明治維新。大變革的時代宛如一艘大船,它一方面具有近代化的樣態(tài),黑煙滾滾且破浪前行,是人類文明的進化,但同時它又被描述為封閉且不知所向,如同此時日本所經(jīng)歷的那樣,新的思想觀念涌入在社會中掀起波瀾,處于此時代中的人,就像“我”一般無法逃身事外,卻又不知道它要駛往哪里,彷徨無適,焦慮不安。于是夏目漱石筆下的“我”想要確認方向以緩心中不安,看到船在追逐落日,便問船上之人,卻傳來水手的歌謠的應(yīng)答,“身在浪上,以櫓為枕,漂啊漂吧!”得知船行沒有目標的“我”內(nèi)心受挫,“心想,與其呆在船上,不如縱身海底。”至此作者將“我”第一次推到了自殺的邊緣。
2.其他乘客:尋求自我的焦慮
在描寫完因大船而生的跳海念頭閃現(xiàn)后,夏目漱石把“我”的關(guān)注點轉(zhuǎn)移到了船上的其他乘客。意欲尋找可以使“我”于船上能安心棲身的理由,以緩解“我”內(nèi)心的憂慮?!拔摇笔紫绕骋姷氖且袡诳奁呐?。“天色陰霾,船身搖晃不定,我瞧見一個女子在倚欄低泣。更瞧見她擦拭眼淚時那條白色手帕。她身穿印花洋裝??吹剿龝r,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悲傷的人不只我一個”。一個打扮不俗的女子在傷心地抽噎,是因為悲慘的身世,無望的愛情,還是和“我”一樣,擔心船的去向及靠岸時間?總之,不知什么原因而哭泣不已的女人,使我產(chǎn)生了天涯共淪落的無奈與哀傷之感。
第二位是一個神秘的異人。“一天夜晚,我獨自在甲板上眺望星空時,一個人走近問我懂不懂天文學(xué)。我正無聊得想自殺了,根本沒必要學(xué)天文學(xué)。所以我不回話。于是,他給我講了位于金牛座頂部的七星的傳說。并且說星星、大海都是神靈創(chuàng)造出來的。最后問我信仰神靈嗎。我凝望天空,沉默不言?!边@位異人崇奉天神,并不厭其煩地與我訴說,熱忱地與“我”解說,希望“我”也能夠相信宗教,但是對于無所適從的“我”來說,高遠渺茫的神靈并不能救贖我的處境,于是“我”并未作出回應(yīng)。
第三次是一雙年輕男女?!坝幸淮挝胰ド除?,看到一個衣著華麗的年輕女子,背對著沙龍入口正在彈著鋼琴,一位高大英俊的男子站在她的旁邊,正引吭高歌。年輕男子的嘴巴看上去大得驚人。兩人的樣子,看上去好像是完全無視兩人以外的其他事物的存在,也好像甚至忘掉了置身船上?!边@一雙人完全沉醉于自己所做的事情里,忽視了其他人的存在,忘記了自己的處境?!拔摇眳s由于對境況有清醒的認知,憂慮船的目標,故而無法再次安于其中。
此處“我”與其他乘客的相遇,實則是“我”在尋求自我認同,而最后均不能融入的結(jié)果則使得“我”更為焦慮不安。大船表達了作者的時代焦慮,在船上的三類人則可以理解成為三類流行于世的人群。身著洋裝卻倚欄哭泣的女子,與新思潮涌入中依戀日本傳統(tǒng)文化的人有著同樣的黯然神色;神秘異人的象征十分明顯,是當時日本社會中選擇以學(xué)術(shù)或宗教避世棲身的人,他們也能看到這正在行進的“大船”問題所在,但選擇不問;第三類人借助西式的樂器引吭高歌,他們像是當時日本社會中引介西方現(xiàn)代思潮之人群,無論他們多么高聲,“我”只覺得吵鬧。這些人群與夏目漱石對現(xiàn)實的關(guān)心,對文學(xué)的關(guān)注及其嚴于剖析自己的看法相差甚遠,因此這三種人的人生態(tài)度也并未對“我”產(chǎn)生任何積極影響?!拔摇睙o法融入任何一類人,未能尋求到價值的認同,陷入了自我危機之中,焦慮的情緒充斥著“我”的大腦,堅定了自殺的決心。
3.“我”的自殺:生死的掙扎
由于不知來路與前途,永無盡頭的恐怖環(huán)境,與同船之人不能進行精神溝通,清醒卻無能為力帶來的焦慮和痛苦,使得“我”不安、孤獨到達極致,最終決定赴死,以此獲得解脫。“于是,在一個夜晚,四周無人的時候,我毅然跳入海中??墒蔷驮谖译p足離開甲板,與船斷緣的那一剎……我突然珍惜起自己的生命,從內(nèi)心深處想停止這種行為,可是,太遲了。”此段內(nèi)容中,夏目漱石從動作和心理變化細致地刻畫了“我”臨死前的掙扎,對生充滿焦慮,對死亦然。最終,“我”決定毅然赴死,但在跳離甲板的時候卻悔意頓生,想抓住一些救命的東西,卻連根稻草也沒有,只得愈發(fā)靠近漆黑且可怕的深海。
大船一如既往地冒著黑煙向前行駛。“我才醒悟到,即使不知船只將駛往何方,自己仍然應(yīng)該待在船上??墒?,我已無法實施悟后的道理,只能懷抱著無限的悔恨和恐怖,靜靜地墜向黑浪中?!庇捎诟鞣N原因“我”終于下定決心自殺,在跳離船只的一剎那,“我”突然醒悟,死并不能解決問題,即使死了問題依然存在,倒不如留在船上,也許還有弄清問題的機會。為時晚矣,“我”只能帶著悔恨和恐懼下墜。死亡過程描寫呈現(xiàn)了一個孤獨無助、充滿矛盾的“我”在生死之間的不安與掙扎,“夢”到此戛然而止。
二.從文本到作者:焦慮意識的根源
羅洛·梅認為焦慮是由于人的存在感及基本價值受到威脅所致的情緒意識,它體現(xiàn)了人的存在與非存在的矛盾。②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領(lǐng)域,作家所體悟到的人生處境與他所追求的理想價值之間的裂隙,造成了作家個人心理的內(nèi)在沖突和焦慮不安,又因為通常作家在創(chuàng)作中給出故事信息時,在很大程度上參與了這個故事的敘述,故而作家的焦慮會透過筆尖浸入文學(xué)創(chuàng)作之中,文學(xué)作品由此成為可以窺見作家的心理狀態(tài)以及作家所處時代之精神文化掠影。
夏目漱石在小說中對處于社會動蕩轉(zhuǎn)型期的明治時代所作的隱喻性描寫,實則體現(xiàn)著他對社會矛盾和文明發(fā)展的深切憂慮。在第七夜的文本中,夏目漱石通過對造夢場景的營造以及“我”自殺過程的描摹使得整個夢境陷入一種焦慮不安與矛盾壓抑的情緒氛圍之中。根據(jù)《夢十夜》的創(chuàng)作背景不難發(fā)現(xiàn),文本中的焦慮意識與夏目對日本文化近代化的憂慮及其幽暗生命體驗有密切關(guān)系。
1.文化的憂慮
首先是文化的憂慮。個人價值觀大部是社會文化的產(chǎn)物,焦慮是由人的基本價值受到威脅所致,而個人的基本價值的確立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那么焦慮與文化定然有密切聯(lián)系。隨著文化發(fā)展轉(zhuǎn)向,個人依托于文化建立的價值觀及道德標準隨之面臨重組,個人行為沒有固定的標準,因而無所適從,必然會體驗到痛苦的焦慮。日本的明治社會正處于這樣一個舊有文化和價值觀念崩摧,而新秩序與社會法則尚未構(gòu)筑完成的時代,其間文人知識分子的焦慮可想而知。
日本在明治維新后大量引進西方文明,贏得了數(shù)次與他國的戰(zhàn)爭,為此引起了世界的廣泛矚目。正由于明治政府頻繁發(fā)動戰(zhàn)爭加上歉收饑荒,日本于日俄戰(zhàn)爭后很快面臨蕭條,各種社會矛盾加深,明治后期的日本社會可謂民不聊生。加之缺乏作為西方近代化基礎(chǔ)的社會制度與精神層面的變革作先導(dǎo),日本的近代化轉(zhuǎn)型過程出現(xiàn)了缺乏主體性與批判性等多種弊端。
出身官宦之家的夏目漱石自幼深受中國古典文學(xué)的熏陶,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給了他極其深刻的影響,促使他形成了“欲以文立身”之志。由于時勢所趨,夏目漱石不得不改變初衷,舍棄漢學(xué),轉(zhuǎn)選西學(xué),但由于缺乏主體性,夏目漱石在大學(xué)學(xué)習(xí)英國文學(xué)成效甚微。帶著疑問與不解,夏目漱石去往英國留學(xué),在英國切身體驗西方近代文明成果的兩年,使他牢固地樹立了個人主義“自我本位”③的倫理價值觀,這也使他深切地感受到有別于西方文化傳統(tǒng)的東方國家自身文化傳統(tǒng)轉(zhuǎn)型過程中的艱巨性和復(fù)雜性。加之夏目漱石的入世態(tài)度,故而在其從事文學(xué)創(chuàng)作和研究領(lǐng)域,他對日本近代化走向的不合理之處總是帶著深沉的關(guān)懷和焦慮提出批評。
作于此時的《夢十夜》無疑表達了當時存在之艱難的問題:如不安、焦慮、荒謬、掙扎等等,可謂苦悶的象征。文本中“我”面臨不知前路的焦慮情緒,實則是走向近代文明所共有的一種喪失感帶來的主體性焦慮?!秹羰埂分卸嘤袑τ跉v史的反思和逝去文化的追憶,而第七夜中的“大船”所面臨的境遇則可謂是當時日本社會所處困境的生動寫照,夏目漱石以此為喻,在夢中不斷營造詭秘與焦慮氛圍,一方面是夢境特性使然,更重要則是在寄托作者對以“大船”為象征的日本國家文化發(fā)展方向的深切憂慮。
2.幽暗的生命體驗
第七夜的“我”在生死的矛盾中掙扎,與夏目漱石深陷生死矛盾的生命體驗關(guān)系密切。被拋棄與利用的童年經(jīng)歷,被疾病侵擾的生命體驗,使得他的生活中充滿了矛盾、不安、痛苦,關(guān)于生死的認識亦是矛盾重重,而這些都透過其筆尖浸入了文學(xué)創(chuàng)作之中。
由于家道中落,家庭姊妹眾多,夏目漱石自幼被送給經(jīng)營二手家具的人家,幾年后又被送給鹽原夫婦做養(yǎng)子,九歲時才回到家人身邊。在當時的家族制度下,個人是無足輕重的,父親因經(jīng)濟原因拋棄親子;鹽原夫婦因“家督”與養(yǎng)老問題,夏目才恢復(fù)戶籍;因長兄早逝,家族為延續(xù)血脈才重新接納他。不幸的早年經(jīng)歷,使夏目漱石對自我身份問題十分敏感,時常會產(chǎn)生自我認同的危機。與自我認同的危機相隨的是疾病與死亡的夢魘。夏目漱石11歲時大姐喪生,14歲時母親逝世,20歲時大哥、二哥因肺結(jié)核殞命,身邊親人的相繼離世使得他過早過多地目擊了殘忍的死亡。
1894年,夏目漱石確診肺結(jié)核,這又給他帶來了極大的恐慌與不安,后又長期受到神經(jīng)衰弱、胃潰瘍、糖尿病等多種疾病的侵擾,“好歹還活著”成了夏目漱石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話,他說,“我們不都是緊抱著自己在睡夢中制造出來的炸彈,無一例外地一邊談笑著一邊朝著遠處的葬身之地走去嗎?只不過沒人知道抱的是什么。別人不知道,本人也不知道,所以還以為是幸福呢?!雹芗膊『退劳觯鳛樽钋猩淼膫€人體驗,時時袒露在夏目漱石的人生和創(chuàng)作中。“我這個一貫篤信死比生可貴的人所表示的希望和進言,終究無法超越那充滿不愉快的生”⑤,生與死的糾纏,在《夢十夜》中同樣多有體現(xiàn)。夏目漱石于第七夜中對“我”矛盾的自殺過程的書寫,實則是他在布滿痛苦與幽暗的生活體驗中思考生死問題時伴隨的矛盾感與焦慮感在文本中的滲透。
“焦慮”意識是作家在生存困境擠兌下產(chǎn)生的矛盾、恐懼和不安等情緒交雜的產(chǎn)物,同時也交織著作者對空虛與絕望的反抗,帶有深刻的自我追問和自我否定的情緒傾向。第七夜夢境的構(gòu)造是夏目漱石對于現(xiàn)實的焦慮情緒之宣泄,其中的痛苦、孤獨、虛無、矛盾、焦慮等情緒,實則承載了他深沉的生命體驗和對社會文明發(fā)展的深深憂慮,事實上也成為了夏目漱石后來對日本近代化中的個人與社會矛盾關(guān)系進行更為深邃的哲學(xué)思考的重要感性基礎(chǔ)。
注 釋
①本論文中涉及作品《夢十夜》原文部分均引自:(日)夏目漱石,周若珍譯《夢十夜》北京:文匯出版社,2011年版,第33-35頁。
②楊韶剛:《尋找存在的真諦——羅洛·梅的存在主義心理學(xué)》,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1—98頁。
③引自《我的個人主義》,(日)夏目漱石《十夜之夢——夏目漱石隨筆集》,李倫、李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8年版,第111頁。
④同上,第89頁。
⑤(日)夏目漱石,李倫、李華譯《十夜之夢——夏目夏目漱石隨筆集》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8年版,第44頁。
參考文獻
[1][日]夏目漱石著.周若珍譯.夢十夜[M].北京:文匯出版社,2011.
[2][日]夏目漱石著.李倫、李華.編譯.十夜之夢——夏目漱石隨筆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8.
[3][日]夏目漱石著.鄭禮瓊 注譯.夏目漱石作品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4]楊韶剛.尋找存在的真諦——羅洛·梅德存在主義心理學(xué)[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5]葉浩生.文學(xué)創(chuàng)作與焦慮體驗[J].文藝理論研究,1990年第1期.
[6]趙曉靚.夏目漱石的近代化認識與西洋文化體驗[J].日本研究,2013年第2期.
[7]肖書文.夏目漱石《夢十夜》解讀[J].外國文學(xué)研究,2008年第10期.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