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曼
摘 要:李叔同不僅是一位廣為人知的音樂家、書法家,同時也是文學家、美術教育家、戲劇活動家,他在傳統(tǒng)繪畫、廣告設計、書法、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建樹以及對中國現(xiàn)代美術教育領域所做出的貢獻都是巨大的。李叔同對東西方美術進行了對比研究,得出了中西美術相互融合、影響是歷史發(fā)展必然的這一結論。在教學實踐中,他也是中國現(xiàn)代美術教育史中許多個第一次的創(chuàng)造者。李叔同的貢獻是巨大的,他的美育思想和教學理念等都影響、啟迪了后輩。李叔同不僅培育出了豐子愷、潘天壽等許多藝術大家,而且在做學問的同時又在傳授他人待人接物與體諒、接納別人的人生哲理,正因他懷著一片赤誠之心,才譜寫出了美好動人的學堂樂歌。
關鍵詞:李叔同;現(xiàn)代美術教育;教育理念
一、李叔同美術教育的思想來源
1906年,李叔同考入了東京上野美術學校,師從日本西洋畫之父黑田清輝。黑田清輝曾赴法國留學,吸收法國外光派畫風,將東西方藝術相融合,在20世紀初完成了從寫實主義向印象派的轉型。那時候留學日本學習美術的學生很少,李叔同作為中國第一批美術留學生吸引了日本媒體的目光,《國民新聞》還發(fā)表了題為《清國人志于洋畫》的文章,并刊登了他的肖像及習作。隨后,李叔同兩次參加白馬會年展,這是日本著名的西洋畫美術組織,同時他的油畫作品《停琴》《朝》《晝》《靜物》參展,成了中國留學生中唯一兩次參加年展的人。就目前所能見到的李叔同的畫作《半裸女像》(圖1)、《富士山》(圖2)來看,其繪畫風格屬印象派,同時具備深厚的寫實功底,他身上帶有的從中國傳統(tǒng)思想而來的浪漫主義與西方光影、設色的結合正是其繪畫的魅力所在,不同文化間的相互融合使他的創(chuàng)作得到了源源不斷的靈感。求學期間,李叔同參與了留日學生高天梅主編的《醒獅》雜志的編輯出版工作,并發(fā)表了關于他早期藝術觀點的文章——《圖畫修得法》和《水彩畫法略說》。《圖畫修得法》是一篇包含了美術觀點與藝術理論的文章,李叔同在這篇文章中指出圖畫之效力分為實質(zhì)上與形式上,其中,實質(zhì)上可概括為普通之技能與專業(yè)之技能,形式上可分為智育、德育、體育三個方面。文章詳盡介紹了圖畫的兩個分類,即自在畫與用器畫。另一篇文章《水彩畫法略說》則簡要從水彩畫的材料與臨本兩個方面展開,介紹了水彩畫具以及顏料的種類名稱。這兩篇文章構建起李叔同早期美術教育理論的框架雛形,此后有《石膏模型用法》《歐洲文學之概觀》等理論方面的文章陸續(xù)發(fā)表在報刊上。
李叔同對中西繪畫作了深入的比較研究,他指出,中國畫注重主觀心理描寫與自然,即“寫意傳神”,秉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自然主義,以貼近自然、感受自然為重,發(fā)揮人的主觀性去體驗自然萬物。同時,中國山水畫講究意蘊美,人物畫則追求內(nèi)在的精神氣質(zhì),花鳥畫追求靈活生動的情趣,不拘泥于外在的形象。在表現(xiàn)方法上,中國畫擅長用線來造型,運用線條的濃淡、疏密與長短、韻律、節(jié)奏等直抒胸臆,營造審美意境,表現(xiàn)抽象美與審美意象符號化的特點。相反,西方文化是以人為先的人本主義,西方人民善于從客觀角度觀察對象,并且從古希臘時代開始就建立了模仿自然、征服自然從而擴大人們生存空間的觀念,追求壯碩、濃郁的美感,帶有功能與效用的目的性。西方文化以古希臘文明為源頭一直發(fā)展到今天,這種戰(zhàn)勝自然的思想就成了西方文化的支撐。西洋畫的基礎是素描,結合光學與透視的原理用不同的明暗色塊、色面表現(xiàn)物體的體積感、質(zhì)感、空間感等。西方人民善用體面結合來造型,以追求形象的逼真,且畫家們加入科學方法,對自然與客觀物象進行描繪,所以西洋畫是“藝術模仿自然”。除此之外,中國畫的多點透視與西畫焦點透視的比較也是李叔同研究的另一個課題,這些理論思想的比較研究都為李叔同往后的美術教育實踐做了基礎鋪墊。
二、李叔同早期的美術教育實踐
懷揣對中國美術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期望,李叔同來到了杭州,應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時任校長經(jīng)亨頤的邀請,在學校里擔任老師。李叔同就任后開設了圖案、素描、油畫等基礎課程,倡導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引導學生,同時他還開設了系統(tǒng)的美術史課程,精心設計教案與大綱。此外,李叔同大膽引進野外寫生課與人體課,購入了許多石膏寫生模型與教具。李叔同認為“石膏模型為學圖畫者最良之范本”,且西洋畫與中國畫的學習有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故圖畫課不僅要練習手法,還應以練習目力為主,要從運用石膏模型入手練習寫生而非臨摹。
1913年,李叔同寫了一篇名為《石膏模型的用法》的文章,詳細介紹了這種在國內(nèi)還未普及的美術教學方法,這在當時的國內(nèi)是一個創(chuàng)舉。文章詳盡列舉了石膏模型的收藏方法、寫生教室的選定和布置以及石膏寫生教學的優(yōu)點等方面內(nèi)容。李叔同在列舉石膏寫生的優(yōu)點時認為石膏模型分為兩種,一為摹仿古今雕塑之名品杰作之復制品,二為作者摹仿實物之創(chuàng)作品,且他認為寫生練習時當以第一種為宜。另外,李叔同認為:“實物寫生,取日常所用簡單之器具為范本,固屬有益。但初學者練習圖線,以單純之直線曲線構成之物體為宜。又練習陰影,以純白之物體為宜。石膏模型,仿實物之形狀,以美妙之直線與曲線構成,其色純白,陰影處無色彩錯亂之虞。陰陽濃淡之程度,容易判別?!痹跀⑹鍪嗄P偷氖詹胤〞r,李叔同寫道:“石膏模型,質(zhì)甚脆弱,最易破壞,切圖畫用之模型,以純白為適用?!薄安豢墒故軌m埃及油煙,其他污點斑紋亦不可有。”并且,李叔同強調(diào)石膏應收藏在標本室,不可以陳列于圖畫講堂。此外,關于寫生教室的布置與選定,他認為寫生教室必須開闊、高大,向北一面開窗,“當由一面取光線”;室內(nèi)之設備,當以室內(nèi)的設計而定,沒有一定的程式;墻壁“以濃色為宜”,也可以掛襯布作為背景,以便觀察物體的輪廓線;模型臺的高低與學生的視平線在同一水平位即可[1]。
當學生逐漸適應了這一套新的教學方法之后,李叔同把人體寫生課引入了課堂。他說:“畫人物者必畫裸體,畫風景等也需研究裸體?!崩钍逋J為人體寫生時需注意,首先要在紙中先定人體的位置,同時借助鉛筆等進行測量,測量時必須試數(shù)次,盡量減少誤差。其次,人物整體的動態(tài)最為重要,頭有俯仰、正斜之勢,身體有曲直、正側之異。在熟悉了裸體的寫生方法之后才可以畫著衣的人物,且畫人物時,凡見肌膚黑處不可誤做陰面。李叔同是中國第一個使用人體模特進行美術教學的人。自此,他又陸續(xù)開設了素描、圖案、水彩、油畫等課程,開始帶領學生進行戶外寫生。他認為除了從藝術作品中學習以外,更要從自然中探求本質(zhì)和美的東西。后來他將學生的畫作拿到教育會和西泠印社展覽,在社會上引起強烈的反響并備受好評。
1917年,李叔同組織學生成立了“桐陰畫會”,從此,學生的作品將以桐陰畫會的名義來展出。李叔同非常注重學生在課余時間的自修,在他的指引下,學生對繪畫一課比任何功課都要勤奮。同時,李叔同還帶領學生創(chuàng)辦了樂石社,并將西方的木刻方法傳授給學生,在他的指導下,學生們出版了自畫、自刻、自印的《木刻畫集》。由此可見,李叔同是中國現(xiàn)代版畫藝術的最早倡導者與創(chuàng)作者。
此外,1912年3月13日,李叔同參加了“南社”的第六次雅集,設計了《南社通訊錄》的封面,并擔任了《太平洋報》(圖3)的副刊主編,兼管廣告。李叔同在任職期間大力推廣西洋繪畫,由于《太平洋報》的廣告種類繁雜,所以李叔同在設計廣告畫時把西洋的繪畫創(chuàng)意融入中國報刊的設計,突出形式美,增強了繪畫性與趣味性,產(chǎn)生了明快、生動的視覺效果。隨后,他又在其中加入了書法、篆刻與花鳥的中國傳統(tǒng)藝術形式(圖4)。于是《太平洋報》與市面上充斥的市儈氣息的廣告畫大相徑庭,充滿新意,十分吸引讀者眼球,這種形式給人的視覺沖擊是當時中國紙媒市場所沒有的。在李叔同之前,中國的報紙除了文字之外并沒有圖畫。從此,李叔同推動了中國美術設計的發(fā)展,成為中國報紙廣告畫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
三、李叔同對中國現(xiàn)代美術
教育的影響
李叔同不僅是近代美術的先驅(qū)和中國廣告藝術的開創(chuàng)者,更是現(xiàn)代美術教育的先驅(qū),他是留學生中第一個把西洋美術、話劇、音樂、設計等帶回中國的人,把眼見深化為洞見,最早采用模特、石膏、戶外寫生的方法進行教學。同時,他也是第一個提倡改良中國畫的人。李叔同細致地研究了日本的畫派以及表現(xiàn)技法,又精通西方美術史,引進了西方先進、合理又對中國學生適用的美術教學方法。李叔同的美術教育思想核心是“先器識而后文藝”,他認為,若一個藝術家沒有器識,無論技術多么精妙,也是微不足道?!皯刮乃囈匀藗鳎豢扇艘晕乃噦??!盵2]
在今天看來,李叔同引進西方美術理論與技法這一做法無疑是極具前瞻性的,他在這一實踐過程中革新了固有的傳統(tǒng)教學理念,打破了固化的教學思維,把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這一目標貫穿于美術教育活動的始終。李叔同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建構系統(tǒng)的美術理論知識,并把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與創(chuàng)新性相結合,這與當今所提倡的“雙創(chuàng)”發(fā)展理念有相似之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能力已是當今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使人們深刻意識到藝術審美教育與人的全面發(fā)展有著深刻的聯(lián)結,且藝術如今已滲透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若沒有一定的藝術素養(yǎng)與審美能力,那么人的生活空間與精神世界都將會變得有限,無法深刻感受人生的歡欣、失落和自然萬物的內(nèi)在生命,故而無法成為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
我國自20世紀初就開始了對現(xiàn)當代藝術的求新與探索,截至今天,依然可以看到有人在固守傳統(tǒng),也有人在全盤西化并盲目追隨西方。李叔同的美術教育顯示出,東西方藝術相互融合、相互影響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無論是藝術創(chuàng)作還是美術教育都要根植于本民族的審美傳統(tǒng),在此基礎上吸收其他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元素,避免無視甚至摒棄本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繼而盲目模仿、崇拜西方。博采眾長檢驗的是一個民族、一個藝術家的氣度與胸懷,所以應該以更加包容與開放的心態(tài)去學習與借鑒,只有這樣才可以守護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與歷史,使之在留存本民族的獨特氣質(zhì)與精神的同時書寫新篇章。
參考文獻:
[1]陳星.李叔同半裸女油畫像真實性考論[J].美育學刊,2013(4):29-33.
[2]李叔同.李叔同談藝[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0.
作者單位:
山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