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鐘思/文
成長,一般指人或事物走向成熟,擺脫稚嫩的過程。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隨人的一生,是一個有跡可循的變化過程。那么,怎樣捕捉成長的痕跡呢?我們不妨試試下面兩種方法。
成長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身高、體重的增長,日漸變小的衣服鞋子,這些是我們司空見慣、可感可觸的成長;而知識學問的日積月累,心理層面、精神層次、審美志趣等的蛻變,這些就是我們無形中的成長。這種成長往往更深刻、更令人難忘。
辛棄疾在《丑奴兒》中寫道:“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p>
這里的“成長”,除了生理狀況的變化,更主要的是心理狀態(tài)上歷經(jīng)磨礪后的成熟。成長可以是某一件具體的事:比如頂碗少年頂住壓力,最終成功的經(jīng)歷;也可以是某些小之又小的瞬間,甚至是一句話:如《我們是一家人》里媽媽說的那句“我們是一家人”。這簡單的一句話讓作者刻骨銘心,見證了一個叛逆女孩內(nèi)心真正的成長。
寫作時,我們可以從生活中的小事著手,從記憶的深海中提取若干打動人心的具體事例——看哪個故事印象最深刻,情節(jié)最生動,人物最鮮活,最能感動自己,就寫哪個故事。再從中提煉出若干富有情緒化、真實可感的小細節(jié)??梢允呛唵喂蠢眨梢允菨饽夭?,最重要的是以小見大,從真摯情思中自然引出“成長”主題。
真實,具有感動讀者的力量。
讓人眼前一亮的開頭、飽滿流暢的經(jīng)過,以及余音繞梁的結尾,無疑會吸引讀者,在寫作前最好做到了然于胸。
如果你的心中藏著豐富細膩的情感積累,不妨從小處落筆,寫出一次成長道路上的磨難、坎坷——
就像《煮粥》里的處處依賴大人的孩子們,經(jīng)過一步錯步步錯的煮粥波折,未來才會真正懂得“聆聽”;就像《伏擊戰(zhàn)》里的小嘎子,經(jīng)歷了現(xiàn)實和理想的差距,甚至還受了傷、掛了彩,最終成長為一名小戰(zhàn)士。
好的文章同樣要巧設懸念,用自然流暢的文筆書寫“一波三折”——
《頂碗少年》中,英俊的少年頭頂著高高的一摞金邊紅花白瓷碗,很不幸,他前兩次都失誤了,碗瞬間摔成了一堆碎片。不僅臺下的觀眾有同情不忍,連主人公雪弟和讀者都為他深捏一把汗,該如何發(fā)展?此時,少年的人生“導師”走過來“撫摸著少年的肩胛,輕輕搖撼了一下,嘴里低聲說了一句什么”。這樣一來,情節(jié)順利承接下去,少年頂住了壓力,穩(wěn)住了頭頂上那摞碗,完成了破繭重生般的蛻變。
成長不是一帆風順,甚至有可能會波濤洶涌。當我們劈波斬浪,將人生的風帆駛入平靜的海域時,我們必定有所感悟和收獲。我們可以針對某些段落用抒情議論之筆,有的放矢地點出感悟。如《頂碗少年》里,作者就借用雪弟的口說:“‘他摔了兩次,還敢上臺表演,還成功了,了不起。如果是我,肯定嚇得癱在地上了?!⒌χc了點頭,說:‘是,做任何事情,要緊的是堅持到底,不要放棄?!?/p>
如此,寓情于事,寓情于物,引發(fā)讀者的共鳴。
結尾處,我們也可以借助修辭之法,烘托心中之情,抒發(fā)對生命、對人生的思考。如《我們是一家人》中“家和家人卻是永遠的大后方,永遠的愛和永遠的歸宿”,這里的成長,就不僅僅是個人成長的感悟,而是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擲地有聲,引人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