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著名心理咨詢師、作家武志紅先生把自戀分為兩層:“第一層自戀是,我是對的。所以,我說了事情是怎樣的,就會把事情朝那個方向推動。第二層自戀是,我比你強。在關系中,我需要一份這樣的自戀,叫作我高過你。所以,我地位高、你地位低的格局才會讓我自在舒服。”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長不自覺就表現(xiàn)出這樣的傾向。今天我們來聊聊,家長在育兒過程中如何運用有效的方法來克服這兩層自戀。
運用學習法和欣賞法,克服“我是對的”層面的自戀
“我是對的,孩子是錯的。”這是許多家長在育兒實踐中的一種慣性思維。讀者朋友讀到這兒,可以在心里問問自己:我和孩子相處時,是不是也經(jīng)常這樣想當然?很多時候,我們不經(jīng)思考,就會對孩子的行為做出條件反射般的判斷:“你這樣做不對!”然而,只要深思一下,我們就不難發(fā)現(xiàn),我們做出這樣的判斷,僅僅是因為孩子的做法和我們的想法、預期或習慣性做法不一樣。
事實上,很多事情并不存在對與錯,有時候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有時候正確答案并不在家長這一方,只是我們很喜歡、很擅長在孩子面前擺出一副“我是對的”的面孔,這可能源于我們潛意識中的自戀需求。這時候,為人父母者就要有一種深層次的自我覺知:要覺察到自己在孩子面前開始不自覺地自戀了,并有意識地去克服它。
那么,如何克服“我是對的”層面的自戀呢?我建議用學習法和欣賞法。
先說說學習法。不學習的人容易自以為是、固執(zhí)己見,容易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為人父母者從當家長的第一天起,甚至要再早一些,從準備開始孕育生命、準備擔起家長責任的那一天起,就要有學習的意識。
只有通過學習,你才能對一個新生命——你的孩子的成長有更多的領悟和思考。只有通過學習,你才可能覺察到自己的錯誤、偏執(zhí)甚至落后。舉個例子,即使是在當今時代,依然有很多家長認為打罵孩子是對的:打是親罵是愛,棍棒底下出孝子。他們自身可能就是這樣在父母的打罵中成長起來的。如果他們不去學習,不去改變,不去反省,他們永遠不會知道,打罵孩子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多大的傷害,會對親子關系的健康發(fā)展造成多大的障礙。他們總認為“我是對的”“我打孩子也是對的”,而“孩子不服、反抗我的打罵就是錯的”。很遺憾,有這種認知的家長,他們的孩子只能沿著這條錯誤的路徑走下去,之后孩子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也就很好理解了。
除了學習法,欣賞法也適合拿來克服“我是對的”層面的自戀。一些家長總是對孩子居高臨下,還秉持著古老的家長制作風。如果能換個角度,與孩子平等相處,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就不會有那么多“我是對的”層面的自戀了。
你和孩子,不必分個孰對孰錯、高下優(yōu)劣,你們既朝夕相處,也各自成長,各自可以以自己最自然、最舒服的方式擁抱生命。父母如果有這樣的認知,就能放下功利心態(tài),放下“孩子必須按照我認為對的方式去達到我定下的對的目標”的執(zhí)念。
舉個例子,有個家長看到孩子把一把堅果倒在碟子里,把碟子放在地板上,然后趴到地板上,用嘴去叼堅果吃,勃然大怒,立馬制止:“快起來!這樣吃東西像什么樣子!講不講衛(wèi)生?”就是這樣一件小事,從家長的話中就可以聽出,家長有“我是對的”層面的自戀。
其實,如果這位家長能克制住憤怒和自戀,抱著“孩子有可能是對的,孩子有他自己的想法”這樣的思想,問問孩子為什么這樣吃東西,就會了解到,孩子是在學貓吃貓糧——貓就是這樣吃東西的??矗议L如果能克制自戀,就會看到孩子如此童趣盎然、創(chuàng)意無限的一面。這時家長不妨先肯定、贊美孩子的愛觀察、善模仿、肯實踐,然后再來告訴他注意飲食衛(wèi)生,孩子肯定會愿意聽家長的建議。
有時候正確并不重要,兒童自然成長的多樣性、豐富性和生命勃發(fā)的狀態(tài)才更重要。所以家長不要著急,不要急著找對的方法、對的目標,然后催著孩子心無旁騖地直奔目標。人生是過程和體驗,我們要學會體驗并享受過程。
運用回憶法和比較法克服“我比你強”層面的自戀
“我比你強”也是許多家長在育兒實踐中的一種慣性思維。讀者朋友讀到這兒,可以在心里問問自己,是不是經(jīng)常這樣說:“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長,難道我不比你強?”很多時候,我們明明希望孩子“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卻在潛意識里不可抑制地滋生出“我比你強”的想法。其實這也無可非議,人人都有自戀需求,父母在孩子面前也概莫能外。但是我們一旦覺察到自己容易在孩子面前暴露這種自戀時,就要拿出勇氣去克服它。
我們可以使用回憶法來克服“我比你強”層面的自戀。家長不妨閉上眼睛仔細回憶一下,在你的童年時期,父母對你說這句話或類似這句話時的時間、地點、事件、表情,以及你當時的感受。要注意回憶細節(jié),因為細節(jié)能讓你足夠“痛”。當你回憶得連自己都痛了,你就能理解孩子有多討厭你對他說“我比你強”了。
比如我就特別難忘我父母嫌棄我不會做家務時的那種眼神。我父親16歲參軍,我母親16歲參加社會主義教育活動,他們都是大能人,自立能力特別強,事業(yè)也很成功。但是在我小時候,他們并沒有把這么好的自立能力傳授給我,而是跟我說:“你把書讀好就行了,其他的都別管!”你看,在這樣的教育下,我肯定不如他們會做家務??墒撬麄兤芟矚g在我面前表現(xiàn)他們強的方面:看到我疊被子不整齊,父親便炫耀自己當兵時能夠在一分鐘內(nèi)把被子疊成有模有樣的豆腐塊;看我炒菜不好吃,母親最愛提“當年勇”,說她很小就能炒出一桌子菜給全家人吃……
每當回憶起父母嘲笑我不會做家務時的那種眼神,我心中就感到深深的刺痛,就會提醒自己,不要拿自己的長處去和孩子的短處比,也不要拿孩子沒有經(jīng)歷過的事情去為難他,因為人生就是體驗,他沒有經(jīng)歷過你的體驗,這樣的比較對他不公平?;貞浄梢院芎玫貑拘盐覀兊耐暧洃浐蛢?nèi)在傷痛,從而阻止我們肆無忌憚地對孩子說出“我比你強”。
克服“我比你強”層面的自戀,除了回憶法,家長還可以用比較法。當我們仔細觀察孩子在當下會做什么,而我們當年不會做或做得不如孩子好時,就能把到了嘴邊的那句“我比你強”咽回去,取而代之以一句“你比我當年強”來贊美孩子。
我13歲時才炒出人生第一份可以吃的青菜,而我家大寶13歲時已經(jīng)會做好多飯菜了。他既會煎牛排,也會炒雞蛋,還會做香噴噴的咖喱雞肉飯,這對我來說都是高難度動作。我吃著大寶做的色香味俱全的飯菜,本來要批評他寫作文沒有遺傳到我的才華的話都咽進了肚子里。
我13歲時不善交際,只有三兩知己,而我家大寶交際能力一流,朋友遍布整個小區(qū),從5歲到25歲的人都能和他一起運動。我家可視門禁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新面孔,都是熱情洋溢地邀請大寶下樓打球的。每次看著大寶活蹦亂跳地出去,我都一臉羨慕:“這小子學習不如我,可交朋友比我強多了!”
通過以上舉例,家長朋友們明白比較法的精髓了吧,就是拿孩子的長處和自己的短處比,千萬不要拿自己的長處去和孩子的短處比。大人就得有大量,要容得下孩子比自己強,而且要發(fā)自內(nèi)心地欣賞孩子、肯定孩子、贊美孩子。這樣孩子才會越來越自信,越來越有安全感,和你越來越親近。
【編輯: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