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 娜
自從班級里設立了全新的閱讀角,許多同學都會在課間去那里看一會兒書。在閱讀角,李老師不僅擺放了許多關于科學家故事的圖書,還擺放了許多繪本和漫畫書,同學們的閱讀熱情一下就被點燃了。小蕊和同桌林安也常常會放棄課間去室外活動的機會,留在教室里閱讀。不過,李老師多次提醒同學們,看書當然是很好的,課間去戶外活動也同樣重要。她還許諾同學們,她會不斷擴充閱讀角的圖書數(shù)量,以后大家還可以將書借回家去看。
這一周,將要在周三語文課上分享故事的同學是班長李偉。全班都知道,李偉最喜歡飛機模型。小蕊和林安都猜,班長會給大家分享一位航天方面科學家的故事,卻沒想到:語文課上,李偉竟然分享了袁隆平爺爺?shù)墓适拢?/p>
小蕊對袁爺爺?shù)墓适潞苁煜?,爸爸給她講過好幾次。袁爺爺是雜交水稻專家,不僅解決了中國人吃飽飯的問題,研究出來的雜交水稻產(chǎn)量還好幾次破了世界紀錄。但讓小蕊驚訝的是,李偉分享的關于袁爺爺?shù)墓适?,她從來沒聽過。
語文課剛上課,李老師就把李偉同學請到講臺前。只見李偉同學從校服口袋里掏出了一小包大米,然后十分自信地開始了自己的分享:“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故事?!?/p>
李偉從袁隆平院士小時候講起。袁隆平出生在1930年。那個年月,很多人壓根兒吃不上飯,活活被餓死了。袁隆平的爸爸和媽媽都在學校工作,一家人生活得很安逸。但安逸的日子被社會動蕩打破了。1936年秋天,6歲的袁隆平跟著家人一起搬到了漢口。袁隆平的爸爸不常在家。有一次,他爸爸出差到天津,回來的時候帶了一些晶瑩剔透的大米,和他們平時吃的大米都不一樣。爸爸對孩子們說,大米特別好吃,是因為那大米來自魚米之鄉(xiāng)——鄱陽。
袁隆平的媽媽不僅要操持家務,還要負責孩子的教育。媽媽教袁隆平讀尼采的哲學書,還帶他到自然中學習。一天,媽媽帶著袁隆平去漢口郊區(qū)一家果園游玩。正是初秋,果園里的果實五彩繽紛,十分誘人,袁隆平一下就愛上了果園。一顆小小的種子也從此種在了他的心里——他想學農(nóng)。
長大后,袁隆平真的去學了農(nóng)學。做農(nóng)學實驗并不簡單,他還經(jīng)歷過失敗。面對失敗,袁隆平的媽媽沒有責備他,而是告訴他“失敗是成功之母”。在媽媽的鼓勵下,袁隆平繼續(xù)做實驗。1960年的一天,袁隆平偶然間在他的水稻田里發(fā)現(xiàn)了一株天然雜交水稻。要知道,普通的雜交水稻都要通過花粉的自然傳授才能夠結出稻谷。如果雜交水稻能天然雜交,那水稻的產(chǎn)量就會提升好幾倍!從這時起,袁隆平就開始專心研究水稻的雜交培育實驗。在動蕩的年月里,他也沒有放棄自己的實驗。終于在1975年,袁隆平正式研究出了雜交水稻。第二年,雜交水稻的產(chǎn)量比普通水稻的產(chǎn)量高出很多很多!
李老師聽完李偉同學的分享,邊鼓掌邊說:“如今,我們每個人的餐桌上都有香甜的白米飯吃,是不是要感謝袁隆平先生???”“是!”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為李偉同學的精彩分享鼓起了掌。李偉同學不好意思地笑笑說:“其實,我們還要感謝袁爺爺?shù)膵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