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凱霖,凌 新,邊朝陽,陸春海
(成都理工大學,地學核技術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四川 成都 610059)
CMC-Na的形態(tài)可為粉末狀、纖維狀、顆粒狀的固體,白色或者淡黃色,不具有特殊氣味,吸濕能力強,具有較大的溶解度,水溶液具有一定的黏度[1-3]。在傳統(tǒng)的電化學實驗中,電解質往往是液體,因而受制于電解槽的幾何形狀和尺寸。本文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原料合成膠體[4-5],再將膠體作為電解質進行電解實驗。由于凝膠自身具有支持力和黏度,可以輕松粘連在兩極板之間[6-7],因而此過程不需要電解槽。在此條件下,研究了不同因素對電解效率的影響。
材料:將201不銹鋼加工成27mm×50mm×1mm的工件。
試劑:羧甲基纖維素鈉、氯化鈉、硝酸鈉、硫酸鈉(均為分析純)。
儀器:FA1004N電子天平,ZD-ss直流電源,KSS-1600℃高溫節(jié)電爐,DHG電熱鼓風干燥箱,SX-620筆式pH計。
先向燒杯中加入一定量的200g·L-1NaCl電解質溶液,將CMC-Na緩慢均勻地撒入燒杯中,同時用玻璃棒不斷攪拌,使CMC-Na與水完全融合。攪拌可提高CMC-Na的溶解速度,并能防止CMC-Na與水相遇時發(fā)生結塊而降低CMC-Na的溶解量。當CMC-Na在水中均勻分散、沒有明顯的團塊狀物體存在時,停止攪拌,讓CMC-Na與水相互滲透、融合。從CMC-Na加入燒杯中與水混合開始,直到CMC-Na完全溶解,所需的時間在10~20h之間。為了減少CMC-Na完全溶化所需的時間,以及減少團塊狀物體的形成,可以將混合物置于60℃烘箱中保溫4h,即可制得CMC-Na凝膠。保溫時要在燒杯上封上一層保鮮膜,以免表面干裂成固體,不能形成膠體。值得注意的是,保溫溫度不宜過高,較高溫度(>80℃)下長時間加熱,會使膠體變性導致黏度和性能明顯下降,但溫度較低時,保溫形成膠體的時間較長。
電解過程中,影響電解效率的因素很多,包括電流密度、電解間距、電解質的電導率等,因此實驗過程中,必須準確控制電極間距,設計的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將需要電解的不銹鋼試樣插入可以調控間距的電解槽中,然后向兩個極板中注入凝膠,接通直流電源。電解結束后,稱取陽極極板在電解前后的質量,以極板試樣的失重量來反映電解效率。
圖1 電解反應裝置示意圖
配置CMC-Na凝膠時要確定合適的濃度。濃度太低,凝膠自身的支持力不夠,無法維持自身的形狀;濃度太高又會降低電解效率。使用不同濃度的凝膠進行電解實驗,電解時間為40min,結果如圖2所示??梢钥吹剑S著凝膠濃度升高,失重先升高后降低,濃度為10%時的效果最佳。低濃度時,反應過程中產生氣泡的情況嚴重,凝膠容易從樣品表面流失。凝膠濃度越高,溶解越困難,形成的凝膠表面的孔隙更多,導致與樣品的接觸更不充分。本實驗中最佳凝膠濃度確定為10%。
圖2 凝膠濃度和失重的關系曲線
分別以NaCl、Na2SO4、NaNO3為電解質進行實驗,結果如圖3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3種電解質的電解效果為:NaCl>Na2SO4>NaNO3,NaCl作為電解質時擁有最好的電解效率。
圖3 電解質種類和失重的關系曲線
隨著電解反應的進行,試樣的失重速率有所下降,原因是凝膠中的電解質被消耗,同時會產生氣體,導致凝膠和試樣的接觸不充分。且反應會產生大量的熱量,導致凝膠碳化,系統(tǒng)的內阻增加,從而導致電解效率下降。
使用不同的電流密度對試樣進行電化學實驗,結果如圖4所示,失重隨著電流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隨著電流密度增加,電解效率越來越好,但凝膠的升溫失效糊化卻變得越來越快,同時還會產生氣泡及少量溶液。在電解過程中,不銹鋼作為陽極電極會釋放熱量,熱量在凝膠中傳遞較慢,造成局部高溫,從而使CMC-Na凝膠失效糊化,表明CMC-Na凝膠在高溫下的熱穩(wěn)定性差。電流密度越高,熱量產生得越快,導致熱量更不易釋放,凝膠更容易糊化。電流密度為0.1 A·cm-2和0.15 A·cm-2時,會發(fā)生電流下降的現(xiàn)象,分別出現(xiàn)在電解時間為25min和18min的時候,所以選擇0.05 A·cm-2為最佳電流密度。
圖4 電流密度和失重的關系曲線
圖5中,從左到右分別是原始試樣、電流密度為0.05A·cm-2反應后試樣、電流密度為0.15A·cm-2反應后試樣、電流密度0.15A·cm-2反應后的凝膠??梢钥闯觯m然大電流可以加快試樣的電解效率,但是反應過程太劇烈,放熱嚴重,在反應中會造成凝膠的自持力下降,流出電解裝置。且電流密度越高,熱量產生得越快,凝膠的升溫失效碳化越嚴重,會在試樣上留下黑色碳化物,影響外觀。
圖5 原始試樣和電解后的試樣圖
控制電解質濃度為200 g·L-1,電流密度為0.05 A·cm-2,凝膠濃度為10%,改變電極距離,結果如圖6所示。電極距離為1.5cm時電解效率達到最佳。過大的電極距離使得需要注入的凝膠過多,從電解效率、經(jīng)濟、環(huán)保角度來看,電解距離以1.5cm為最佳。
圖6 電極距離和失重的關系曲線
電解過程中電極間距為0.5 cm,電流密度為0.05 A·cm-2,配制由不同pH的電解質溶液制成的凝膠,研究其對電解效率的影響,結果見圖7。由圖7可知,隨著pH增加,電解效率先增大后減小,時間越長,電解效率的差別就越大,pH=7時的電解效率最佳??紤]到CMC-Na凝膠在中性條件下的性能最佳,因此采用電解質溶液的pH為7左右的凝膠進行電解。
圖7 pH和失重的關系曲線
在配制的CMC-Na凝膠中電解不銹鋼試樣,電解過程中電流密度為0.05 A·cm-2,電極間距為1.5 cm,研究不同的電解質濃度對電解效率的影響,結果如圖8所示。在相同的電解時間內,隨著硝酸鈉的濃度增加,電解效率越來越好??紤]到經(jīng)濟性與效率,確定以電解質濃度為200 g·L-1配制的凝膠為電解材料。
圖8 電解質濃度和失重的關系曲線
以合成的羧甲基纖維素鈉水凝膠替代傳統(tǒng)的電化學中的電解質,利用高分子凝膠的支持力,突破電化學實驗需要依賴電解槽這個技術瓶頸。與液體電解質相比,以電解質為凝膠,更方便實驗后的處理和保存。本文采用羧甲基纖維鈉制備凝膠,以凝膠為電解質,研究了凝膠濃度、電解質種類、電流密度、電極距離、pH、電解質濃度等因素對電解效率的影響。結果顯示,電解效率隨著時間的增加呈現(xiàn)下降趨勢。此過程中消耗了電解質,凝膠發(fā)生了碳化,內阻增大,導致電解效率下降。實驗的最優(yōu)參數(shù)為:凝膠濃度10%,電解質為NaCl,電極距離1.5cm,電流密度0.05A·cm-2,pH為7,電解質濃度200g·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