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莉
摘 要:信息技術學科是一門研究信息理論性和實踐性的學科。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促進學生展開深度的信息技術學習,是信息技術教學的應有之義、應然之舉。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因“趣”施教、因材施教、因“需”施教,要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需要、學習差異作為學生信息技術學習的原始推動力,作為信息技術設計研發(fā)的支點和著力點。通過信息技術教學,不斷提升學生信息技術學習力,發(fā)展學生的信息技術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信息技術;以學定教;深度學習
置身于信息化、大數據時代,信息技術學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美國著名信息學家鉑金斯教授在《為未來而教,為未來而學》一書中指出:“未來的學習應當轉識成智。”如何實現“轉識成智”?解讀信息、分析信息、應用信息應當是一種必然取向?!靶畔ⅰ睉斒俏磥砩鐣暮诵模瑢l(fā)揮著一種支撐性的功能和作用。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展開深度的信息技術學習呢?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信息技術教學要“以學定教”。
一、信息技術要因“趣”施教
對于初中生來說,要求信息技術教學要立足于學生的興趣。只有立足于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興趣,才能讓信息技術因材施教。激發(fā)學生的信息技術興趣,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內容;二是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方式。只有當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習內容感興趣,并且采用喜聞樂見的信息學習方式進行信息技術學習,才能真正調動學生信息技術學習的積極性,發(fā)掘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創(chuàng)造性。
信息技術學習的內容來源有兩個方面:一是來源于學生所使用的信息技術學習教材;二是來源于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相比較而言,信息技術教材中的信息技術學習內容對于學生來說更為直接,而來源于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技術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更為直觀。信息技術學習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自己動手操作、實踐;二是與他人進行交流、互動。相比較而言,動手做的信息技術學習更有針對性,而互動交流中的信息技術學習效率更高。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語言、動作、媒體、媒介等作用。
例如,教學七年級的《圖片的加工》這一部分內容,我們首先讓學生自行選取圖片。學生基于各自的興趣,有的從生活中拍攝、采擷圖片,有的從網絡上下載相關的圖片,還有學生從家中的電腦中傳輸圖片。在此基礎上,我們讓學生相互交流,指出這些圖片存在的一些瑕疵,從而幫助學生找準圖片加工的“點”。在此基礎上,筆者設計了這樣的一些活動:剪一剪(即將圖片中的一些干擾去掉,從而突出圖片所表達的主題、圖片中的主角等)、亮一亮(即對圖片進行亮化活動,從而讓我們更看清細節(jié)等)、合一合(即對圖片內容進行補充,錦上添花、畫龍點睛,讓圖片更加個性化等)、轉一轉(尋找消失的水平線等)。這樣的一些活動是基于學生圖片學習興趣基礎上的活動,因此學生對活動本身極為感興趣,課堂教學取得了應有的實效。
興趣是學生信息技術學習的導師。如果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習內容感興趣,信息技術學習就會事半功倍;而如果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習內容不感興趣,信息技術學習就會事倍功半。為此,信息技術學習應當貼合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現實,切合學生信息技術學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讓學生從傳統(tǒng)的“要我學”轉向“我要學”,從而不斷推動學生的信息技術深度學習。
二、信息技術要因“材”施教
傳統(tǒng)的信息技術教學,往往是循著教材的邏輯編排來進行教學的,這樣的一種教學注重了學生的普遍學情,但卻忽略了學生的具體學情。以學定教,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具體學情。學生具體學情是有非常大的差異的。作為教師,要正視學生的學情差異,采用分層教學的方式因材施教,只有這樣,才能讓全體學生在原有學習基礎上獲得發(fā)展,才能讓學生在原有學習水平上獲得提升。通過因材施教,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核心素養(yǎng)。
例如,教學七年級的《演示文稿的設計與制作》這一部分內容時,按照教材的編排順序,教師應當首先引導學生《認識演示文稿》,然后再學習《演示文稿的設計與制作》。但我們通過課前談話發(fā)現,所有的學生在小學階段都已經學習了《演示文稿的設計與制作》,對于“演示文稿”都已經有了較為深刻的認知。為此,筆者果斷調整教學設計,引導學生開展以“班級介紹”為主體的文稿設計制作活動,要求學生盡量采用相關的制作技術。為此,學生“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紛紛調動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設計、制作演示文稿。由于水平、經驗等差異,導致學生的文稿設計差異性很大,良莠不齊。為此,我們讓設計、制作的信息技術演示文稿技術含量較高的學生為大家展示,同時對相關技術進行輔導。相比較于傳統(tǒng)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教學,這種“兵教兵”“兵練兵”的手把手指導學習,對于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來說更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在這個過程中,不同水平的學生針對自己的技術短板查漏補缺,夯實基礎,提升技能。
因“材”施教是“以學定教”的具體化實施,能讓“以學定教”的理念真正落地生根。因材施教,要突出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要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性學習。針對學生的學習差異,教師要安排不同的學習任務,進而讓全體學生都能基于原有認知基礎獲得發(fā)展,要讓全體學生都能在信息技術學習中“跳一跳,摘到桃子”。
三、信息技術要因“需”施教
以學定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全體學生,因“需”施教。因需施教不同于因趣施教,相比較于因趣施教,因需施教更緊急、更急迫,是學生當下所必須掌握的一些學習內容。如果學生不掌握這些內容,就會影響學生信息技術學習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不難看出,這一部分內容其實就是信息技術基礎性的知識。
例如,教學七年級的《數據統(tǒng)計與分析》這一部分內容,盡管學生在小學階段已經學習過,但學生對于這一部分內容的掌握是零碎化、散點化的,沒有形成相關的信息技術知識結構,沒有形成相關的信息技術整體性技能。為此,筆者從數據統(tǒng)計與分析的整體入手,引導學生逐步展開“數據的收集與編輯”“數據的處理與統(tǒng)計”“數據圖標及其分析”等相關內容,讓學生系統(tǒng)性、結構性、整體地掌握這一單元的相關內容。在此基礎上,我們設計了一節(jié)綜合與實踐活動課,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拓展、延伸訓練。我們根據學生的提議,選取了“我是煤氣公司的營業(yè)員”這樣的任務,引導學生將自己所學的數據公式、函數公式等相關知識進行靈活地應用。由于學生已經系統(tǒng)化、結構化地掌握了相關內容,因此都能根據自己的所學,調動自己的相關的信息技術知識來解決問題。學生采集自家小區(qū)的上幾個月的煤氣費作為原始數據進行數據分析,這樣的一種活動,不僅有效地鞏固了相關的知識,而且促進了學生對社會常識的了解。
作為教師,要以學生作為教學的出發(fā)點,要從學生的內在的、必須的學習需求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自能學習意識。要拓展、延伸學生的自主學習視野,讓學生能在信息技術學習中主動接受挑戰(zhàn)。在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大任務”來鞏固、拓展、延伸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不斷將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推向深度。在這種“大任務”驅動的項目化學習中,要注重引導學生分組、分工,要規(guī)范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過程,讓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走向科學化、規(guī)范化。
以學定教,推動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要處理好“學什么”“怎樣學”的問題,要深度思考“為什么這樣學”的問題。要始終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組織實施教學。只有這樣,信息技術教學才能從淺表走向深層、從機械走向靈動。教學中,教師要跟進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指導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要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需要、學習差異作為學生信息技術學習的原始的推動力,作為教師信息技術設計研發(fā)的支點和著力點。通過信息技術教學,不斷提升學生信息技術學習力,不斷發(fā)展學生的信息技術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侯雙雙.試論初中信息技術課高效課堂的構建[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7).
[2]張長順.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能力培養(yǎng)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3(S1).
[3]李吉元.探討初中計算機信息技術有效的教學對策[J].商情,2019(33).
[4]任彥平.初中計算機教學存在問題及對策淺議[J].教育教學論壇,2011(1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