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立飛,邵 磊,高 超,王 翔,祁宇航,王子軍
北京市房山區(qū)第一醫(yī)院心血管外科,北京 102400
急性腎動脈閉塞主要原因為腎動脈急性血栓形成或腎動脈栓塞,由于其臨床癥狀不典型,急性腎動脈閉塞易被漏診或誤診。北京市房山區(qū)第一醫(yī)院心血管外科于2020年6月18日收治1例就診初期被誤診為急性闌尾炎的患者,現(xiàn)報告如下。
患者,男,74歲,6 d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右下腹疼痛,為脹痛,伴惡心、嘔吐,無發(fā)熱、頭暈、尿頻、尿急、尿痛、血尿等癥狀,于2020年6月18日就診于北京市房山區(qū)第一醫(yī)院急診科。體格檢查:右下腹固定壓痛,無反跳痛、肌緊張。腹部CT平掃:雙側腹股溝疝,肝內及左腎低密度灶。血常規(guī):白細胞14.48×109/L,中性粒細胞比例0.924。遂以可疑“急性闌尾炎”收入普外科,給予抗感染對癥治療,患者腹痛未見緩解。6月19日行腹部增強CT檢查,結果提示右腎動脈血栓形成伴右腎梗死,肝臟及左腎囊腫。隨即轉入心血管外科。既往史:10年前曾診斷腸梗阻,予保守治療后好轉,具體病因不詳;糖尿病史10年;吸煙史20年(20支/日);否認高血壓和冠心病病史。體格檢查:體溫36.6 ℃,血壓150/80 mmHg(1 mmHg=0.133 kPa),腹軟,右下腹輕壓痛,壓痛點位于麥氏點上方,右側腎區(qū)叩痛(+),無反跳痛及肌緊張,移動性濁音(-),結腸充氣試驗(-),腰大肌試驗(-)。尿常規(guī):潛血(-),尿蛋白(-),白細胞(-),紅細胞(-)。其他實驗室檢查:D-二聚體855 ng/ml(參考值:0~234 ng/ml),同型半胱氨酸22.9 μmol/L,血肌酐102.6 μmol/L,C反應蛋白37.23 mg/L,抗磷脂抗體(-)。心電圖:竇性心律,大致正常。患者無發(fā)熱、轉移性腹痛、麥氏點壓痛、腹膜刺激征等,結合輔助檢查,考慮右下腹痛與右腎梗死相關,可基本除外急性闌尾炎、胃十二指腸穿孔、輸尿管結石等。
入院后于6月19日起予低分子肝素4100 U 每12 h 1次皮下注射、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口服、氯吡格雷75 mg每日1次口服治療?;颊吒雇粗饾u緩解,動態(tài)監(jiān)測血壓、血肌酐無明顯變化,無血尿、尿蛋白等。入院后血壓控制不佳,最高達180/100 mmHg。6月24日行腎動脈造影檢查,術中左腎動脈未見狹窄,血流通暢。右腎動脈起始端閉塞,可見遠端顯影,更換6F JR4導引導管,0.014 in導絲順利置入右腎動脈遠端,經(jīng)導絲引入微導管,造影證實微導管位于右腎動脈管腔內,隨即注入尿激酶30萬單位,20 min后造影示右腎動脈起始端重度狹窄,右腎動脈主干充盈缺損,部分再通,使用2~20 mm、3~20 mm、4~30 mm球囊逐級擴張右腎動脈起始狹窄處,再次造影示狹窄處并未緩解,分支血管顯影尚可,術后給予抗凝、抗血小板治療。術后第3天行腎動脈磁共振血管造影檢查,示雙腎動脈顯示清晰,右腎動脈起始端重度狹窄。術后第5天再次行腎動脈造影示:右腎動脈起始端重度狹窄,右腎動脈主干及分支血管血流通暢,無充盈缺損,于右腎動脈起始端置入6~19 mm球囊擴張支架1枚,造影示管腔通暢,無明顯殘余狹窄,再于右腎動脈注入尿激酶20萬單位后結束手術(圖1)?;颊咝g后血肌酐74.8 μmol/L;腎動態(tài)顯像:雙腎血流灌注時間正常,左腎實質影像正常,右腎血流灌注減低,腎小球濾過功能中度受損,左腎腎小球濾過率43.77 ml/min,右腎腎小球濾過率20.69 ml/min。腎動脈支架置入術后1周,無右下腹疼痛、腰痛,無血尿、尿蛋白,血壓125/65 mmHg,準予出院,出院后每日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利伐沙班10 mg。出院后4周門診復查,無腹痛、腰痛、血尿、蛋白尿,血壓135/77 mmHg,血肌酐88.6 μmol/L。腎動脈超聲示右腎動脈支架通暢,右腎動脈收縮期峰值流速120 cm/s。腎動態(tài)顯像:左腎腎小球濾過率46.50 ml/min,右腎腎小球濾過率18.22 ml/min。腎臟CT平掃:右腎片狀低密度灶,右腎大小10 cm×12 cm,左腎大小12 cm×14 cm。囑患者術后3個月停服利伐沙班,術后6個月停服氯吡格雷,終生服用阿司匹林,支架術后3、6、12、18、24個月復查,此后每年復查1次。
急性腎動脈血栓形成、腎動脈栓塞、腎動脈夾層、外傷等均可導致急性腎動脈閉塞及腎梗死,其中,急性腎動脈血栓形成是導致急性腎動脈閉塞最常見的原因。急性腎動脈閉塞臨床少見,且多發(fā)生在55歲以上人群。Korzets等[1]報道急性腎動脈閉塞發(fā)生率僅為0.007%,患者中位年齡67歲。單側急性腎動脈閉塞發(fā)生后,對側腎臟功能會迅速代償性增加,因此,臨床上缺乏典型癥狀,易被忽略。Hazanov等[2]報道發(fā)生急性腎動脈閉塞致腎梗死患者中,最常見的臨床癥狀為血尿(72%)和腹痛(68%),其次為發(fā)熱(49.3%)、惡心和嘔吐(40.4%)、腰痛(14%)等。此外,腎區(qū)叩痛和肋脊角壓痛為急性腎梗死的常見體征。黃毅等[3]研究發(fā)現(xiàn),急性腎梗死后約2~3周多伴有血壓升高,其可能機制為急性腎梗死后腎素釋放增加。實驗室檢查缺乏特異性。目前急性腎動脈閉塞診斷的金標準為腎動脈造影。對于急性腹痛,臨床醫(yī)師通常會考慮常見疾病,如急性闌尾炎、胃十二指腸穿孔、輸尿管結石等,或血管源性急腹癥,如腸系膜上動脈急性閉塞,但其往往伴隨嚴重腹痛,進展較快,體征相對較輕,臨床特征明顯,往往不易被誤診,而對于急性腎動脈閉塞者,由于發(fā)病率低且臨床表現(xiàn)不典型,導致臨床醫(yī)師對其認識不足,容易錯過早期診斷的最佳時機,因此在不能除外相關疾病且無禁忌證時,應盡可能早期完善腹部增強CT檢查,以免漏診及誤診。
急性腎動脈閉塞目前主要的治療方式是抗凝治療,在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外科干預。缺血時間是決定是否進行外科干預的關鍵,但在這一問題上目前尚無統(tǒng)一標準。有文獻報道,缺血時間超過2 h,腎功能迅速衰竭,遠期指標僅能恢復至基線水平的30%~50%[4]。但也有小樣本研究或病例報告顯示,即使缺血時間較長,對急性腎動脈閉塞患者進行血管再通將恢復部分甚至全部的腎功能。Lacombe[5]觀察20例患者在急性腎動脈主干閉塞后18 h~68 d接受外科手術的治療效果,結果顯示,術后死亡率為15%,腎臟存活率為64%,并且腎功能恢復情況令人滿意。因此,應綜合考慮患腎缺血時間、健側腎臟功能、側支循環(huán)、腎動脈閉塞原因、影像學檢查結果等因素制訂具體治療方案。急性腎動脈血栓形成最常見的原因是腎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尤其是重度狹窄伴高血壓、糖尿病者,其他原因包括抗磷脂抗體綜合征、凝血因子V Leiden基因突變等。本例患者糖尿病史、吸煙史多年,有明確的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造影檢查證實右腎動脈起始端閉塞,考慮為右腎動脈起始端重度狹窄基礎上合并急性右腎動脈血栓形成。腹部增強CT示部分右腎皮質強化,提示右腎側支循環(huán)代償尚可,可能來源于肋間動脈、腰動脈、髂內動脈、性腺動脈、腎被膜動脈等的側支循環(huán)有效地維持了腎活性[6]。因此,盡管在急性腎動脈血栓形成12 d后進行血管再通,仍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值得一提的是,本例首次介入溶栓治療后,右腎動脈主干仍有殘余血栓,考慮此時置入腎動脈支架可能會導致血栓脫落,引起右腎動脈遠端栓塞,因此,在第2次造影證實右腎動脈無充盈缺損后,才置入右腎動脈支架。目前,對于急性腎動脈血栓形成進行介入治療并置入支架的臨床研究較少,僅有一些小樣本的隊列研究,且圍手術期的藥物治療缺乏高級別證據(jù)或指南的指導。對于腎動脈支架置入術后藥物治療,一般是參考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經(jīng)驗,采用雙聯(lián)抗血小板維持至術后3個月,并使用一種抗血小板藥物維持長期治療[7]。本例術后予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利伐沙班10 mg藥物治療方案,術后3個月停服利伐沙班,術后6個月停服氯吡格雷,終生服用阿司匹林。此外,急性腎動脈閉塞經(jīng)外科干預后,血肌酐水平、肌酐清除率并沒有恢復至正常水平,可能因對側腎臟起到良好的代償作用,而腎動態(tài)顯像由于其可以明確區(qū)分腎功能,因此在評價患腎功能恢復方面具有優(yōu)勢。
A.術前腹部增強CT顯示右腎動脈血栓形成伴右腎梗死;B.首次腔內治療,造影示右腎動脈血栓形成,右腎無明顯灌注;C.局部溶栓后,見右腎動脈起始端重度狹窄,腎動脈主干仍有充盈缺損;D.溶栓治療后第3天腎動脈磁共振血管成像示右腎動脈起始端重度狹窄;E.再次腔內治療,右腎動脈主干充盈缺損消失,右腎動脈起始端重度狹窄;F.右腎動脈支架置入術后,右腎灌注恢復良好
綜上,急性腎動脈血栓形成由于缺乏典型的臨床癥狀,易誤診、漏診,需要結合影像學資料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治療方面,應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制訂個體化治療方案,對于缺血時間較長、但側支循環(huán)情況較好的患者,也可嘗試外科干預,進行積極腎動脈再通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