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北朝“焰肩”畏獸形象源考

    2022-03-23 11:27:30
    關(guān)鍵詞:壁畫墓獸面墓主

    寧 濤

    (山西博物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南北朝時期,在中國南北方廣泛出現(xiàn)了“焰肩”畏獸形象,它們有著人形獸面、利爪獠牙、焰肩翎羽等統(tǒng)一特征。其形象有奔走、俯沖、持物、托舉、蹲坐、化作雷神、吞吐云氣等等;可謂種類繁多,其載體從墓主遺物、墓葬壁畫、陪葬石刻、石窟造像和壁畫、甚至傳世畫卷可謂豐富多彩。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畏獸的成熟形象集中表現(xiàn)于南北朝時期,在此之前罕見于漢,隋唐之后亦不多見。對于北朝時期的畏獸形象源起何處諸多學(xué)者都有所討論,許多學(xué)者認(rèn)為畏獸形象與祆教文化緊密相關(guān)。通過對北朝畏獸形象中的特征元素予以解構(gòu),通過對漢至北朝時期各類遺物中這些形象元素的比較,對“焰肩”畏獸形象來源及其象征意義可以形成更加全面的認(rèn)識。

    一、何謂“畏獸”

    “畏獸”一詞在文獻(xiàn)中最早可見東晉學(xué)者郭璞為《山海經(jīng)》作注,在《山海經(jīng)注》中常與“畫”連用,現(xiàn)引證如下:

    “有獸焉,其狀如禺而長臂,善投,其名曰囂?!惫弊ⅲ骸耙嘣谖帆F畫中”(《西山經(jīng)》)

    “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其名曰駮,是食虎豹,可以御兵。”郭璞注:“駮亦在畏獸畫中”(《西山經(jīng)》)

    “有獸焉,其狀如貆而赤豪,其音如榴榴,名曰孟槐,可以御兇。”郭璞注:“貆,豪豬也,音丸。辟兇邪氣也,亦在畏獸畫中?!保ā侗鄙浇?jīng)》)

    “又有神,銜蛇操蛇,其狀虎首人身,四蹄長肘,名曰強(qiáng)良?!惫弊ⅲ骸耙嘣谖帆F畫中?!保ā洞蠡谋苯?jīng)》)

    除此之外,郭璞注《山海經(jīng)》中出現(xiàn)不少“畫”,指的也是“畏獸畫”,如:

    “氐人國,在建木西,其為人,人面而魚身,無足。”郭璞注:“畫胸以上人也,胸以下魚也?!保ā逗?nèi)南經(jīng)》)

    “有羽民之國,其民皆生毛羽?!惫弊⒃唬骸埃ㄓ鹈駠耍┊嬎葡扇艘病!保ā洞蠡哪辖?jīng)》)

    “讙頭國在其南,其為人,人面有翼,鳥喙,方捕魚?!惫弊ⅲ骸白挾怠嬕嗨葡扇艘??!保ā逗M饽辖?jīng)》)[1]

    由此可見,魏晉時期,“畏獸”即指在《山海經(jīng)圖》中出現(xiàn)的各種仙靈奇怪,它們的形象顯然并不統(tǒng)一,無論是形似獼猴的囂,或是形似馬的駮,或是形似豪豬的貆,或是操蛇神怪強(qiáng)良,亦或是氐人、羽人、讙人等,都可謂之“畏獸”,此處的“畏獸”并非一個特指的形象,而是一個對于《山海經(jīng)圖》中各種奇怪形象的概稱。

    晉宋之際文學(xué)家陶淵明作《讀山海經(jīng)十三首》,將讀《山海經(jīng)》和《穆天子傳》時的奇思異想及對人生和政治的感慨?dāng)懫渲?。在序詩中有“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fù)何如!”詩中“山海圖”即郭璞所述“畏獸畫”,由此可見,魏晉時期《山海經(jīng)圖》依然存于當(dāng)世。張僧繇曾經(jīng)根據(jù)古圖繪制過《山海經(jīng)》圖十卷;唐代裴孝源所著《貞觀公私畫史》載隋代王廙曾作畫六卷,其中就包括畏獸圖;南宋舒雅曾經(jīng)根據(jù)張僧繇的殘本繪制過《山海經(jīng)》十卷;一直到南宋姚寬,得出一個很悲哀的結(jié)論,此書今已亡矣。

    此外,正史中亦可見“畏獸”:

    《魏書·志第十四樂志》:“六年冬,詔太樂、總章、鼓吹增修雜伎,造五兵、角牴、麒麟、鳳皇、仙人、長蛇、白象、白虎及諸畏獸、魚龍、辟邪、鹿馬仙車、高絙百尺、長橋、緣橦、跳丸、五案以備百戲?!盵2](志第十四·樂志,P2304)

    此處提到多類名物,但只有畏獸之前加“諸”,再次說明畏獸為一類形象之總稱,而非特指某一形象。畏獸與“角牴、麒麟、鳳皇、仙人、長蛇、白象、白虎、魚龍、辟邪”等傳統(tǒng)瑞獸相并列,而后又有“長橋、緣橦、跳丸、五案”等雜技百戲,可知畏獸其功用即為后文所述“動天地、感神祇、調(diào)陰陽、通人鬼”。

    饒宗頤先生在《〈畏獸畫〉說》中對畏獸解釋為上古流傳的神獸,寓意驅(qū)逐邪祟、拔除不祥。[3](P19-22)孔令偉先生在《畏獸尋證》中通過對“畏”與“獸”古文字學(xué)的考證,對此說基本附議,更提出“畏獸”古義即指“鬼頭而虎爪、人身而巨首之異物”。[4](P421)

    前文提及魏晉時期“畏獸”形象已經(jīng)亡佚,但是近年來的考古發(fā)現(xiàn)再一次讓人可以領(lǐng)略到“畏獸圖畫”的精彩。2013年6月在山西省忻州市發(fā)現(xiàn)的九原崗北朝壁畫墓震動學(xué)界,總面積約二百四十平方米的精美壁畫中包括飛行的仙人、帶領(lǐng)墓主人飛升極樂的異獸;龐大的隊列與精悍的武士,展現(xiàn)了精彩紛呈的北朝風(fēng)貌。根據(jù)渠傳福的考證,已經(jīng)辨認(rèn)出數(shù)個與《山海經(jīng)圖》相關(guān)的神怪畏獸形象。[5]在西壁一層靠近墓門位置可見一有翼駿馬形象,身形俊美,四蹄疾行于云氣之中,口中銜一虎豹,此即上文提及《山海經(jīng)》中所載之“駮”。(圖1)鑒于“畏獸”乃魏晉時期對各種神靈仙怪的概稱,而本文所討論畏獸是指集中在北朝時大量出現(xiàn),并且具備以下形象特征:獸首人身、鬼頭利爪、焰肩翎羽。而最早用“畏獸”這一名稱作為具備上述特征者名稱的是日本學(xué)者長廣敏雄,其在《六朝時代美術(shù)の研究》一書中,而為此類造型的怪獸取名為“畏獸”。[4](P421)本文遂從長廣氏,將此特征畏獸形象作為本文研究對象。

    圖1 九原崗北朝壁畫墓墓道西壁一層所繪之“駮”

    二、北朝畏獸形象

    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東西墓道所繪“畏獸”形象最為生動鮮活,也最為學(xué)界所關(guān)注。九原崗北朝壁畫墓平面呈方形,斜坡墓道磚砌單室墓,坐北朝南,由封土、墓室、甬道和墓道四部分組成?,F(xiàn)存壁畫主要集中在墓道東、西、北三壁,甬道和墓室的壁畫基本缺失,總面積約二百四十平方米。墓道東、西兩壁壁畫自上而下共有四層,畏獸形象集中于第一層的升天圖景中。墓道長約30米,東西壁由上而下分為四層,呈階梯狀,每層向內(nèi)漸收0.25米,上口寬3.5米,底部寬2.5米,斜坡約15°。[6](P3)墓道口因農(nóng)田耕作坍壓,壁畫有所損毀,墓道后端壁畫保存情況良好。在東西壁一層“升天圖”中共繪有11只“焰肩”畏獸形象(圖2-10),試羅列如下:

    西壁可見7只:其一位于靠近墓門,為唯一側(cè)身畏獸形象像,利爪獠牙,焰肩翎羽,通身靛藍(lán),著紅色短褲,門牙突出,在云氣之中側(cè)身疾奔。(圖2)

    圖2 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西壁畏獸其一

    其二化身雷公,獸面人形,額上凸起,發(fā)絲飄立,環(huán)眼圓睜,闊鼻寬口,獠牙畢現(xiàn)。肩生火焰,身著短褲,露出半臂與小腿。四肢遒壯有力,右腿膝后翎羽飛揚,跣足。周身環(huán)繞13面鼓,左手握槌,整個身體呈前傾狀態(tài),乃是正在擊鼓之姿。(圖3)

    圖3 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西壁畏獸其二

    其三獸身形矯健,舉山石疾行于云氣之中,紅色焰肩色彩鮮明,通身靛藍(lán)。(圖4)

    圖4 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西壁畏獸其三

    其四右手托盤,盤中盛放仙丹,回望疾行。(圖5)

    圖5 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西壁畏獸其四

    其五雙手持物,鬼面獠牙、焰肩翎羽、通身朱紅。(圖6)其六右臂橫置,奔行中回望。其七位置靠近墓口,圖像漫漶不清,但據(jù)其腿部特征,可判定為畏獸。(圖7)

    圖6 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西壁畏獸其五

    圖7 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西壁畏獸其六、其七

    東壁可見4只:其一著紅色短褲,回望東壁騎龍仙人(圖8);其二因盜掘而形象有所損毀(圖9);其三、其四畏獸形象因坍壓而有所損毀,但從其跣足利爪,膝后翎羽等特點依然明顯(圖10)。另甬道頂部可見1只,此畏獸為正面形象,通身靛藍(lán),著黃色短褲(圖11)。

    圖8 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東壁畏獸其一

    圖9 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東壁畏獸其二

    圖10 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東壁畏獸其三、其四

    圖11 甬道頂部畏獸形象

    通過上文一一羅列,可見九原崗北朝壁畫墓中的“畏獸”貫穿于墓室壁畫“升天圖”中,與其他仙靈奇怪共同構(gòu)成一幅完整畫面,它們形象高度統(tǒng)一:均為人形獸面,寬鼻巨口、利爪獠牙、焰肩翎羽,上身赤裸,下著短褲。如此特征之畏獸在山西地區(qū)的北朝考古發(fā)現(xiàn)中多有體現(xiàn)。

    2002年太原王家峰北齊徐顯秀墓墓室中可見兩只向下俯沖畏獸形象,這兩只畏獸形象相似,通體靛藍(lán)著紅色短褲,獸面長舌,周圍繪以云氣花卉,左右相對畫于墓室南壁墓門上方(圖12)。[8]

    圖12 太原北齊徐顯秀墓室中的向下俯沖畏獸形象

    1979年在太原王郭村發(fā)現(xiàn)的北齊婁睿墓中也可見此種畏獸形象,報告中稱其為“邊歌邊舞、驅(qū)趕鬼神的方相氏”,與旁邊的獬豸一起共同繪于甬道東壁。(圖13)[8](P74)

    圖13 婁睿墓墓室甬道東壁獬豸與畏獸

    在婁睿墓壁畫右上而下共為四層,分別為天象圖、十二辰圖、四神圖、墓主人夫婦對坐及出行圖,在青龍并列位置墓室東壁有一畏獸形雷公形象,人形鬼面、袒腹跣足、焰肩翎羽,手腳持槌,周圍環(huán)繞十余面天鼓,似隆隆有聲,其形象與九原崗墓道西壁雷公形象如出同源。(圖14)

    圖14 墓室東壁第三層畏獸形雷公

    2008年山西朔州水泉梁壁畫墓同樣屬于北朝時期,其規(guī)模小于婁睿墓,其壁畫主要分布于甬道及墓室中,現(xiàn)經(jīng)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及山西博物院通力合作,其壁畫內(nèi)容基本保存完整。按照壁畫風(fēng)格,其年代應(yīng)該也在東魏北齊時期,墓室內(nèi)壁畫與婁睿墓類似,同樣分為四層,由上而下分別為天象圖、四神圖、十二辰圖、墓主夫婦對坐及出行圖。與婁睿墓不同的是二三層的主題內(nèi)容順序調(diào)換,在墓室西壁畫第二層四神圖之間,繪有持物疾行于云氣之畏獸形象(圖15)。[9]

    圖15 朔州水泉梁墓室西壁畏獸形象

    此種焰肩獠牙,人形鬼面的畏獸形象不僅存于北朝墓葬壁畫之中,在墓主遺物、造像石刻、傳世畫卷之中亦能尋其蹤跡,劉美斌在其《北朝畏獸研究》中就北朝畏獸種類、分布的現(xiàn)有資料做了全面而系統(tǒng)的整理,[10]在此不加贅述,僅分別舉例如下:

    婁睿墓中出土五件琥珀飾物,報告中稱描述其“大腹粗臂、猴面長腿”,稱其為“猴形器”(圖16),現(xiàn)考察其形象及鉆孔造型,同樣應(yīng)為墓主人佩帶的畏獸形象裝飾。此外可見一翅膀形蚌飾,疑其為畏獸之焰肩部分(圖17)。[9]

    圖16 婁睿墓出土畏獸形琥珀飾品

    圖17 婁睿墓出土殘蚌飾片

    1973年在山西壽陽發(fā)現(xiàn)北齊河清元年(562年)順陽王厙狄迴洛墓。墓中出土“瑪瑙獸首人面雕像”。據(jù)原報告中墓主遺物出土位置描述,此雕像與一串瑪瑙珠串為男性墓主胸前佩戴的裝飾品。[11]此獸首人面雕像與珠串現(xiàn)藏于山西博物院,質(zhì)料似琥珀,深目凸鼻,兇牙畢露。坦胸露腹,短褲跣足。雙手按膝作蹲式,應(yīng)該同樣為畏獸形象飾品。

    圖18 厙狄迴洛墓出土琥珀畏獸及瑪瑙珠串

    山西博物院館藏東魏程哲碑在清朝光緒年間被發(fā)現(xiàn),歷來被各界學(xué)者所重視,碑有額題“大魏天平元年歲次”,即東魏孝靜帝元年(534年),碑刻造像與書法堪稱北朝佳作,但兩側(cè)陰刻很少有人注意,兩側(cè)由上而下依次陰刻有畏獸、飛天、寶珠花。碑刻畏獸鬼面人形,短褲跣足,焰肩坦腹,雙臂舒展呈飛行狀。(圖19)

    傳世絹本畫中的畏獸形象不多,大概僅能從宋摹本《洛神賦圖》中可見一二,《洛神賦圖》原作東晉顧愷之,其在畫中所繪曹植詩句中“屏翳收風(fēng),川后靜波”所述之屏翳,獸首人身,肩生羽翼,利爪獠牙,著白色短褲,極為符合本文所討論之畏獸形象。(圖20)《山海經(jīng)·海外東經(jīng)》中載“雨師妾在其北?!惫弊⒃唬骸坝陰?,謂屏翳也?!盵1](P190)而九原崗墓道壁畫中可見風(fēng)伯與雨師俱為人身,其形象并不等同于畏獸。(圖21)可見魏晉時期,不同畫師對當(dāng)時仙怪們的形象有不同理解,畏獸形象為當(dāng)時仙靈神怪體系中的通用粉本,可化作雷神、雨師等不同角色。

    圖20 《洛神賦圖》中所繪屏翳

    圖21 九原崗北朝壁畫墓中所繪風(fēng)伯、雨師

    三、源起祆教說

    祆教源于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但在其發(fā)展的過程中并不完全等同于后者,祆教興盛于阿契美尼到薩珊王朝的古波斯帝國。1923年陳垣先生發(fā)表《火祆教入中國考》成為研究祆教在華歷史的奠基之作。北魏時期,祆教隨粟特商隊移民入華,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自己的印跡。世紀(jì)之交,在山西、陜西發(fā)現(xiàn)數(shù)處入華粟特祆教徒墓葬,使得在華祆教文化及對中原文化藝術(shù)的影響一時引得諸多學(xué)者所關(guān)注。祆教以圣火崇拜而著稱,教徒所經(jīng)之地火祠、火廟、火壇等遺跡與遺物多有發(fā)現(xiàn)。許多學(xué)者認(rèn)為北朝時期廣泛存在“焰肩”畏獸形象與此時東傳的祆教關(guān)系緊密,甚至認(rèn)為其源于祆教文化及藝術(shù)表現(xiàn)。持這一觀點主要有施安昌先生在《北魏馮邕元氏墓志紋飾考》中的考證,姜伯勤先生的《莫高窟322窟持動物畏獸圖像》、孫迪的《北響堂噼電造像考略》、張倩儀的《魏晉南北朝升天圖研究》、尹夏清的《北朝隋唐石墓門及其相關(guān)問題研究》中也表示基本同意此觀點。他們從歷史背景、圖像文化、古文音韻等諸多方面予以考證,但是根據(jù)已經(jīng)確定的在山西、陜西發(fā)現(xiàn)的入華粟特祆教徒墓葬的文化特征來看,并非全部都帶有明顯的“焰肩”畏獸形象,即便存在這種形象,也無法找到畏獸形象源起祆教信仰或者畏獸為祆徒墓葬中核心地位的證據(jù)。

    1999年太原虞弘墓的發(fā)現(xiàn)震驚中外,墓中出土了一具漢白玉石槨,石槨頂部呈歇山頂結(jié)構(gòu),整個石槨都有精美的石刻和彩繪,其中最精美的部分當(dāng)屬石槨的九塊圍擋,這九塊圍擋石刻,每塊各有一大一小兩個畫面,既呈獨立畫面又組合構(gòu)成一整幅歷史風(fēng)情畫卷。據(jù)張慶捷先生考證,結(jié)合墓主虞弘獨特的人生經(jīng)歷,9幅畫面前4幅描繪了墓主人生前作為凡人的經(jīng)歷和本民族的生活情境,后5幅表現(xiàn)墓主逝世后進(jìn)入天界,成為神以后模仿波斯王宴會及出行的場景。[12](P82-89)在石槨建筑門下方的基礎(chǔ)中心位置,繪有左右“人首鳥身”使者護(hù)佑圣火的形象,石槨中可見頭戴日月冠波斯王形象(圖22、圖23),而輔之以其他畫面特征與墓志內(nèi)容,墓主虞弘無疑是一位祆教教徒,石槨中的石刻文化特征也與祆教徒信奉“靈魂不滅說”,死后升入天堂之信仰相符合,整個虞弘墓石槨浮雕中并未有明顯“焰肩”畏獸的形象。

    圖22 虞弘墓石槨及石槨門

    圖23 虞弘石槨中頭戴日月形冠的波斯王形象及祭火形象

    國內(nèi)諸多博物館中都收藏有波斯薩珊時期的銀幣,這些銀幣上同樣也有拜火教中最具特征的文化符號,山西博物院館藏波斯薩珊銀幣正面有一周聯(lián)珠紋邊框,中間為薩珊卑路斯王肖像,王冠下部有一周聯(lián)珠紋邊飾,中部與后部有堆疊裝飾物,冠頂呈日月狀,與虞弘墓波斯王形象頭冠類似。銀幣背部同樣一周聯(lián)珠紋裝飾邊框,中間為拜火教祭壇,祭壇上燃有火焰,祭壇兩面相對站立著兩位祭祀,作拱手狀。(圖24)

    圖24 山西博物院館藏波斯薩珊銀幣

    持畏獸形象“西來說”的諸位學(xué)者以入華粟特人墓葬中有畏獸形象為裝飾以為證據(jù),但是將這些入華粟特人墓葬中的畏獸形象予以分析,卻發(fā)現(xiàn)他們在其中并不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

    2000年在西安市北郊發(fā)現(xiàn)安伽墓,墓主人安伽曾經(jīng)擔(dān)任過北周同州薩保,“薩?!奔磳λ谏剃犑最I(lǐng)的稱呼,同時還有身兼主持祭祀之責(zé)。安伽墓中最珍貴的遺物,當(dāng)屬門額和石圍屏上的石刻,其中門額上刻有樂伎飛天、供養(yǎng)侍者、人獸鳥身使者及火壇祭祀等場景,石榻的三面圍屏上共有12幅石刻浮雕,展現(xiàn)了粟特人出行、狩獵、宴飲、樂舞等生活情景(圖25、圖26)。[13]但本文所關(guān)注的“焰肩”畏獸形象僅僅作為床榻石座的裝飾,并未出現(xiàn)在核心位置上(圖27)。

    圖25 安伽墓門額石刻彩繪

    圖26 安伽墓石床

    圖27 安伽墓石床榻下的畏獸石刻

    1993年陜西省靖邊縣發(fā)現(xiàn)的北周翟曹明墓因墓葬被盜,出土遺物僅剩浮雕石門、石獅、獸形石座、墓志。依墓志所述,墓主翟曹明為粟特諸國中的史國人,所剩遺物中最引人注目為浮雕石門,石門左右扉各刻有一持戟胡人武士,武士腳踩流云,頭頂金圈,金圈上各有三個大小不等的日月頭飾,威風(fēng)凜凜(圖28)。[14](P269-300)另從出土石座可以看出,墓主床榻與安伽墓石床榻形式相近,獸形石座造型為畏獸形象,同樣未能在所遺留文物中占據(jù)核心地位(圖29)。

    圖28 翟曹明墓石門

    圖29 翟曹明墓畏獸石座

    同樣在陜西發(fā)現(xiàn)的北周康業(yè)墓與涼州薩寶史君墓,其墓主人都被確認(rèn)為入華粟特首領(lǐng),其石槨裝飾核心畫面有四臂守護(hù)神、祆神、圣火祭祀、夫妻宴飲等場面,并未有“焰肩”畏獸形象。著名學(xué)者阿扎佩曾整理粟特繪畫中的飛翔怪獸,包括帶卷圈魚尾的翼牛、帶魚尾的翼馬、帶魚尾的翼駝、帶魚尾的翼獅,以及長頸龍等,[15](P71-81)但卻沒有本文所討論的“焰肩”畏獸形象,因此畏獸形象源于祆教信仰這一說法還需要慎重討論。

    四、北朝畏獸形象解構(gòu)元素探源

    畏獸形象特征上文已多有描述,其形象特征中的“焰肩”部分已有多位學(xué)者進(jìn)行過探討,在漢代畫像石中已可見其端倪:

    1954年在山東沂南發(fā)現(xiàn)的漢代畫像石墓,在墓門支柱上刻有獸面形象,在石柱中間最下層及西側(cè)石柱最上層均有人形獸面的形象,其形象特征與后代畏獸的“焰肩”相近,極有可能有承繼關(guān)系,鑒于其所在位置為墓門石柱,其伴生圖像有伏羲女媧、青龍白虎、羽人祭祀等場景,[16](P12-29)不難想象是墓主人對死后升天世界的遐想,這些獸面形象出現(xiàn)的環(huán)境意義也與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中的畏獸圖像相似(圖30)。

    圖30 山東沂南漢畫像石墓石柱東、中、西側(cè)圖像拓片

    1941年在四川蘆山縣發(fā)掘的東漢上計史王暉的石棺,石棺為長方匣式,用整塊紅砂石鑿成,棺蓋頂端刻獸面紋飾,下刻長袍童子啟門,與石棺其他位置“青龍、白虎、玄武”圖像一起,意味接引墓主升天之意。此獸面紋嘴中銜環(huán),雙爪緊扣,深目寬鼻,肩生雙翼,時人稱為“饕餮”,其實即本文所討論的“焰肩”畏獸形象,[17]此種圖案依然流傳后世,在太原北齊徐顯秀墓門門額處可見類似圖案。(圖31、圖32)

    圖31 東漢王暉石棺頂端石刻

    圖32 太原北齊徐顯秀墓門額中的畏獸形象

    許多學(xué)者們對于北朝畏獸形象往往只用“獸面人身”來概括,對于獸面中的“獠牙門齒”特征有所忽視。不同于新石器時代及夏商周時期銅器上的獸面紋,北朝畏獸圖案中的“獠牙門齒”特征顯得略有突兀。結(jié)合九原崗甬道頂部的畏獸形象與北齊徐顯秀墓門額中的畏獸形象,注意其獸面長角與頭頂中的“山字形”裝飾,會發(fā)現(xiàn)其形象特征與九原崗墓門二層“門樓圖”中鋪首形象屬于同一系統(tǒng)(圖33),而這樣的藝術(shù)造型在北朝很多遺物中都有體現(xiàn)(圖34),這樣的獸面鋪首造型毫無疑問與漢代的獸面鋪首形象有承繼關(guān)系(圖35)。而據(jù)陳垣先生在《火祆教在中國考》一文中論述:“火祆之名顯中國,自北魏南梁始,其始謂之天神,晉宋以前無聞也”。[18](P109-133)根據(jù)畏獸形象中的“焰肩”與“門齒獠牙”特征推斷,其形象至少可追溯至東漢時期,可知畏獸形象源于西傳祆教說之不確。另參考前文中程哲碑與安伽墓石座中的畏獸形象,可看出它們并沒什么顯著區(qū)別,程哲為代郡太守,將其身世、生平及歷史功績刻在三面開龕的佛造像碑后,可見程哲本人篤行佛教。另婁睿也可作一例,在婁睿墓中的畏獸形象已有所提及,而在婁睿墓門門楣位置與徐顯秀墓情況相同,同樣有一畏獸形象(圖36)。據(jù)《續(xù)高僧傳·僧稠傳》,婁睿曾為僧稠創(chuàng)開歸戒于大冥山,在定州大興佛教,甚至婁睿即字佛仁,[19](P103)可見其為佛教信徒。九原崗北朝壁畫墓雖無法確定墓主人身份,但依其墓中“門樓圖”壁畫中上碩大的博山爐及蓮花圖案,墓主亦或信仰佛教。北朝時期,不同宗教信仰人的墓葬中均發(fā)現(xiàn)有畏獸形象,再次證明并非為某種宗教所特屬。畏獸形象在護(hù)佑墓主升天的環(huán)境中頻頻出現(xiàn),而根據(jù)前文山東沂南漢墓與王暉石棺的論述,這與東漢時期畏獸形象出現(xiàn)的環(huán)境是類似的,可見由漢至南北朝時期,畏獸形象作為護(hù)佑墓主“升天”的避邪形象而長期存在,其義就在于護(hù)佑墓主魂靈,是其升天的引導(dǎo)者與護(hù)衛(wèi)者。

    圖33 九原崗“門樓圖”中的獸面鋪首

    圖34 大同市智家堡村北魏墓石棺床中間獸面紋

    圖35 山西博物院館藏東漢時期鋪首

    圖36 婁睿墓墓門門楣中的畏獸形象

    結(jié)語

    在影響“畏獸”發(fā)展演化的過程中,中國本土文化因素始終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其形象主要來源于中國傳統(tǒng)的獸面形象。若將北朝“焰肩”畏獸形象予以解構(gòu),會發(fā)現(xiàn)其很多特征可在漢代追溯到其形象來源。粟特人墓葬中“焰肩”畏獸形象與中原貴族墓葬中并無太大區(qū)別,筆者更傾向于這是在北朝民族大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外來文化對中原文化的一種“接納”。當(dāng)然由于南北朝特殊的時代背景,此時墓葬中的祆教及佛教因素數(shù)不勝數(shù),許多形象在與中原傳統(tǒng)形象“和諧相處”。任何民族的文化藝術(shù)在吸收或借鑒其他民族文化藝術(shù)時,總是要立足于本民族的觀念意志,在固有藝術(shù)形式基礎(chǔ)上有所選擇并加以改造。畏獸形象在北朝時期的變化及其伴生形象圖案,更能反映出那個創(chuàng)新思變,多元融合的時代。

    猜你喜歡
    壁畫墓獸面墓主
    陜西西安白楊寨晚唐壁畫墓M1373 發(fā)掘簡報
    考古與文物(2024年1期)2024-03-05 09:18:00
    遼寧法庫葉茂臺七號遼墓的年代及墓主身份
    商周青銅器獸面紋“蕝”部小議
    圖案于社會之中——再析上古時代的“獸面”母題
    東方考古(2019年0期)2019-11-16 00:45:46
    淺析殷周時期復(fù)合獸面紋飾
    西部皮革(2018年11期)2018-06-27 08:57:00
    “梳妝樓”墓主考淺析
    遼代壁畫墓?jié)h人出行圖淺議——以關(guān)山4號墓為例
    與趙琦先生商榷
    陜西西安航天城唐代壁畫墓
    大眾考古(2015年8期)2015-06-26 08:44:30
    良渚玉器神人獸面像的真相
    大眾考古(2015年6期)2015-06-26 08:27:16
    兴化市| 锦屏县| 苍梧县| 若尔盖县| 奇台县| 阿拉尔市| 墨竹工卡县| 肇源县| 珲春市| 军事| 庆阳市| 西贡区| 南投县| 图木舒克市| 苏尼特左旗| 新泰市| 茌平县| 洪泽县| 浑源县| 南岸区| 闽侯县| 隆化县| 南木林县| 南通市| 五峰| 平遥县| 通海县| 秦安县| 东安县| 鹿泉市| 陆河县| 杭锦旗| 田东县| 承德市| 大洼县| 南投市| 河西区| 桃江县| 且末县| 临猗县| 德安县|